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瘪味蕾记忆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3857464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读大学的时候,每个月初,班里的生活委员就会替我们领来饭菜票——几张很薄的纸,上面印着价钱、分量。我一个月有十二斤面票、十斤米票和七斤杂粮,大概是这样的吧。领回来,一般我们就把它裁成一张一张的,用一个夹子夹起来,一沓子,红红绿绿的。
  一开始,对杂粮比较感兴趣,也就是买些玉米发糕,但时间长了不行,胃酸。每个月的米票都能用完,面票和杂粮就剩下来了,有用,可以到后面邮局门口换点儿鸡蛋什么的。为什么要换鸡蛋呢?因为每个宿舍都有一个电热器,晚上烧开水顺带煮点儿鸡蛋。
  当时,据说广院食堂参加过评比,在首都高校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我印象深的是食堂的鱼香肉丝、辣子肉丁和滑溜肉片,馅饼和饺子也不错,还有一道菜叫明月肉,肉饼中间搁一个鸡蛋,相当解馋。但再好吃也架不住天天招呼,不到一学期,所有的同学就开始自己想招儿换口味了。
  一是从家带,江苏的带肉松,辽宁的带泡菜,湖北的带糍粑,新疆的带油馕。我们班有三个贵州人,家里经常捎来肉丁辣椒酱,热馒头上抹一点儿,或者方便面里搁一勺就足以让食堂大师傅失业。同宿舍的北京人田小川每周带他姥姥炒的榨菜肉丝,一罐头瓶,极咸的,但到星期二永远是空瓶子。
  另一种解馋的方法是大家凑钱打牙祭。每人两块钱吃一顿,可以吃西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东风市场的湘蜀餐厅,或者西单把口的玉华台。最常去的是四川饭店小吃部,当时的菜价今天无法想象: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九毛,全是肉的荔枝肉片也才一块二,剩下的钱还可以吃两到三碗担担面。现在,那儿的价格不知涨了多少倍,但味道永远没有二十五年前那么好,所谓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单口相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知道为什么那时候我们会那么馋。记得全班义务献血,每人发了三十块钱,从北太平庄红十字血站出来,所有的同学坐着22路到了西单的烤肉宛,每人掏出了献血收入的六分之一。毕竟那时没钱的日子是多数,面对飞来的“横财”和天降的美味,同学们都脸红脖子粗地问班长:下一次献血是什么时候啊?
  我刚入校时,父母每个月只给我十五块钱零花钱,到大学毕业,这个数字涨到了二十。除此之外,我每月有二十二块钱的助学金,当然,助学金主要体现在饭菜票上,流动资金便只有父母寄来的零花钱了。每次取完汇款,我都要琢磨犒劳一下自己,先在商店买四两江米条吧!为什么是四两呢?因为基本上走到宿舍刚好吃完。然后,再在剩下的钱里抽出两块钱准备参加同学们的AA制聚餐,家里条件好一些的同学每个月可以聚两到三次餐,而我最多只能一次。
  刚到北京就听说,这里最好吃的是烤鸭子和涮羊肉。涮羊肉是第一个学期和同学吃的,每人两块钱,在北京齿轮厂食堂,每人一盘肉,放在自己面前,大概有四两吧,手工切的,很厚。涮羊肉这种东西很奇怪,比如,我把自己盘子里的肉放进去,开着锅,可能就被隔壁的田小川夹去吃了。很快,大家都发现了這个情况,但没有人抗议,依旧谈笑风生地涮着,但姿势改变了,所有夹着肉的筷子都没有松开过……这样直接导致了筷子夹到的部分肯定是生肉,那顿饭下来,我脆弱的、很草根的胃接受不得如此多的生肉——水泻,边泻边打着韭菜花嗝儿。
  好像当时的烤鸭很贵,一直没有吃过,直到1983年暑假前,父母带着妹妹到北京来看我,经不起我的央求,一家人理直气壮地到了王府井烤鸭店,四个人一共点了半只鸭子,没点其他的菜。父母发自内心地说:“这东西真难吃。”然后还拼命地打我妹妹的筷子,说不好消化。我和他们的感觉不一样,觉得这玩意还算顺口,便三下五除二把半只鸭子全部报销。吃完了,抹着油嘴,我还在跟父母说:“我觉得还行啊!你不信,再来半只我都能吃完……”很多年后,每次看我父母吃烤鸭狼吞虎咽的样子,我仍然有扇自己的冲动。靠,那时我都快十八了,咋还那么缺心眼?
