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探讨中俄两国民主发展的经验和道路——“中俄两国的民主建设与国际环境”双边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iy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9月12—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和俄罗斯社会规划院共同举办的“中俄政治学家论坛:中俄两国的民主建设与国际环境”双边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俄罗斯社会规划院、俄罗斯外交部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从事民主问题研究的俄罗斯知名人士及俄罗斯外交部、俄驻华使馆官员,
其他文献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访谈调查及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表明,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是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瓶颈。以系统权变组织理论的系统权变模型为研究框架,可以探索性地构建由价值与职能标准、技术标准、结构标准、社会心理标准、管理标准5个一级标准指标、24个二级标准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标准指标构成的“中国服务型政府标准体系”,以期为学界和政界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推出举措、推动实践尽绵薄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目前还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倾向主张用西方民主政治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另一种倾向则借口西方民主的消极面反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前者忽视了民主从根本上讲是国家性质的反映,没有认识到中国的民主政治要与发展社会主义相适应,而后者则忽视了我国长期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和伟大成就。事实上,任何社会条件下民主的发展应当与国家性质、国情及特定的历史条件相适应,中国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也不能停步不前,而是
经济全球化张力是经济全球化矛盾运动的结果,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内部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既彼此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关系。由经济全球化张力引发的一切眼花缭乱的变化对各国政府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只有明确自己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战略地位,分析提升中国政府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构建良好的政府竞争机制和准确地进行战略定位,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张力,提升中国政府的竞争力。
“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6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政治学会2009年年会于2009年10月下旬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四川省政治学会及西南交通大学承办,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省社科院等单位协办。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政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经验,对其中的失误及其教训加以反思,并展望中国政治未来的走向,是本次大会的中心议题。
说起皇帝,大概中国人都不陌生。过去,人们总习惯于听历史学家讲故事,评判历代帝王的功过是非;或从考古发现中寻觅各代帝王的轶文趣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和电视剧的增加,各种以“皇帝”为题材的电视剧成了银屏上的新宠。时下,以沾点“皇家气”为荣的“崇皇”、“媚皇”风气,不仅在商业活动中择机显现,在民间的相关活动中也悄然升起。
中国政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五年来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发挥推动服务大局,繁荣学术的功能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此进程中,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转变职能、科学有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中积累了大量新鲜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同时,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和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省份,浙江政府管理在很多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总结。
参与民主理论目前是国内外政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卡罗尔·帕特曼作为当代参与民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参与和民主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了具有新意的论证。当代民主理论的演变主要体现为从共和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转变,其中蕴含着“民主”与“参与”的悖论,认为大多数公民的政治冷漠是民主体系的稳定的条件,公民的政治参与一般不应超出投票选举的水平。帕特曼的参与民主理论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得到了左翼政治理论家的普遍支持,但参与民主理论本身也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难题。参与和民主能否走出貌合神离的困境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而对代议民主
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政治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2月21日-23日在哈尔滨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政治学、行政学界200余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研讨和谐社会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关键在党。这是由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执政地位、及其先进性所决定的。它有着深刻的概念内涵和符合历史的、现实的和执政党特性的基本逻辑。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关注党内和社会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主动增强党内和谐。选择以党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制度规定等方面的和谐来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径,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