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情感;体验;心理环境;创设情境;课后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2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弦,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应有的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首先,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在学生面前应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以愉快欢乐、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为课堂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1.摆正位置,尊重学生。教学中,教师要摆正位置,尊重学生,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学生勇于提出各种意见和观点,敢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自己。
2.语言诱导,营造氛围。课堂上,教师主要用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的感情也最易受到教师语言 的影响。其中,课始的导语尤为重要,好的导语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开掘库存。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原有积累。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课上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对草原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的情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老舍笔下的《草原》。
2.“下水”读文。教师“下水”读文,能融合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能加快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例如,在教学《第一场雪》时,我抓住了“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叠词和“银条儿”“雪球儿”等儿化词,使学生领悟到作者语言的艺术性和对雪的喜爱之情。
3.音乐的渲染。音乐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音乐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情感。例如,学习《月光曲》,先让学生欣赏《月光曲》。当学生完全沉浸于音乐之中时,教师相机导入新课:“如此悦耳动听的音乐,就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成的《月光曲》。《月光曲》是怎么谱写成的呢?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整堂课便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三、课后延伸,在语文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情感
1.表演体会。例如,在结束了《晏子使楚》一文后,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通过想象,丰富人物的内心及形象;通过表演,体会晏子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感受晏子的机智、勇敢、爱国。
2.留疑激情。例如,在结束了《落花生》一课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一场辩论赛:“在当今社会,你要做苹果、石榴一样的人,还是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学生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到底应该做怎样的人呢?我没有否定任何一方,而是设下一个疑点,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自己去琢磨,去体会。
3.续写体验。教材中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结尾似乎把故事讲完了,但实际上,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续写情节,在续写中得到情思的深化。例如,在学习了《凡卡》一文后,引导学生续写《凡卡给爷爷的信寄出以后》,学生的续写内容出现了多种情况:a.爷爷不能收到凡卡的信:b.爷爷收到了信,但也无能为力……在对文章的续写中,学生又一次体会到了文章的中心:沙皇统治下,穷苦人民是过不上幸福生活的,只有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推翻旧社会,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2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弦,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应有的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首先,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在学生面前应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以愉快欢乐、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为课堂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1.摆正位置,尊重学生。教学中,教师要摆正位置,尊重学生,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学生勇于提出各种意见和观点,敢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自己。
2.语言诱导,营造氛围。课堂上,教师主要用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的感情也最易受到教师语言 的影响。其中,课始的导语尤为重要,好的导语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开掘库存。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原有积累。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课上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对草原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的情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老舍笔下的《草原》。
2.“下水”读文。教师“下水”读文,能融合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能加快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例如,在教学《第一场雪》时,我抓住了“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叠词和“银条儿”“雪球儿”等儿化词,使学生领悟到作者语言的艺术性和对雪的喜爱之情。
3.音乐的渲染。音乐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音乐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情感。例如,学习《月光曲》,先让学生欣赏《月光曲》。当学生完全沉浸于音乐之中时,教师相机导入新课:“如此悦耳动听的音乐,就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成的《月光曲》。《月光曲》是怎么谱写成的呢?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整堂课便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三、课后延伸,在语文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情感
1.表演体会。例如,在结束了《晏子使楚》一文后,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通过想象,丰富人物的内心及形象;通过表演,体会晏子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感受晏子的机智、勇敢、爱国。
2.留疑激情。例如,在结束了《落花生》一课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一场辩论赛:“在当今社会,你要做苹果、石榴一样的人,还是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学生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到底应该做怎样的人呢?我没有否定任何一方,而是设下一个疑点,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自己去琢磨,去体会。
3.续写体验。教材中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结尾似乎把故事讲完了,但实际上,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续写情节,在续写中得到情思的深化。例如,在学习了《凡卡》一文后,引导学生续写《凡卡给爷爷的信寄出以后》,学生的续写内容出现了多种情况:a.爷爷不能收到凡卡的信:b.爷爷收到了信,但也无能为力……在对文章的续写中,学生又一次体会到了文章的中心:沙皇统治下,穷苦人民是过不上幸福生活的,只有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推翻旧社会,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