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胡杨的对话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nwu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胡杨的分布区很广泛,但90%的胡杨都生长在中国新疆,而新疆又有90%的胡杨生长在塔里木盆地四周,其中又以塔里木河沿岸轮台、尉犁两县的胡杨最为壮观。生活在胡杨之乡的摄影师王汉冰,可谓得天独厚,近水楼台。与胡杨朝夕相伴,观察胡杨、琢磨胡杨,以至迷恋上了胡杨。他的摄影作品,以胡杨为多,也以胡杨最有特色。他以镜头为媒介、以生命为主题、以心灵的感悟为通道在与胡杨对话。他的座右铭便是:我与胡杨的对话将永远进行下去。
  不论严冬酷暑,不避风霜雨雪,无数次地奔走在塔河两岸、大漠深处,往返南北疆,远足额济纳,只要有胡杨的地方,就会留下他的身影。汽车、自行车以及毛驴车,都成为他的代步工具。
  锲而不舍,带来的是小有成就。但时间一久,他便不再满足这种猎手捕获式的“抓拍”、“坐等”,而更倾心于创意性的思考。从努力寻找胡杨与众不同的外在形态,逐渐转向探索胡杨蕴含的内在精神。从场景的制造,提升到意境的创造,与胡杨的对话由此才真正开始。
  
  热爱胡杨是一种情感,也是人生的感悟
  
  我的家乡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尉犁县,离家不远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南缘,在塔里木河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围,生长着大片的原始胡杨林,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胡杨林保护区。
  从小就生活在这里,见到最多的乔木就是胡杨。这里的人们与胡杨的关系也最为密切,最具感情。他们用胡杨木建房,做家具,木车、盆、勺等生活用品,凿胡杨木为舟,种植胡杨林做防风林带……
  高中毕业,考入新疆林业学校,学的也是林学专业。在校期间,时常采集一些树木的种子,在培养皿培育它们生根发芽,然后移植到林地中,看着它们慢慢长大,心里常常有一种成就感和责任感。由于经常和树木打交道,对树木便有了更深的了解,也逐步产生了情感。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经常去野外,随处都可以见到胡杨,尤其是秋天的胡杨,金碧辉煌,非常漂亮,总想把它表现出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摄影,慢慢地喜欢上了摄影。当时拍照也不懂摄影用光、构图,立意等,只要是感到好看的就拍,于是胡杨就成了我拍摄的主题之一,但是内容多为金黄色的胡杨,当时的拍摄是毫无目的性的。
  从1995年起,我用两年时间进行了摄影理论和技术的专业培训,使我对摄影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解。我想,我的家乡有中国最大的胡杨林保护区,我拍胡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什么我不把相机聚焦胡杨呢?但我不能简单模仿和重复,我该从何处突破?从什么角度去表现胡杨?我要通过胡杨诉说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拍摄过程中,看到塔里木河下游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有许多胡杨林大片枯死,很多被沙漠掩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新疆南部地区近几年来沙尘暴日益频繁,风沙天气逐年增加,严重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这些现象时刻撞击着我的内心深处,使我对拍摄胡杨的目的逐渐明朗了,那就是用科普和艺术相结合的手法,全方位、系统化地去表现胡杨,用我手中的相机反映胡杨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让更多的人认识胡杨,热爱胡杨,进而保护胡杨,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拍摄胡杨是一份责任,更是艰辛的过程
  