  大三以后,开始知道勤工俭学。仗着学校发的相机和月票,去那些比较土鳖的什么北大清华师大门口给同学们照相。方法是在校门口贴一告示,然后把自己的学生证拿图钉钉在上面,以示信誉。照完相第二个星期,再给人家送去,保质保量。记得第一次去化工大学,一天下来就挣了七十块钱。后来我都不记得去了多少个地方,反正学生证上到处都是按钉的窟窿。
  有了钱,自己空洞的胃就会得到一些安抚。回来,经常可以喝点酸奶,吃点方便面。那时候,有几个宿舍批发方便面,主要是播音班的,不会照相挣钱,也就做点小生意。当时他们生意还特别好,宿舍门上经常变换着“方便面售完”或者是“酸奶来了”的告示。其实这些东西小卖部也有,只是比较贵,而且同学卖东西,除了收钱,菜票和粮票也收。可能是后来觉得饭票太多,无法消化,宿舍摊点也只收钱了,这个做法引起了顾客们的愤怒,有一天,“酸奶来了”的牌子就被改成了“酸奶奶来了”。
  煮方便面每个寝室都有自己的高招,有的用热得快,有的用酒精炉,也有用电炉的。于是,宿舍楼里便经常断电。保卫处定期来查,每次走的时候都拎着些“家用电器”。我们班对煮方便面最大的贡献,是发现新闻灯居然也可以煮面,开始我们是在上面烤馒头片,后来就煮上了面。你知道,卤钨素灯管很不经使的,经常坏……估计直到今天,系里的老师还在纳闷:为什么82级婚纱摄影专业灯管用得这么费呢?
  这时候,教工食堂开始卖宵夜,宵夜里有小炒,还有散装啤酒,这简直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遗憾的是,这里的小炒尽管比外面便宜,却也有限。于是,我们开始在校内挖潜。学校从1983年开始有了干专生,他们是带工资的,有钱得令人发指,经常去吃小炒。但架不住我们跟他们交朋友啊!于是,刘长乐、穆端正们便都有了很多“新结识的朋友”……
  我和干专班的老哥们混得也很熟,馋了就去他们宿舍,说:“您看,这天儿,挺热的,要能喝点什么就好了……”这时,总有一位老大哥站出来说:“走吧,去食堂。”84新闻干专有个叫朱金辉的,西藏台的记者,每次去食堂喝酒,就把他的脸盆拿出来,抓一把洗衣粉,搓一圈,涮涮,到食堂就说:“打满。”冰冷的鲜啤酒啊,我只从中间舀一塑料杯,就能把自己喝得脑子发懵,剩下的便都被他一个人喝光了。我喝酒喝不过他,但吃菜有优势,点的菜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吃。
  拮据的年代,干瘪的味蕾,残酷的暴饮暴食渴望……大学时代,我的梦境里永远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食物。那时,广院就两个食堂,而且到快毕业时,食堂我已经很少去了。校园里,除了大路两旁的那一排著名的白杨外,并没有一家餐厅,不像现在,广院水煮鱼都成了品牌了。
  去年我们聚会,老同学相见,一半以上都胖得有些走形,比如我,长了五十斤,像田小川,体重甚至增加了一倍!这时,大家都难免开始怀念学校生活——起码,那时的伙食,多减肥啊!
