《雨巷》“愁”情成因探究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0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现代抒情诗,诗歌通篇弥漫着淡淡的愁绪,而诗歌中的“愁”情正是通过意象的有机组合、意脉的线性变化、韵字的着意选取得以抒发。
  关键词:意象;意脉;韵脚
  《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一经发表后就广为传颂,作者因此更是获得了“雨巷诗人”这一殊荣。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给予了《雨巷》这首诗歌极高的评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雨巷》整体的情感基调是忧愁、伤感、苦闷的,作者在诗歌中反复的咏叹了他凄婉、迷茫、彷徨等低沉的情绪。那么为什么如此低沉、苦闷呢?本文主要通过意象的有机组合、意脉的线性变化、韵字的着意选取这三方面分析。
  一、意象的有机组合
  (一)意象系列式的呈现。
  孙绍振提到:“意象是诗歌最小的组成单位,最小的细胞,这个细胞是由主体某一特征和客体的某一特征两个方面猝然遇合的。其实使用意象的目的并不是要表现客体,而是主要表现主体的主观情志。情感特征不能直接表达,就以渗入客体的方式来呈现。”《雨巷》中出现了一系列意象,如:雨巷、丁香、油纸伞、姑娘、我、篱墙、雨的哀曲等。通过分析,诗中出现的意象大多为系列式的呈现,而且是以一个零整皆宜的核心象征作为主体意象。虽然诗中词汇意象不同,但其实都是是诗人感情幻化以现实参照的对应物、是诗人苦闷、彷徨、渺茫,追求灵魂的依附体。
  这些意象并不是孤立的在文中体现,而是互为影响,一系列的意象形成了一种聚合的情感。例如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意象渲染了诗歌凄清之境,使读者仿佛置身在潮湿清幽狭长寂寥的雨巷中,困顿不已。“丁香姑娘”作为这首诗的核心象征,是作者极力虚构、幻想的且能够和其互通款曲的对象。其实“丁香”在传统文学中就是“惆怅”“忧愁”的代名词,例如古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又如“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风各自愁”。另外诗中的“雨巷”不仅仅是“我”永远都走不出的情绪之巷,更是“我”陷入精神上的困境的象征。这几个意象以“丁香姑娘”为主体意象,这一主题意象每变幻出一个附属意象,诗歌表现的感情便向前迈进一步,节奏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
  (二)意象的和弦
  “意象的和弦”是指诗人将特定的意象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来达到诗歌内在情绪抑扬顿挫的效果,此时的一系列意象的叠加就如音色的叠置一样,表现出多重奏的演绎效果。这首诗歌中的意象不仅摇曳多姿,又相互勾连。在这些意象之中,丁香一样的“姑娘”与默默彳亍的“我”,这两个人物意象其实本身是没有很大的个体暗示效果,只能通过“雨巷”意象的配合中流动起来才能“化美为媚”,也正是在丁香姑娘的出现——走近——飘过——消散这样行文的动感之美与和“我 ”的希 望——想象——邂逅——失落的情感流程的相互呼应之中,这些独立的意象才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在彼此相互的映照中产生出“境生象外”的独特韵致。而全诗体现出感人的意境氛围,也正是这几个主要意象有机交融的结果。
  二、意脉的线性变化
  《雨巷》这首诗歌,作者通过以虚写实,转实成虚,写出了诗人在没有尽头的道路中对自身理想的苦苦追寻,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凄清、惆怅、徘徊与迷茫,可依然不放弃追寻与求索,于是再一次“撑着油纸伞,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作者经历了想象——现实——想象的过程,诗人的情感于一瞬间经历了忧郁、孤独、寂寞——展示得以慰藉(虚幻的慰藉)——更加失落、彷徨的情感变化过程。文章中这一系列意象的次序组合将诗人情感状态及流动轨迹以物化呈现。
  由上可知,《雨巷》意象的内在有机性主要是通过系列式的呈现和内在的有机聚合两方面体现出来。首先,从诗歌中表达相同情感的意象来看,它们内在形成相互呼应强化之势,形成了强大的内聚力,从而加强意象抒情的力量 。其次,意象联结形成的情感意脉也使得诗中意象形成巧妙的画面感,从而产生语不接而意接的艺术效果。
  三、韵字的着意选取
  《雨巷》这首诗歌传承了中国古代民歌的韵律美与音乐美,纵观全诗的排列形式,有的隔句用韵,有的一韵到底,通过韵脚的变化来传达情意,前后分押ang与iang脚韵,刻意让一个音响反复出现造成回环旋律和流畅节奏。全诗更是形成回环叠加之势,大大增强了诗歌情味。另外,全诗每节一共六行,每行的字数也各不相同,声音起起伏伏,话语更添平凡与琐碎。
  《雨巷》中作者强烈的情感宣泄也在每节的ang与iang韵字上得以体现。因为韵字对诗歌情感的表达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韵字开口度大小上。元音[a],为舌面前元音、低元音、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其稳定性、响亮度、口型大小仅次于[a],在上古音系中,[a]是口型张开度最大,发音时最洪亮的元音。这种发音特征与戴望舒在《雨巷》中的情感宣泄程度是具有内在一致性。情感的表达程度与韵字韵腹的开口度有一种暗中的配合关系,所以对《雨巷》”愁“情成因的分析也主要聚焦在开口度较大的韵字上。
  四、结语
  《雨巷》在诗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之后诗人创作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雨巷》这首诗歌在意象选用和情感表达上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对分析诗歌蕴含的情感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深入分析诗歌时,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才能更加全面的把握这首诗歌。
  参考文献
  [1]王钟屏.从寂寥惆怅到徘徊寻觅——浅析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诗意空间[J].名作欣赏,2020(32):74-75.