  带着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对胡杨的拍摄从盲目走向了有意识有主题的系统拍摄。拍摄的过程是辛苦的,甚至是危险的。在多年的拍摄中,我迷过路、翻过车、掉进过冰河中……也常常为等待好的拍摄时机带几瓶矿泉水,馕(维吾尔族的一种用面烤制的饼,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质)、榨菜,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于沙漠戈壁中;也时常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穿行在胡杨林及荒漠中直至精疲力尽,席地而睡:为拍摄冬季胡杨树挂,往往是天不亮就起床上路,在凛例的寒风中等待曙光的到来……
  为了反映冬季胡杨的美,2002年12月在一个刚下过雪的清晨,我骑摩托车到离县城十余公里的郊外去拍摄树挂,我踩着薄冰想到达对岸,不小心掉进冰河中,掉进去的第一反应首先是保护相机,潜意识里将握着相机的手高高举起,当身体稍稳后用力将相机推向河岸,然后再忍着寒冷一点点想办法上岸,冰太薄,一使劲就破裂,费了很大力才上来,齐腰深的水把我的手机也浸泡坏了。上岸后的寒冷更加难以忍受,可看到好的光线和风景,寒冷似乎突然间消失了,浑身湿湿漉漉的我在河岸上又拍了两个多小时,才感到浑身发冷,骑摩托车回到家时两条腿冻得麻木失去知觉。
  2003年秋季,我和两个影友去一个陌生的原始胡杨林拍摄,头一天傍晚到达,天色已黑,也没有时间仔细观察环境。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准备拍摄一些早晨的景色,想着早晨拍摄时间短,天也不热,就没吃早饭也没带干粮和水。进入胡杨林中后我们分头拍摄,我边走边拍,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胡杨林的深处,等到往回返的时候发现自己迷路了。当时刮着风,我的喊声淹没在风声中,想找来时的脚印,但胡杨林中的盐碱地上很难留下痕迹,我只有凭着印象找拍摄过的胡杨树,但收获甚微,因为进来时是没有路线的,不管东西南北随意走。于是我看见高的土堆就上,高一点的树就爬,把相机最长焦距的镜头装上四处瞄望,五个小时后,我又饿又渴,精疲力尽,摄影包愈发显得沉重。就在快要绝望时,又爬上了一个高土包,这时我突然从镜头中看见远处有一个白色反光点,推测可能是一辆车,于是兴奋地朝着这个方向走去。这的确是辆车,虽然不是我们的,但给了我很大鼓舞,我就沿着车印四处寻找我们的车和人,下午两点多钟,终于找到了他们,另外两位影友也在焦急地寻找我。虽然这次有惊无险,但也给了我一次很深的教训。
  为了表现不同天气下的胡杨,在2005年夏季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我冒着被雷击的危险蹲在胡杨林中的一个低洼处拍摄近两个小时。当时手中捏着快门线,看着频繁亮起的闪电心中十分恐惧,但是千载难逢的景象和内心强烈的拍摄欲望战胜了被雷击的惧怕心理,现在回想当时的情景还感到心悸。
  2008年10月,我们六个影友开着两辆越野车到沙漠腹地拍摄胡杨,在路过一大片芦苇地的时候,我的北京吉普213车因长时间挂着四驱,又是慢速行驶,当我在一处地势稍高的地方停车查看地形时,极度高温的排气管烘着了车底下的芦苇,顿时车引擎内就开始冒烟,我和另一个影友立刻打开车盖,拿出矿泉水灭火,但因火较大无法扑灭,幸亏后面的车及时赶到,拿出他们车上的灭火器,才把火止住,但地下的芦苇还在燃烧,我又急忙上车,在前车盖都来不及盖上的情况下,把头探出车外,加力开了几十米才算逃此一难。当时芦苇燃起的火已把汽车电器线路的外层保护套烧着融化,幸好没有烧透里面的线路,没有引起短路,否则,车和摄影器材都将毁于一旦。
  
  拍摄提示
  
  在新疆拍摄胡杨主要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尉犁县和轮台县,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天然胡杨林保护区,胡杨分布面积大,环境特色明显,可进入性较好,有胡杨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湖泊、草原等相互结合的场景,也有顽强、悲壮、枯死的胡杨林,拍摄画面较丰富,另外胡杨在新疆北部的木垒县、克拉玛依的乌尔禾附近、哈密伊吾县的淖毛湖也有少量分布,这里的胡杨树龄较大,树干造型奇特,历史沧桑感强,拍出的照片视觉冲击力较大,易出作品。拍摄胡杨可在一年四季进行。新疆的春季和夏季不明显,在春季和冬季,可拍摄表现胡杨精神的图片,胡杨在4月10日左右开始发芽吐绿,直至10月初,可以拍摄绿色的胡杨(新疆北部的胡杨在10月初已黄透,比南疆早黄15天左右);10月20日至1,月5日是拍摄金色胡杨的最佳时节,这时的胡杨树叶在秋霜的侵袭下金黄透亮,并有一定的湿润感,等过了这个时间胡杨叶,就开始慢慢枯落;新疆南部的冬季很少下雪,有时两三年不下雪,如果雪的厚度在五厘米以上就会有胡杨树挂出现,树挂往往会在下雪后的第三至五天出现,胡杨树挂可以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碰到有胡杨树挂的天气千万不要错过。
  在新疆拍摄胡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相机的防尘和防寒;二是要带够充足的水和食品;三是要请当地人做向导,不要盲目进入不熟悉的胡杨林中;四是要准备一些避蚊油、风油精等药物,胡杨林中蚊子及草瘪子较多;五是要有较好的交通工具,最好是四轮驱动越野车。
  
  
  
  
  
