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为修身,框出涵养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plas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赛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人对格子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学开始习字时,老师就告诉我们要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这种源远流长的练习不仅是练字方法,其实隐含着一种思维训练和规矩培养。汉字方方正正,书写也要规规矩矩。潜移默化中教导我们为人处事要端端正正,不能出格。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为格律,修吾身,养吾性;为格物,坚吾志,诚吾心。框,为格局,修身养性,心诚志坚,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格律、格物。
  车胤囊萤,岳飞背上刺字,孟母为子三迁,诸葛孔明出山之前亦于隆中修身养性,古之成功者的故事,言明了修身的重要性。今之众人,亦应摆正态度,收心养性。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曾表明过行“养成教育”,何为养成教育?身正,背直,习字规矩等。即同学们共同打造“小舍”,小舍中方可出“大家”,由此观之,格律、格物,修身养性,是人成功的根本。行事端端正正,为人谦谦有礼,然后君子,然后习书。
  民族危亡,成大事者,格为齐家,治国。
  梁启超饮冰室前有字云:“饮冰十年,难凉热血。”少年中国的“格”,是这十年来的修身,期待一朝爆发的信念;毛泽东少年时用冷水洗澡,在彻骨的寒冷中,修养自己的意志,最后拯民于水火;鄧稼先与团队第九研究所苦研多年,最终研制出两弹,他们是功勋,是科技上更为有力的齐家治国。正是这些心诚修身,格律自我的人,共筑了今日强国。
  活在当下,成大事者,要有大格局,真涵养。
  《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话,哪怕我在果壳里,我也是自己的国王。一言既出,格局必现。获得“中国科研玫瑰”,八旬仍被联合国授奖的女科学家张弥曼,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发现了水生动物向陆生演化的有力化石。工作时,她从不走捷径,“基本用腿”,动辄二十多公里,她仍端端正正走下去,一张张毫米厚的化石切片,她仍细致认真地做下去。与此同时,她在培养下一代方面更是胸怀若谷,毫无保留,她将更有价值的课题让给了学生朱敏,目光之长远,可见其格局之大。今日少年,亦将修身养性,有格局,有涵养,方能接力前人,共筑未来。
  方格小,教人处事端正,细致认真;方格大,教人处大格局,成大涵养。心诚志坚,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编辑:李跃)
   评点
  文章写了两个格,格是相对的,一小一大,小是严于律己,大是大格局,这个构思很思辩。同时文章是并列式,清晰明了。事例列举较丰富。
  不足之处:一小一大,这方面再完善一下,小是针对自己,大是对外,是大格局。写两个分论点,如果怕单调的话,分论点里可以再分分论点,例如,小分成两个,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作用和严格要求自己对民族的作用。大就一个,大格局要下定义、作解释,而后再把材料和大格局扣起来。
其他文献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于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滴墨水滴入裝满清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整杯水都会慢慢变成黑色;将两滴墨水同时滴入温度不同的两杯水中,盛有热水的这杯就会先变成黑色;但放置一段时间后,无论是之前的热水杯还是冷水杯,其水里的黑色均慢慢沉淀,水杯中上层的清澈渐渐显露……  现实世界中,这滴墨水常常是生活中的污浊、卑鄙或黑恶,也可以是人生中的苦痛、艰难和挫折,还可以是人与人
采访花丝镶嵌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时,这位在业界被尊称为“程观音”的女士,有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干我们这一行,新手与老手的区别在哪里?手法的精细娴熟,还是对工具的创造性运用?都不是,说到底,是对呼吸的控制能力。  花丝镶嵌这种工艺,在影视剧中我们见过不少。皇后的凤冠,嫔妃的金簪,皇帝放在书案上的文房宝车,都是这种精细工艺的结晶。这种古老的黄金工艺的烦难之处,一是备料,二是焊接,三是填丝。每一步,
清晨初醒时,一缕阳光刚好照射在我的窗台,抬头望去,是久违的湛湛青空。时间仿佛驻足在这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又转瞬即逝。  此刻,我呆呆地坐在窗前,而有些人、有些事却永远地停留在了昨天。大地归咎于人,惩罚那些不知足的人们,然而却有多少无辜的人们为此付出了生命。  连日来,那些冰冷、灰暗,不断往上攀爬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而背后掩藏的是多少弱小生命的消逝?在这漫长的冬季,我的泪水滑落,窗外的风仿佛唱起了冬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生活中,处处有局限。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局限。  写作指导  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局限”。第一句讲述了局限在生活中的普遍性,第二句限定了局限的概念,我们通常认为看不见是局限,却忽略了看得见也是一种局限,从而证明“生活中,处处有局限”的合理性。  虽然这两种局限看起来是并列关系,但若侧重写后者应当更有深度。可恰
春柳如烟,行尽江南山水千里,沿着石板,小巷深浅间,轻轻推开掩着的门扉,遇见一场传承的宴会。  旧时人们生活的许家山,躲在青石灰瓦的老房子里,那是爷爷奶奶生活了一世的地方。大大小小几百座石屋,依山而布。阳光投在石巷里,石屋的阴影高大而沉重,如古老的青铜器一般,古朴而有诗意,仿佛是把上几个世纪的时间都凝固在了这古老而沉默的山村石屋群中。  在江南濡湿的空气里,岁月打磨着青石的棱角,却带不走它守护的记忆
曾有这样一道研究生考题:表现一个村庄,却没有具体的房子;表现一个树林,但没有一株具体的树。有人说,这是提醒我们不要谨毛失貌,谨慎拘泥于局部而损毁全貌。我却读出别出心裁打破惯常的惊喜和豁朗。  常见画作中的村庄,多半是高墙低垣、黛白相间的错落房屋,一条清溪穿桥而过。可不可以不见房舍也成村庄?自然不难,青山为怀,层层黛瓦之上,缕缕炊烟蒸蒸而起,又有谁人不识那一管管炊烟下把酒围炉构建的安详村庄?  规以
给城市留出黑天空,这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所涉及的正是人与自然这一古老而恒久的命题。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当下的城市建设,在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上显然已无问题。但人却不只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的需求,比如对星空的想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虽然在不久之前还身处乡村社会,如今生长于城市,对城市似乎很熟悉,却难免以乡村思维想象城市的原
时间以最残酷又让人不得不接受的方式,淘汰一切过往,向前如潮水般推进着。  夏日狂野地抗拒着,那临死前的狂怒,那壮烈的愤恨,那挣扎不屈,令人胆战心惊,然而,一切终是徒劳,几番狂啸后,夏日终究无助地消逝了,正如赫尔曼·黑塞在《夏日终曲》中所写,没有事物能强大到与时间抗衡,吾长念万物皆有终了,离合有时,何物不朽。  当时间的车轮一点点碾压过去,从前的事、现在的事、以后的事,似乎满满的,又空无一物。原来,
杨丽萍曾接受采访。在她的练功室,有人问她:“你这么瘦,每天吃多少食物?”  她打开自己的饭盒:一小片牛肉,半只苹果,一个鸡蛋。这就是她的午餐。并且,还是在高强度、不间断的舞蹈训练时,所食用的午餐。  继续问:“饿不饿?”  她答:“热量已经够了。你看我还不是照样跳舞,从没有倒在台上。”  看到此处,一个词跃然而出:自律。她已经通过理智分析,把自律意识融入自己的血液了,成了自动遥控器,成了一道心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