  [2]石了英.意象有机组合的奥秘——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新解[J].中学语文教学,2019(03):53-56.
  [3]吕丽娜.戴望舒“情绪和谐”的诗论与他的“主情诗”[J].名作欣赏,2020(08):141-144.
  [4]黄春黎,王泽龙,王海燕,戢运宏.《雨巷》:走不尽也说不完[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8):6-7.
  [5]黄艳.浅谈《雨巷》中的青春苦闷[J].语文建设,2010(06):54-55.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计划,使得敦煌文化重塑辉煌,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将目光投向这里。敦煌壁画是世界艺术界的瑰宝,其壁画元素多元化,且色彩丰富,在艺术界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今,敦煌壁画在洞窟里沉睡一千多年,对现代人来说,它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参观欣赏价值,但缺乏与现代设计接轨,缺少创意开发,这是很可惜的。本文基于敦煌壁画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力求对这
期刊
圆明园文创产业起步较晚,新时代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如何借鉴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等文创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适合自身文创产业发展路径,是圆明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创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博物馆条例》中规定“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2016年5月16日,文化部等四部委发
期刊
摘要:我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制建筑为主,在建筑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美观,往往会采用较为复杂的装饰。 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经五千年,在建筑方面,不同时期的能工巧匠也根据时代特点创设出了不同风格的华丽建筑。随着木构建筑体系的发展,并赋予了极强的等级观念,成为我国古代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秦砖汉瓦、明清故宫雕梁画栋已经成为我国古建筑中重要的代表。中国地区气候宜人,适合木制植物的生长,古代人民在进行建筑的
期刊
摘要: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民群众对于服装的美观需求越来越强烈,服装艺术设计们为了满足这一现代化需求,巧妙的将手绘艺术应用其中,从而使服装艺术设计达到了一个水平。本文基于上述分析,对服装艺术设计中手绘艺术的应用情况进行探究,首先探讨服装艺术设计中手绘艺术的发展,然后分析应用价值,最后对具体应用状况展开分析。  关键词:服装艺术设计;手绘艺术;应用  前言:  现代服装已经不仅仅要求其具有遮
期刊
摘要:二胡协奏曲《江河云梦》中,作者以壮丽山河与山间云雾为主要描写对象,以西洋作曲手法为主,结合传统民乐作曲,大量运用二胡演奏技巧,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富有极高的艺术性。 在二胡演奏情感表达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江河云梦》 ;艺术分析;情感表达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意义,它浓缩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特定时代下音乐形态的不断变异与动态发展的美学特征
期刊
摘要:民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设计创新、增加设计文化厚度,也有利于民族设计品牌的构建,同时还能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但是由于技术、观念等因素影响,当前传统美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价值意义也不限于传统概念的延伸和发展,更是生生不息观念的传承及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因此将其置于平面设计中是市场的发展规律,也是一种正确的抉择,这样不仅能够为平面设计的创作注入新鲜血液
期刊
摘要:每天忙碌的生活让人们的精神十分的紧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超越物质需求的第一要素。饮食是人类生活的必须项,一个好的就餐环境会让人快乐并且心情放松,在餐饮空间中注入中国传统的,吉祥的纹样元素融入到餐厅各个角落,可以使公共空间的文化层次又上升一个新高度。吉祥纹样的寓意非常好,它可以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和传承力。本文主要研究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造当代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把中国传统吉祥纹样
期刊
摘要:《李尔王》以其宏大的场面、激烈的情感和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构成一组悲怆的交响曲,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本文从社会反讽的角度解读《李尔王》的文本,从戏剧所描绘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和颠倒的现实三个方面入手,剖析出莎士比亚在这一戏剧中对当时社会的反应和讽刺。  关键词:《李尔王》;社会环境;社会讽刺  英国戏剧诗人莎士比亚的名字一直以来被人们以“天才”二字装点着,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英国的社会
期刊
摘要:《圣经》是西方思想文化的奠基石,其中女性形象为数并不算多,而他玛就是这些女性形象中的一个,出现在《创世纪》第三十八章当中。旧约圣经当中的他玛逐渐由扁平形象成长为丰圆人物,由附属的被动角色质变为勇毅智谋的独立女性,本文将通过具体情节来分析他玛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圣经》;他玛;犹大;女性形象;人物分析  引言  他玛的名字是“枣树”或“棕榈树”的意思,是旧约中记载的一个人物。她是犹大的大儿
期刊
摘要:基层文化馆作为群体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场地,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艺术氛围,陶冶群体情操,提升群体生活幸福感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它还是国家和政府宣传重要精神,传递中国共产党重要方针与政策的主要阵地。因此,本文就将围绕文化建设这一主旨,分析如何有效发挥文化馆对群体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基层文化馆;群体文化工作;主导作用  引言:  无论是文化馆的性质,特性还是建设目的,无一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