  
其他文献
一直认为旅行所感受到的快乐,与行进的速度成反比。速度越快,所感受到的乐趣也就越少,行进的速度越缓慢,越能获得丰富的体验。自驾车可以日行千里,但却被封闭在带轮的铁壳里,与外面的环境相对隔离,对自然的感知未免迟钝,摩托车与自行车日行百里,身体暴露在大自然里,能充分感知风霜雨露,同时又具备一定的速度,而徒步最为缓慢,仅能日行数十里,用身体的劳累与自然对话,不过却能获得最深刻的体验。  本期探险栏目的作者
据悉,美著名户外品牌L.L.Bean即将结束只在美国,日本拥有实体店的历史,全球最新市场选址落户中国,9月27日,将在北京SOLANA蓝色港湾国际商区召开盛大的旗舰店开幕仪式。当天除了L.L.Bean高层,还将邀请到众多户外知名权威人士,媒体记者一同见证,共襄盛举。本次活动剪彩仪式将在9月27日下午一点正式开始。  27日,28日两天的L_L_Bean体验日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的项目。朝阳公园湖面皮划
户外,江湖,义薄云天。  可我,小五台穿越。就被那个和我称兄道弟的哥们给“丢”了。  我忿忿不平又按捺不住好奇,我是“QQ”还是“背背”?  立下题目,乱炖一锅户外损友型男与型女。品品这“损”中的味道。    祸从口出    哇,这次的主题简直是我在文学道路上的一次新挑战!我冥思苦想,总是得不到正解。一是因为我独行侠的作风,以及我宽以待人的态度,真是没有让我能恨得牙根痒痒的人,二是我是出了名儿的坏
“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是我喜欢的诗句,淡淡地带着一份怅然。我总是想像着瑶池里的王母娘娘对着镜子在梳妆,打扮得靓靓的,可是穆王再也不来了!瑶池洁白碧清,飘着五彩祥云,仙花仙果遍地……传说中的瑶池位于昆仑山,我问自己:“这是一座怎样的仙山呀?”  好奇害死猫,我不知不觉便坠入昆仑山的圈套,身未动,心已远,为之寤寐思服。昆仑山僻处塞外苦寒之地,可是其名气与
改装前    开车旅行住旅馆太贵,搭帐篷太麻烦。  国内的旅馆价格相对都比较贵,一般条件很差的两星也要150元左右。干净整洁的就要更贵些了。一般偶尔住一两天都负担得起,但对于常出门旅行的人,这将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用一般的帐篷宿营一个麻烦是费时间,一个是遇到半夜下雨的话,即使帐篷不漏也比较难受,至少早晨收帐篷的时候,折叠就里外全湿了。另外还有一个治安问题,在中国由于城乡差异大,出门在外,尤其在人
大多数登山者,即使是喜马拉雅山区的专家,大概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西藏哪个冰川的海拔最低?西藏哪个冰川的面积最大?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是14公里长的阿塔冰川,它的末端延伸至海拔2440米。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长达30公里、2-5公里宽的拉果冰川,它让我们想到巴塔哥尼亚和阿拉斯加的冰川。这两个冰川都位于喜马拉雅的东南部。  这些有趣的问题的发问者是著名登山家中村保先生,他也是喜马拉雅山区最多产的未登峰探险家
话要先从Yosemite的中文译名说起。  标准的地名翻译是约瑟米提,但其他的译法:优山美地优圣美地和优胜美地更传神,眼前立即出现一副草木润泽,落英缤纷,山灵水秀的山水画卷。优胜美地,还有比这更美的名字吗?  我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了对优胜美地的解释——“印第安人在优胜美地的居住历史超过9000年,在最后的1000年里,这里是Milwork印第安人的家园,他们是Ahwahneechee的一
地点:  库车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的西北边缘,沿着库车河一直走到老城区的龟兹古渡口,就能找到库车的古渡巴扎了。    巴扎特色:  龟兹古渡位于库车河上,自古以来都是分隔库车城乡的标记建筑,现时又多了一个新名字“团结新桥”,象征维吾尔族及汉族等各民族团结一家。然而古渡两边,至今仍是壁垒分明,一边是整齐的新城区,另一边则是旧城区巴扎所在地,平民百姓来赶市集,不是以最原始的步行方法,便是乘驴车马车而至,
意料不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成为旅途中最可爱或者最可恨的部分。艳遇很好,遭遇也行,怕就怕一成不变的高速和没有个性的宾馆,要想体验平静,只要留在城市就好,死活非要在路上找一场偶遇,有这个癖好的人都归入了“偶遇门”。      春节,主编何亦红去了跟农历年毫无关系的印度。作为爱马如命的她:一听说当地有一个马场可以住宿,骑马、喂马、立刻就直奔而去。印度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马场也并没有欧洲马场的那种惯有的大
愚公山,又叫凤凰山,就在离我们村不到五里路的地方。这个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游览愚公山。  刚刚开始爬的时候,山势平缓,道路也比较宽敞。乍从喧闹的校园中走出来,来到这幽静的山上,顿觉神清气爽,更是无限感慨。悠悠千万载,这座山历尽岁月沧桑,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美。这山上,或许每一片草叶,都记载着一个故事,描写着一个美丽的童话。  一边爬山一边看。山上,以松树为主,松树中间夹杂着各种未发芽的灌木和乔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