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外交靠勋章?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jia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宫戏中常有皇上赏某大臣穿黄马褂的桥段,这是一种无上荣耀。可是,清代皇帝中,独独光绪不爱赏黄马褂而爱赏勋章。只是,勋章在当时有个更别致的名字——“宝星”。
  清末,国际交往增多,外国大使、考察官员、游历要员等要表达其母国首脑的敬意,往往向中国皇帝进献勋章。而清廷回赠的多是黄马褂、花翎或是绫罗绸缎等特产,虽有中国特色,但看起来多少有些违和感。于是,善于“师夷长技”的总理衙门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向朝廷呈上《宝星章程》,建议设置“双龙宝星”勋章,借此与国际接轨。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勋章——“御赐双龙宝星”诞生了。
  该宝星呈方形,银质,正面双龙图镶珐琅,中心镌刻满文,四角刻有“御赐双龙宝星”汉文字样。显然,这枚勋章太“中国风”了,同外国的勋章风格迥异。后来,仿照西方样式,清廷又出产了勋章式的宝星,外形为星状,以龙为标志,共分5等11级,以金银珠宝制作,价值不菲。不同等级的宝星,主要以其颜色和所饰的珠宝相区别。这套完整的奖励制度,一开始是针对洋人设立的,直到17年后才开始向本国外务部官员及出洋的官员颁发,好让他们在外交场合佩戴,既显尊贵,又扬国威。
  光绪二十四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亲王来华。亨利亲王在西苑觐见光绪后,为感谢清廷对他们的优礼,特赠上德皇授予的黑鹰勋章。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次日,光绪开展对等外交,由驻德公使吕海寰负责觐见德皇,递交国电,同时准备回赠清朝最高等级的勋章即头等第一宝星。但光绪嫌总理衙门准备的宝星品相不佳,打算干脆直接在外国重新制造。最后经人劝谏,才改在上海制造,由上海道蔡钧亲自办理。
  在审定了宝星徽章的设计方案后,光绪又下令,宝星佩带要用明黄色。要知道,黄色可是皇帝专用色,且这期间,总理衙门奏定的《宝星章程》规定,头等宝星的佩带为金红色。因此,蔡钧再次请示,结果却遭到了光绪的严厉训斥。
  事情到此,还没算完。光绪后来又违制要求嵌珠改用大颗,以示皇帝的格外恩典。而遍查各类记载,清代皇帝为馈赠外国君主一份礼物(光绪等人把勋章理解为礼物),从来都没有如此费心过。
  其实,光绪之所以如此积极地推动外使觐见礼节的改革,是在努力调适清廷的对外观念。长期以来,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都以“天朝”自居,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清廷君臣幻想中的“天朝”体系轰然崩塌,但这种“天朝”观念并没有瞬间消失。
  受此影响,清廷的外交行为就引起了许多争端,这对清朝对外打开局面,在国际社会上获得更多支持和同情极为不利。只是,从当时官方文书中将授勋写成“赠送…‘赏给”等字眼中可见,光绪和多数清朝官员对于西方的授勋行为是存在误解的。
  在光绪等人心中,宝星是被等同于珠宝财物一样的礼物用来馈赠的,而对于其在外交中礼节性的含义,他们知之甚少。这也反映出光绪及清廷官员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仍有些幼稚。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說光绪是愚蠢的,因为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力图冲破传统外交的羁绊,在程式上更向近代外交靠拢,以阻挡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只是,他所选的路可能并没有更加靠近国际规则,反而离得更远。
  编辑/夕颜
其他文献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公认最聪明的一位总统,同时也是国家债务的强烈反对者。他对债务深恶痛绝,自己的家庭财务却一塌糊涂,深陷债务危机。  反对国家债务是杰弗逊一直以来的战斗。1788年,他写信给乔治·华盛顿:“倘若我们没有信用,我们将被一个资源匮乏但是更有信用的国家打垮。”他对财政专员说:“我迫切地感到需要保留对外借款的权利。”在任副总统期间,他就提出了“取消联邦政府借款的权力”的主张。总之,
