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策略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90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化内涵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更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处理的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在从事翻译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翻译中大量存在着文化缺省现象,并就如何应对该现象的补偿策略在本文中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缺省;补偿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一、什么是文化缺省
  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而且更是文化活动。众所周知,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在此前提下,在交际过程中省去双方所熟知的文化信息的现象被称之为“文化缺省”。
  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缺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际的效率;而缺省之所以能提高交际的效率正是因为交际双方都明白其中缺省的成分。这个缺省的成分虽然不在话语中出现,但却被特定的语境激活于话语接受者的记忆之中,于是话语中的实际语义真空就会通过接受者记忆中的文化知识而获得填充,接受者连贯的语义理解便由此而来。
  然而,这种非常普通的交际策略在翻译中却变得非常棘手。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原语文本作者与原语文本读者之间的这种默契不可能天然地存在于原语文本作者与译语文本读者之间。自然,如何补偿原语文化内容的缺失也就成了我们进行翻译活动时所不可避免的问题。
  二、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对于文化缺省进行补偿,我们应坚持“文化传真”这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补偿性的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即所谓的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比如说,汉语成语“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用法语说相当于“一块石头打两处”;用英文说是“一石打死二鸟”(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俄语说法相当于“一枪打死两只兔子”;德语说法却相当于“一个拍子打两只苍蝇”。这就要求译者跨越本民族思维的束缚,依靠自身语言文化知识的优势,努力去把握好原文的文化内涵,在保证译文具备可读性的基础上,译者在译文中要尽量再现原语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尽量使译语文本读者欣赏到原语文本中所蕴含的异国情调。
  若以历史时间为轴纵向来看的话,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在某一文化或在某一历史时期人们想当然的东西在另一个文化或另一个历史时期却是不存在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译者所看到的原文就是来自另一个文化的,而且往往是来自另一个历史时期的,既有时间的距离,又有空间的距离,那么在这样的文本中被人们想当然而为我们所不知的东西,当这些在源文化和特定历史时期中被人们想当然的事物在原文中被缺省时,对于不了解这一文化的目标读者(包括译者)来说,语篇的解读就会出现障碍。也就是说,原本是用来提高交际效率的缺省,在译文中如果不作任何处理,往往就成了交际障碍。例如在早年的街头我们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A:请问哪有卖牛仔裤的?
  B:前面有家苹果店。
  早些年在牛仔裤刚流入中国时有一种苹果牌牛仔裤专卖店,B在回答A的问题时是假定A了解这一文化信息的。而倘若A并不了解该信息则会对B的回答产生歧义,认为前面有一家卖“苹果”这种水果的店,这样AB的对话就会出现断层,产生沟通上的障碍。
  这就为对文化缺省的翻译重构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一译者必须识别原语语篇中的文化缺省,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以明示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二译者要对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推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三、文化补偿策略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存在,原文中承载的文化内涵在传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出现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的文化缺损。译者要根据关联性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文化补偿策略,以取得翻译交际的最大效果。以下是翻译时运用关联理论进行文化补偿的几个策略:
  (一)直译
  直译能完整保持原文意义,形神兼备,生动形象,补充或丰富译语词汇,使译文新鲜有力,是处理难译和译入语文化空缺最简便最直观的方式。
  例1:“What the devil’s got into Tom?” Legree said to Sambo. “A while ago he was all down in the mouth, and now he’s pert as a cricket.”
  译:“到底有什么东西钻进汤姆的肚子里去了呢?”雷格利问桑波。“一会儿以前他还是愁容满面,而现在却像蟋蟀一样愉快活泼。”
  “To be pert as a cricket(像蟋蟀一样愉快活泼)”在英语中是个十分常见的比喻。尽管汉语中没有这一说法,但任何人都可从蟋蟀的特点很容易的想象出它的含义。
  如果读者对原语文化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期望得到更多的相关信息,而译者又希望把缺省的原语文化成分完整地传达给读者,采取直译就是很好的办法。随着人们认知环境的改变,一些反映微观文化特征的直译,也越来越为人们所乐意和能够接受。我们对于身边许多颇带“洋味”的舶来词,如电脑“菜单”、“界面友好”、“软饮料”等直译词汇,能够轻松理解,现已成为了高频度使用的日常用语。
  (二)意译法
  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了多种文化内容和文化样式,由此,对同一概念,各民族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不尽相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又最自然的语言来表达,即找到原文和译文间的最佳关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原文。
   例2:谁知是离开了咸菜缸又跳进了萝卜窖。(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译:However later he found that he was just jumping 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fire.
