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第二十二条军规》语言特色的翻译表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h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具有鲜明的黑色幽默特色。本文探讨了小说黑色幽默语言特色的翻译,并具体分析了戏谑反讽语言特色的翻译、重复冗繁语言特色的翻译以及反逻辑性语言特色的翻译,论述了小说黑色幽默语言特色有关的翻译策略,以实现译文语篇同源语形式对应和语义贴近。
  关键词:约瑟夫·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语言特色 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对欧美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而对于它的翻译方面的拓展、挖掘,则更能表现出对黑色幽默小说语言形式所承载的蕴意,体现其鲜明的黑色幽默特征。
  一 翻译中戏谑反讽的语言特色
  黑色幽默小说叙述方法具有突出的后现代性,而戏谑反讽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语言特色的典型表现,它着重表现在其叙述中戏谑反讽的语气上,主要通过叙述反讽和杜撰新词体现出来,以幽默的方式、调侃的态度反映社会生活。
  1 对戏仿反讽进行的翻译
  戏仿翻译成英语为Parody,又称“滑稽模仿”,是利用作品中的情节作为模仿对象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法,以此实现滑稽可笑的艺术效果,戏仿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手法,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运用得较多。作家通过对经典的表面模仿和实质颠覆,可以使小说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张力,因此就出现了戏谑反讽效果,而将这种艺术手法在翻译中表现出来,就形成了戏仿手法的翻译策略。
  在原文中,比较典型的戏仿表现形式就是对宗教及文学经典的戏仿。如对《圣经》、莎士比亚经典作品的戏仿等。我们知道,对于宗教、文学经典来说,它们本身是严肃、高尚的,而戏仿手法在表面上看似是采取仿写或借用,而实际却是对经典的颠覆,以此形成极大反差,从而构成滑稽、戏谑的艺术效果。如对《圣经》文本内容的戏仿:He turned the other cheek on every occasion always did unto others exactly as he would have had others do unto him.这段话是对梅杰少校品行的描写。在英文中,这是对《圣经》文本内容的戏仿。翻译成中文为:“无论在什么场合,他总是把另一边脸也转过来由人打,心里希望人家怎样待他,他就怎样对待人家”。译者通过简洁、较为书面化的语言能够贴合《圣经》的语言风格,使原文中的戏仿痕迹在译文中尽可能表现,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赞美梅杰少校的高尚品行,但通过转折词的运用,其实是在指责梅杰少校品行特征,这让他的长辈们都不喜欢他。通过这种手法,戏谑反讽的效果在冲突中一下子就产生出来。
  2 对话语反讽进行的翻译
  话语反讽一般来说,是指作者没有遵照语言运用应该在语体、语义、感情色彩等的要求,并通过故意误用语言来达到反讽效果。《第二十二条军规》里面出现最多的话语反讽是语境误置和悖逆语义并置,作家通过各种叙述反讽手法形成了戏谑反讽语言风格,而最突出的就是作家关于死亡的描写。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小说中关于死亡描写的话语反讽。如对小说人物基德·桑普森和斯诺登之死的描写,海勒巧妙地运用了特别戏剧化的、或者说是华丽的语言,将原本血腥的死亡场面表现得荒诞、疯狂,基础像是某种狂欢色彩。而第一次关于克莱文杰之死的描写,海勒则精心运用了一种客观的、有距离感的笔调:“Clevinger was dead the basic flaw in his philosophy”。这句翻译成中文是:“那是他哲学的根本性缺点”,这是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戏仿。作家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隐含了克莱文杰的悲剧,(作品中关于克莱文杰的死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战争到外都是想要谋害他的人)。作家将学术理论放到“死亡”事实的描写,其实是对军队里所谓“爱国”、“勇敢”等价值观的反讽,并造成语境的误置。海勒最后又通过“there was no more Clevinger”突出其死亡事实。在英语中,“there be”一般表示客观事物的存现或消失,作家意在说明某种客观物质的消失。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与死亡应有的残酷惨烈形成了一种非常强烈反差,这就产生了戏谑效果。
  再如,这个语境误置的典型译例:“It was love at first sight…fell madly in love with him”,翻译为中文是:“第一次见面就非常喜爱。尤索林初次见到随军牧师就狂热地爱上了他。”写的是尤索林与随军牧师初次见面的情景。它们在英语中表达的含义是典型的恋爱语境,但我们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这两个故事角色是军队里的两个男人,这次会面只是一次例行谈话,没有能够让人看见他们有多少亲密无间。这当然是一种语境的误置,以突出小说的戏谑效果,暗示了尤索林在军队医院里是多么无聊,和他对于军队持有的调侃、嘲弄态度。由于这句话是小说开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为小说戏谑调侃的语言基调埋下了伏笔。对于此处的翻译,海勒故意误用了恋爱语境表达,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非常注意恋爱语境的突出,准确识别原文带有话语反讽意味的语言要素,实现作者选词所造成的一种极具戏剧性的幽默感,并在保持原文语义与形式基础下,合理地发挥创造性,对译文进行调整与变通也是必要的。
