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了 自然知道要去向何处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o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个朋友刚刚生产完,辞了工作想谋一份相对自由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多照顾一下家庭又可以减轻生活的压力。
  虽然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方向,但她本是一个骨子里带些文艺气质的女性,喜欢用各样的方式将枯燥生活增添一些情趣。跟家里商量了一下,她在楼下开了一个小小的花店,服务周边的楼宇、居民区。经过一年的经营,竟然有小小的起色,还把店面扩大了一倍,雇了一个女孩子一起同她打理花店。
  我还有一个朋友,在自己曾经工作的领域收获了一定的资源和经验,想自己创业。两年前就辞了职,开始为新公司做筹备,开展各种各样的市场调研,还专门雇用了一个相关领域的毕业生专门来找寻、研究所谓的方向。结果两年过去了,朋友早已辞了那个学生,自己成了空壳公司的老板,业务却一直止步不前。
  我总会听到一句话:准备好了再出发。但是我发现对于我,以及和我一样有选择性困难症的朋友,这句话并不十分适用。
  譬如生活中,好不容易遇到一个风和日丽周末,我想出门走走,却总是因为迟迟想不出去哪里而失去出门的动力。最后只是随便在家里看个电视剧或者蒙头大睡,就浑浑噩噩度过了一天。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想到自己又宅在家中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后悔得不得了。
  再譬如在写作中,我最近看一些古风类型的小说故事,心里喜欢得很,于是也构思着尝试写一篇。准备了半月有余,翻看了各种资料来充实自己,也买了一些古籍来作为参考,结果苦苦研究了一通之后,却迟迟没有动笔。
  因为想塑造的人物形象太多,需要选择;想传达的思想有些乱,需要理顺;想叙述的形式也有几个想法,每个都不想放弃。
  心中苦闷了几天之后,终于想通了。索性什么也不想,直接动笔开了个头,一字一句、一篇一章写下去,没想到竟然比我想象中的要顺畅。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都在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钻进了我的脑子里。越写越流利,越写越有动力,半个月不到的功夫,竟然也完成了10万字。
  可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的痛苦,是苦于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一旦有了方向,便会从此策马扬鞭、一帆风顺。这样的人可能通常会有很大的作为,把一切事情计划周密妥当,按照自己的精心部署有條不紊地笃定前行。但是对于有些人,可能最痛苦就是永远开不了头。这类人往往在做决策、做选择的时候理不清思路、分不清方向。他们往往缺的不是充足的时间去做准备,而是缺一个开始的动力。
  出发了,才能抵达。开始了,才能继续。否则永远在准备,永远在一个混沌不清的状态下焦灼止步,慨叹“人生苦短,如果多给我一些时间就好了。”
  我想人生茫茫,我们存于世间,不过就是为了赶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风景。不用过于执著、追求完美,尽人事、听天命,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如今碰到某个周末天气晴好的时候,我总会拉上家人一起出去。也不知道去哪。有的时候会去超市购置些家用回来;有的时候会到广场看看喷泉、喂喂鸽子;有的时候到了商场,索性买两张电影票,看一场或悲或喜的电影。
  人生有时便是如此,出发了,自然知道要去向何处。
  (林诗明荐自《年轻人》)
其他文献
“运动要到30分钟才有效果”的说法,在不少注重健康的人士中颇有“市场”。不过,由此也衍生出一些困惑:“运动不到30分钟等于‘白练’?那我每次运动都坚持不到30分钟,不如就干脆不动?”“躺瘦”理论上有可能  为了维持身体的心跳、体温、意识、呼吸和血液循环等等基础生理活动,人体的能量是在源源不断地被消耗的。所以,即使躺着坐着不动,身体也是在消耗能量的。  但是,消耗能量并不等于消耗脂肪。人体的供能,可
期刊
2020年11月20日起,12项公安交管改革的新措施正式实施。其中,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轻便摩托车驾驶证的年龄上限,由70周岁调整为不作限制,这就意味着只要身體健康,就能考驾照。  在各个驾校,学车的老年人多了起来,最大的已经年过八旬,他们目的不同,但都在晚年尝试着坐上了驾驶位。学车不为开车  71岁的北京人李林来驾校学车,是带着一家人的期盼:他要努力在两个月时间内通过考试,拿到驾驶证,