  “咸菜缸”和“萝卜窖”是典型的具有中国文化内容的习惯表达,原文中的 “离开了咸菜缸又跳进了萝卜窖”的隐意是“情况越来越糟糕(from bad to worse)”。尽管本习语的语用意义很容易被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但对生活在不同认知环境中的英美读者来说是“不知所云”。所以译者将英美读者熟悉的另一形象“jump 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fire”取代它。这样非汉语读者则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推出与自己的认知环境相关联的信息,达到对译文的理解。
  (三)直译加释义
  语言的文化内涵具有多面性,翻译时在直译基础上加释义,译文提供的语境假设更准确,读者理解时付出的努力就越小,译文的关联性就越强,语境效果当然更大。
  例3:“宰相肚里能撑船”,它的文化内涵是形容人胸襟开阔,心胸坦荡。(《汉英字典》,1995:1274)
  译:A prime minister’s heart is big enough to pole a boat in—a great person is large-hearted or magnanimous.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一文化意向在英美读者潜在的认知环境中是不存在的,直译之,则信息意图得到传达,交际意图出现文化亏损;意译之,则交际意图得到传达,信息意图出现文化缺损。这时运用直译加意译,两种译法并用,才能达到最佳语境效果。
  (四)直译加注释
  有些成语或典故由于流传不太广,加以适当释义后的直译,仍恐读者不能领会其意境,为了加强原语的关联性,便可在译文后加以较详细的注释。
  例4:除夕夜,有的农户在准备鱼头,图个年年有余的意思。
  译:Some farmersare preparing fish for New Year’s Eve Dinner, eating fish at the New Year’s Eve means you will have more than necessary in the coming year.(Note: As the Chinese character “fish” is pronounced “yu”, which is homophonic with another character “yu”, meaning “having surplus or more than necessary”)
  吃鱼头图个年年有余,这是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民俗习惯,具有明显的文化含义。但对英语读者来说,两者是无法联系在一起的,即没有任何关联。因此,翻译时必须加以解说或注释,才能使译文读者理解。
  从语言符号和文化符号关联出发,是翻译中文化缺省成分得到补足的一个途经,为文化翻译中如何实现文化缺省成分从原语到目的语的传递提供了具体的可施行的翻译策略。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是寻找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使原文作者的目的与译文读者的要求在认知环境相关方面与原文等同。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困惑就会在读者对原语民族文化的不断熟悉过程中逐渐减少,直至接近消失,最终实现较为全面准确地引入原语文化。这无疑是翻译中文化补偿更具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
  [2]王钢.普通语言学基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
  [3]包通法.文学翻译中美学信息的解读、比较与转换[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8).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3.
  [5]王东风.语言学与翻译:概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81.
  [6]王大来.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J].北京:外语研究,2004,(6).
  [7]姜治文,文军.翻译批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8]王卫新,舒伟.英汉翻译中的模翔表达[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其他文献
摘 要:经济全球化发展使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激增,国内越来越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也呈现出以工作能力为导向的趋势。从工作需求入手,分析当前商务英语教学现状,提出对策,并进一步探讨了建立以工作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期刊
摘 要:所谓商务英语口译过程,是指译者正确理解表达者的意思并创造性地用另目标语言(如汉语)向第三者再现表达者意思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商务信息输入、意思理解、语言表达和信息反馈四个阶段;本文试图基于对商务英语口译过程的不同阶段的探讨,从而促进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和课程开发。  关键词:商务英语;口译过程;翻译教学;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H315.9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中国农业大学外语第二课堂中英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为例,着重探索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三三”模式,即“三层次,三体系,三结合”模式,试图让学生获得外语综合能力提高,人文素质的拓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学校校园文化的水平。期望该模式能为进一步建设学生广泛参与、多部门协调合作、共同良性运转的外语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提供一些有建设性与可操作性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育;第二课堂;模式研
期刊
摘 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作者以自己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为创作基础,通过对各类不同人物的言行和思想感情的描写,客观地概括了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全貌;同时,通过对各类人物的命运及相互关系的揭示,表达了善必将战胜恶的伦理道德精神和人道主义理想。  关键词:散文体;菲尔丁;《汤姆·琼斯》;伦理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 要:语言的根本功能在于交际,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外语进行顺利交际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学习者英语语言技能,还要善于挖掘该语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期刊
摘 要:本文立足于西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继续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医学院校;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很多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接受母语及汉语的双语教育,其学习风格差异比较大,进入大学后这些迥异的学习风格必然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笔者就学习风格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其英语学习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帮助他们养成正确风格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风格;新疆;少数民族;英语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普遍语法以及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旨在分析中国英语教学,特别是英语语法教学,从而试图寻找到一个英语教学的新途径。  关键词:普遍语法;二语习得;外显知识;内隐知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关键,重点是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试评估体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测试评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笔者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所教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分析,发现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学习态度过于消极被动,究其原因主要是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起来过于吃力,因而毫无成就感可言。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将所谓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到教学中来,并谈了一些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语言工具;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