  二 在翻译中再现重复冗繁语言的特色
  “重复冗繁”与小说整体结构、主题、情感基调密切相关,并影响其整体效果。约瑟夫·海勒非常精心地采取了重复冗繁的表达方式,其实是想构建一种麻木、冷漠、压抑的气氛突出反映小说人物的呆滞、迟钝、漫不经心或是神经质,以非常鲜明地展示出在绝望的生存环境下,人性弱点中的迟钝、个性的消殆、理性的丧失,对小说主题起到突出作用。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认真思考,以实现对重复冗繁语言特色能够完整地再现出来。
  1 在翻译中再现重复手法
  这部小说在人物对白和作者叙述中,语法结构的重复和话语片段使用较多,重复手法表面上看来与会话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不一致,但其实是作者在写作上的精心安排,用以和小说的叙事节奏、主题、情感紧密相联。   如小说中在叙述主人公尤索林与战友克莱文杰发生激烈冲突时,为了表达尤索林处于一种极度烦躁不安之中,作者连用了五个“busy”。“busy”不停地在小说中出现,给人一种非常单调、压抑的节奏感。在翻译中,要尽量保留原文的叙述结构,使原文中富有意味的词语重复在译文中表示出来,使这种单调冗繁符合原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效果。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还较多运用了排比手法,换句话说,排比也是相同结构的重复运用。排比手法的运用能够有力展现强烈的感情,重点强调作品的内容,提高语言的气势。另外,这种排比能够使句式更加整齐,节奏分明,增强小说语言的韵律美。如文中出现的一连三组“too+adj.+to be+v-ed”的结构,翻译时,对其表达效果要进行有意再现。如小说人物亨格利·乔:“觉得女人是美妙的奇迹,让人留连往返,心醉神迷;她们是取乐的工具,威力大得无法估量,锋芒锐利得无法容忍,而且娇艳已极,卑鄙无耻的家伙是不配享用的”,这种非常整齐的语法结构以及非常工整的对应叠加表现了强烈的情感目的,实际上是突出亨格利·乔对女性魅力激动不已的狂喜而表现出的夸张,揭示出了人物好色和神经质的一面。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结构的重复,产生增强语势的节奏感,突出感情方面的特殊效果。
  2 在翻译中再现累赘铺排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家喜欢采用的还有一种写作手法就是累赘铺排,即在表达简单意思时,却利用较长的篇幅来铺陈词语,这样会具有产生讽刺效果,突出黑色幽默的语言特色。在翻译时,要认真阅读原文,仔细体会原作在语言处理上的独特风格,从而在翻译中传达出其效果。
  如在小说中,作者用形容词铺陈叙述了随军牧师多次想帮助尤索林等人时,受到上校白眼后的挫败感,而在这荒诞的军队里,那可怕的官僚制度让他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心如熄灭了的死灰,以至于对自己的信仰都有所怀疑。在西方人眼里,上帝的形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在小说里,作者在“上帝”这一词汇前加上了一连串与其神圣的形象不相符的修饰语,反讽的意图极其鲜明,建立了一种标记性的语言特色。
  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保留原文形容词铺陈堆叠的形式,把原文的形式特征在译文中很好地显现出来,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文本时不会感到难读懂,并真切地感觉到“上帝是在世人眼中是永久的、无所不能的、什么都知道、相信人道的、全人类的、跟人一样的、会说英语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种的、亲美的”。通过这种累赘铺排的叙述,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流露的讽刺感,折射出荒诞、超常规的语言形式,使原文中的黑色幽默的艺术效果得以保留。
  3 在翻译中表现原文的循环往复
  小说中出现的“循环往复”是指句子或句群中相同或相似内容、句式的周而复始出现。使得小说在效果上表现出拖沓冗繁、缠绕不清,刻画出人物心理的反复无常,表现出小说人物混乱的思维轨迹,突出黑色幽默小说的效果。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也要能够表现出来。
  在小说中,对于卡思卡特上校的心理活动描写,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手法,使用了小说人物关于表情绪的语词、表达“荣誉或耻辱”短语以及表转折的连接词,并通过固定顺序循环出现的结构模式来衬托出同类成分内部在语义、形式上的联系。所以,在译文中要再现原文的循环结构,就必须遵照原文中语序上的特点,如翻译成“阴郁地”、“很高兴”、“沮丧地”,就是同类成分内部的语义、形式联系的再现。
  三 在翻译中再现反逻辑性语言特色