其他文献
外公是一个妥妥的农民。四方脸,小眼睛。种玉米,种番薯,几乎吃饭睡觉都在田里。  舅舅几次三番让外公别去种田,可外公就是不听,其中还不乏发生几次口舌。外公脾气暴,抄起手中为出门准备的袜子直直地朝比他高一头的舅舅头上抽去,“呵!臭小子,你懂什么!当年你老爹我拼命搞生产的时候你还穿着开裆裤跑来跑去呢,竟敢教训起老爹我来了!”接着又是“咻咻”地抽个不停,引得舅舅“啊啊”地叫。外婆大笑,所有人都大笑,外公也
小時候,我外公外婆在一个专门为伤残军人服务的疗养院工作。伤残军人行动不便,摇着他们的轮椅,摇到大门口看看有没有信件,再和门卫聊两句,半天就过去了。春天时,疗养院里静悄悄的。花园里,野豌豆开满了紫红的小花,只有麻雀、猫和小孩在那里玩耍。  有一天,我正拿着一根枯树枝东挖挖西挖挖,忽然在雪松下面看到了一棵不应该在这儿的植物。它的叶子细长,叶片舒展,不与周围的植物牵连。我知道它是兰花,应该种在紫砂花盆里
秋天的黄昏, 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藍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细丝, 慢慢不见了, 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垆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
一  在武侠剧里,当正派在商议大事时,总有一个叛徒专门躲在门后眯眼偷听从而走漏消息,但导演却让你抓不到他;而当反派密谋不为人知的阴谋时,总有吃瓜群众无意听到,却因为踩到大自然的花鸟虫鱼或者摔碎了餐饮四件套,搞出声响而被追杀????????????????????????????????????????????????????????????。  当你看到身边的同学突然藏起了课外书拿出了课本,或者原
四小姐  《水滸传》里有个拼命三郎石秀。“拼命”和“三郎”放在一起,便产生一种特殊的意境,产生一种美感。  大郎、二郎都不成,就得是三郎。这有什么道理可说呢?大哥笨,二哥憨,只有老三往往是聪明伶俐的。  中国语言往往反映出只可意会的、潜在复杂的社会心理。比如我的艺名叫四小姐,许多人问起过这名字的由来。  难道你家竟然姊妹四个?这在计划生育暴烈的八十年代末,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我通常都是敷衍地解
“理智属于坚实的土地,它总是执拗地推挡着水,只给水留下岸边的沙地。而非理性则自古以来就属于水,它总想漫过岸边。”沐浴作为一种在水中的文化,也始终游走于理性和感性之间。   沐浴原本是一种清洁身体的行为,对于身心而言,人泡在水中确实是一种最好的平和状态。西方人的洗浴文化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经历了反复的演变。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开始记载他们的洗浴文化。面向地中海的炎热天气,沐浴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是一件美
我的荣辱观从七岁起就已经泾渭分明,所有事物都能够被一分为二地看待—那就是有助于成气候的,以及有悖于成气候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儿,竟然动不动就学会审视当下,人生一有进展就沾沾自喜,一遇阻塞就愧疚悔恨,唯恐出现偏差,不能成长为命中注定的人才。花无百日红,学习再好,总有掉链子的时候,一掉链子我的情绪就灰暗沮丧,就暗暗不服。  回忆起来,我在整个少年时代,都是一个好战、喜胜的小姑娘,玩耍时候亦内心不得放松
四月的时候祖父还很健康,到了五月他就疯疯癫癫了。  祖父说,他的手电筒埋在一棵冬青树下。  众所周知,香椿树街上根本没有什么香椿树,唯一的绿化便是冬青。工厂的大门口,街上的空地,房屋的墙根,到处可见高高低低的冬青,哪一棵冬青树下面埋着祖父的手电筒呢?最初祖父把目标圈定在孟师傅家门口,央求儿子去挖,儿子不肯做这荒唐事;委托孙子去挖,保润也不肯,嫌丢人现眼。祖父只好把铁锹扛在肩上,亲自上阵了。  孟师
最近忙着投入汪洋书海,忙着让拥堵的交通更拥堵一点,忙着忘记花时间给烧饼挠肚皮,忙着吃饭,忙着睡觉,忙着消耗冰箱里的牛肉丸。  没怎么出门,但还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收获了一些微小的快乐。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夕阳的人,主要也是因为中午起床的人看不到朝阳,或者换一种说法,我喜欢一些转瞬即逝的东西。  某个下午,突然之间抬起头来,看到天空中搅动的色彩,就像是一滴颜料掉进了水杯里,拖出长长的流线,旋转着晕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