《封神演义》中,比干其实是可以不死的,因为姜子牙能救他。  姜子牙还在朝歌为官时,曾用砚台当众打死了琵琶精,若非亚相比干出手喝阻围观群众,姜子牙难逃一顿暴打。之后,姜子牙又在比干的举荐下得以在纣王面前施展本领,最终被封为下大夫。可以说,比干对姜子牙有着知遇之恩、提携之情。  后来,妲己准备陷害姜子牙,姜子牙算到自己当有一难,就潜逃了。逃离之前,姜子牙特意去比干府辞行,并留下一封书简,里面有姜子牙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七月的一天,康熙在晾鹰台宴请王公大臣。宴席上,见王公大臣们正忙着相互寒暄,忙活了大半天的太监们觉得可以趁机小憩一下,于是在棚子下小坐,准备喘口气,不料被眼里不揉沙子的康熙瞥见。康熙气得山羊胡子乱抖,将一众太监每人狂抽了80鞭子。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康熙这爱随便收拾人的毛病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严重。康熙晚年时常常在嫔妃的陪同下到池塘边钓鱼取乐。一天,康熙偶然钓上一条甲鱼
大文人一般容易有文人气。所谓文人气,就是一个人活得特别感性,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也不看重即时的利益,只依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说话、做事。  当然,不同的人,文人气的表现各有不同。  1930年4月,上海文艺界聚会,参加者大约有30人,现代著名诗人冯雪峰、时任复旦大学教授的洪深、鲁迅等都在座,洪深还带来了一个穿着摩登的女学生。大家聚谈时,洪深突然兴致大发,和女学生演起戏来:洪深竟向他的女学生下跪。别人都觉
北宋的一天,洛阳。牡丹丛中,一辆小车缓缓而过,上面坐着一个人,他戴道冠,着长袍,持如意、酒葫芦……这是隐士邵雍在出游。仙风道骨的标配,该有的,他都有了。  邵雍随性,出行不一定有目的地,就任由车夫拉着,满洛阳城乱跑,赏牡丹,观风物,访老友,随遇而安。途中,经常有人惊喜地拦车大呼: “吾家先生至矣!”不称“邵先生”而称“吾家先生”,足见人们不把邵雍当外人。邵雍也就坦然下车,与主人同归。到主人家中,更
据唐朝的《三水小牍》记载,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洛阳闹饥荒,谷价昂贵,百姓流离失所,饿殍充塞于沟壑之间,乞丐不绝于道。洛阳附近多有种桑养蚕的人家,但饭都没得吃了,谁还买得起绫罗绸缎?因此,桑叶都被当成粮食贩卖,一斤桑叶居然卖到六两银子。  新安縣慈涧店北村农户王公直家种了十几株桑树,长得异常茂盛。王公直见形势如此,不得不跟老婆商量:“现在闹粮荒,我们吃了上顿没下顿,还养什么蚕啊?照我说,我
成化五年(1469年)正月,明宪宗突然下诏,将就任吏部尚书一年多的李秉一撸到底,直接赶回家做了老百姓,给当时的政坛造成了极大震动。  李秉为人刚正耿直,尤其看不惯那些仗势欺人的豪强士绅。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严治当地的不法分子,在大明官场上的官声极好,在民间更是收获了无数粉丝。既然李秉的声望这么高,皇帝为何会毫不留情地将他贬回家呢?因为,李秉牵扯了当时愈演愈烈的南北人之争。  李秉来自山东曹县(今属山
大明悍将邓子龙的脾气和战绩一样出名,他看不过去的事情就说,认为领导说错了,也常出言顶撞。因此他人缘很差,常常被告黑状,最后的结果就是功过相抵,基本白干。所以尽管他十几年如一日奔走于大明各地“救火”,官职还是原地踏步。直到抗缅战争爆发。  万历十一年(1583年),野心勃勃的缅甸国王莽应里带领十几万大军横扫中缅边境,八百里国土尽数沦陷,以当时云南地方官的说法,昆明恐怕都保不住。关键时刻,救火队员邓子
无论古今,每个冤案昭雪的消息都令人欣慰。欣慰过后,那些制造了冤案悲剧的无良官员就得被追责。“杜绝冤假错案”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雏形,《尚书》更总结出司法官员绝不能犯的五种错,但这基本是靠官员自觉的。到了汉景帝时期,朝廷终于发布了重大意义的“平冤狱令”—老百姓只要对地方判决不服,可以向上级机关告,上告本身是无罪的。有官员反对,汉景帝就训诫官员:“怕老百姓告状?那你们就认真断案啊。”  从此开始,官员
路易十四统治法国期间,凡尔赛宫是法国乃至欧洲的艺术中心、文化时尚的发源地,凡是前往凡尔赛宫的人无不被其富丽堂皇所震惊。事实上,路易十四从亲政第一年就开始营建凡尔赛宫,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美化这座宫殿。之所以这样做,除了追求奢侈的生活之外,他还有政治的考量。  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地方诸侯尾大不掉、对中央王权造成了威胁。对此,路易十四除了运用武力镇压等“硬刀子”来加强王权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