  约瑟夫·海勒擅长运用反逻辑语言,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一个鲜明艺术特点就是语言表达的反逻辑性。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语篇衔接的反逻辑是作家喜欢运用的手法。如在小说中,描写了内特利在妓院与一个“肮脏而邪恶”的老头进行人生与国家的辩论。作者就此介绍了内特利的家世背景,从而将内特利显赫的家世与混迹于妓院的老头进行对比。在这里,作家看起来好像是夸赞内特利家人的高贵,看不起老头的低贱。但通过对作品的详细阅读,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在文中,作者选用了“even though”作为连接词,表示前后分句之间在语义上的转折,海勒在此运用了陌生化的写作手法,是想突出反逻辑的、荒诞效果。而在翻译中可以把此词翻译成“尽管”,以达到保留原文中连接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另外,作品中的语义逻辑矛盾也是作家喜欢运用的表现方式。小说上下文语义发展完全不按逻辑思维常理,通常使用一组在语义上蕴涵矛盾的词或短语,使小说产生了一种反逻辑的荒诞色彩,呈现出碎片化、穿插式、迷宫式的特点。而在翻译时,要求译者要仔细阅读,特别注意将这种语义矛盾凸显,才能在译文中将语义逻辑矛盾表现出来。必要时,译者也可适当发挥创造性,以突出原文那种反逻辑性与荒诞感,使反逻辑性语言特色能够在翻译中再现出来。
  四 小结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书写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具有戏谑反讽、重复冗繁、反逻辑性等特色,原文中的话语反讽通过语境误置、悖逆语义并置表现出来,并运用重复手法、累赘铺排、循环往复这些写作手法对小说的效果起到节奏的形成、情感的表达作用。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应在形式、意义的相似性中尽量遵循原文词语排列方式与句子结构,仔细推敲,并应有意识地以同译同,从而翻译出与原文语义逻辑相符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海勒,扬恕、程爱民、邹惠玲译:《第二十二条军规》,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
  [2] 约瑟夫·弗兰克,秦林芳译:《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 苏珊·朗格,刘大基、傅志强译:《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 成梅:《小说与非小说——美国20世纪重要作家海勒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期。
  [5] 孙会军、徐姗姗:《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在新时期的汉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6]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樊慧敏,女,1975—,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工作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为了寻找有阻断与抑制亚硝胺致癌作用的药物,为食管癌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并探讨癌细胞逆转的可能性,我们用超量维生素甲来阻断及抑制甲基苯甲基亚硝胺对大鼠食管上皮癌变的
摘要 诗人雪莱在自己的诗歌中,时时以英雄主义的精神面貌示人,他用绚丽的语言和惊人的想象力营造出一幅有别现实社会的美好图景,在其浪漫主义的表象下,深含着诗人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弊端的洞察,还有其高亢的英雄主义特质。因此,在他的如《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伊斯兰的反叛》、《西风颂》等诗歌中,都表现出对人类未来世界的追求,表现出愿为其献身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雪莱诗 英雄主
《灶神之妻》中的雯妮本是逆来顺受的传统中国女性,苦难的经历使她逐渐觉醒,成为封建礼教和父权社会的反叛者。雯妮最终勇敢的摆脱了包办不幸的婚姻,远赴美国追寻幸福。身处
肺活检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学诊断方法。某些肺部疾患,尤其是弥漫性或结节样病变,经常规的临床和检验方法常不能确诊病因,而借助于肺活检法则往往可以得到确诊,从而对指导治疗有
自从1891年Luecke首次施行肝肿瘤切除术成功以来,随着外科操作的提高,麻醉方法的改进,肝功能和解剖的了解和掌握,广谱抗菌素的发明以及抗休克和保肝治疗的应用,使肝叶切除患
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是一种少见的肿瘤,主要来自颈动脉体、颈静脉体、主动脉体、腹膜后和股动脉体等化学感受器。国内也曾有过报道。至于肺部化学感受器瘤则更为少见
甲状腺隐性癌是一已获公认的病理单元。其特点为:原发灶微小,长径小于1.0厘米(有人认为以1.5厘米为标准),无包膜,有或多或少的纤维组织反应;大多无临床症状;部分以局部淋巴结
作者对3组病人进行了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定量测定,观察其在支气管肺癌中早期发现肝转移的价值,同时与临床检查、肝功能试验和肝扫描作对照。第1组70例,为原发性支气管
1944—1969年Kansas大学医学中心21000肿瘤登记病例记录中,686例原发灶部位不明,占3.2%;各组年龄均有发现,30岁以前者少见,75%患者诊断时年龄在50—80岁间,平均60.2岁;男性与
本文报道肺癌病人在根治手术后二年内进行多疗程化疗的远期效果,并和单纯外科治疗作了比较分析。化疗方法:肺癌病人在根治手术后,经过3~4周,开始第一个疗程化疗,以后在二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