期刊
美国记者约翰·兰莱德有一份6人的采访名单,每当打电话无人接听时,他开始担心——这意味着可能又有一人去世了。  从2015年开始,这份名单像是一个黑洞,截至2020年年底,仅剩一人。原因无他,名单上都是超过85岁的老人。  一开始,约翰对这群人感兴趣,只是因为“踏入85岁后,这群人在社会上似乎就销声匿迹了,他们的生活是不被看见的”。可这一群体正迅速增长着,世界卫生组织预测,80岁或80岁以上老年人的
期刊
20世纪30年代,一战过后不久,大量士兵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于是这些退伍士兵们被派遣到了澳大利亚西部的荒野进行开荒。  没多久,退伍士兵们的祥和生活被一群“傻狍子”——鸸鹋给打破了。鸸鹋性格憨憨的,完全不惧怕人类,有时候遇上人类还会过来“打打招呼,交流交流”。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鸸鹋的翅膀已退化,无法飞翔。它们外形似非洲鸵鸟,擅长奔跑,而且胃口巨大,成群结队,看见啥吃啥
期刊
如果说穿越,那么最好的穿越目的地就是宋朝。在宋朝,首先能吃得饱,我们今天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就是从宋朝开始的。其次,就是吃得好。在宋朝,餐饮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绝对能满足一个吃货360度无死角的要求!街头小馆、流动摊贩,实惠  宋人经常去的综合性餐馆,规模较大的叫做“分茶”,店内供应酒肉主食等;有的餐馆有自己的主打产品:如曹婆婆肉饼店、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店、万家馒头店等;还有专门满足吃素需求的素食
期刊
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历朝历代也多有“禁宰耕牛”的法令。于是有人说古代中国,尤其是中原农耕地区,其实是很难吃到牛肉的,梁山好汉们动辄“切几斤牛肉来吃”的画面,只不过是寄托梦想的艺术夸张……真的如此吗?商周时期:献祭吃肉,“牛人”伺候  我们的祖先驯化牛,肯定不是一开始就用它来耕田的。  華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驯化了黄牛、水牛,但直到商代,都缺乏可靠的牛耕证据——甲骨文里没出
期刊
中国台北故宫有一幅怪画《峰虎图》,多年来引发无数争议,主要有三大疑问:一是画家为什么要把一只老虎画成夹着尾巴的丧家犬模样?二是画的名称为什么叫《峰虎图》?三是这幅画为何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入藏故宫?  先来看看这幅画:一只老虎,瘦骨嶙峋,身体蜷缩着,眼神中流露出恐惧。画面的右上角是一只山里的野蜂。原来昔日威风凛凛的山大王误入野蜂的领地,被蜇得无力招架,叫苦不迭,只能夹着尾巴挠脸,一副狼狈相跃然纸
期刊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到深夜,我的心里总会莫名地涌起对死亡的恐惧。那时,我会叫醒妈妈,然后她就会安慰我。  “我会死吗?”  “会呀,但那要很久,很久,很久以后。”  “那,你会死吗?”  “会,但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  长大后,死亡成了我们家日常生活中谈论的话题。吃晚饭的时候,我们总会争论死后是土葬好还是火葬好。有时候,妈妈还会郑重其事地说:“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流着口水的累赘,那就给我个痛快
期刊
驼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多年前,致力于驼鹿研究的阿尔伯塔大学环境学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雄驼鹿比较短寿,基本活不过5岁,雌驼鹿则比较长寿,有的甚至能活到20岁。环境学家在驼鹿身上安装了GPS项圈,6年后有了惊人的发现。  雄驼鹿勇敢。因为头顶长有令人生畏的鹿角,遇到敌人时,雄驼鹿总是在第一时间冲上去,用搏斗解决问题。在与天敌的决斗中,身体或多或少会受伤,而伤口得不到有效治疗,往往因此而丧命。
期刊
在中世纪的欧洲,女人可以拥有、继承、买卖和给予他人土地,名下财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可以安享一生。结婚要嫁妆  在中世纪的欧洲,女子15岁成年,但贵族阶层普遍早婚,很多姑娘12岁左右就结婚了。  有的姑娘才几岁就被定下婚约,然后和同样年幼的未婚夫培养感情。  一个贵族女孩的人生有两个选择,要么带着嫁妆嫁人,要么待在修道院里。个别老爸坚决不让女儿嫁人,原因之一就是舍不得安排嫁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