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孙今夜会牛郎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笺记》是广州粤剧院于2018年初创排并成功首演的新编剧目。有别于以往粤剧新编戏多由题材、内容、表现形式方面进行贴近时代审美的创新,《花笺记》针对传统程式进行细化、系统化处理“修旧如旧”,甚至故事也来自于一个400年前的古老文本。这样“传统的”新编戏自问世以来不仅受到观众及行内专家一致肯定,更创造了市场奇迹,这不由得令我们再次思考,粤剧新编戏的创新路向究竟在何方?
  关键词:粤剧   花笺记   新编戏   创新路向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9-0154-02
   “只见一勾新月光如水,人话天孙今夜会牛郎。”
   一阕清歌自幕后悠扬而起,随着纱幕缓启,女主角杨瑶仙在丫鬟芸香、碧月的陪同下款款登场。舞台下原本熙熙攘攘,霎时鸦雀无声,屏息静观……让人很难想象这是惯常环境嘈杂、喜爱喧闹的乡村舞台,也很难想象台上演的竟然是一出新编戏。
   这一出新编戏就是广州粤剧院于2018年创排并成功首演的粤剧《花笺记》,但从各方面看,都不太像是我们惯常认识的“新编戏”。首先故事很古老,《花笺记》的文本来自明代的同名木鱼书。木鱼书是一种流行于南方、用于说唱的文学类型,其故事多为闺阁情事,《花笺记》也不例外,主要讲述相府公子梁芳洲(字亦沧)与将军之女杨瑶仙偶逢月下,一见钟情,两人以花笺盟誓;其后经历波折,梁生参军远征,最后得胜归来,与瑶仙共谐连理的爱情故事。这类才子佳人故事基本沒有任何出新出奇之处,相似的剧情梗概都可见于同时代作品比如《西厢记》之中。粤剧改编遵从原作,无任何新创剧情,甚至删去若干与主题无关、又较为匪夷所思的枝蔓(比如梁生从军作战的过程,刘玉卿的支线等)。
   其次在舞台设计方面,粤剧《花笺记》也没有像许多新编戏一样制作大量、繁复的舞台置景,堆砌大批群体性场面,去炫耀投入成本之高、人力物力之多,而是尽量简洁、留白。这种简洁包括道具以及演员、道具几乎还原到最原始的一桌二椅,演员更是精简到比现场乐队人数还要少。这样的舞台“减法”,较之粤剧传统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在表演编排方面,《花笺记》更是像排演一部经典传统剧目一样,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细抠程式,一个字一个字地雕琢唱腔。比如笔者所饰演的梁夫人,寥寥数句台词,在排练时导演都要求反复揣摩语气、轻重缓急,包括如何出场,听到儿子归来应该有什么反应和表情……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把一位老来得子、慈祥和蔼,又身份尊贵的丞相夫人形象拿捏得非常准确。但在排演其他新编戏时,往往受限于剧本的精细程度,导演都更倾向于使用大场面去渲染气氛,少有在细节上反复推敲以减少排演的难度。像《花笺记》这样如传统戏般强调程式化、行当化的表演编排,在新编戏中很多时候都被认为是因循守旧的浪费行为。
   具备以上特点的《花笺记》真的是一部新编戏吗?
   答案:是的。
   根据施旭升的《论戏曲“新编”的文化矛盾》,戏曲新编戏一般分为三种:“其一是将旧有的传统戏曲、小说乃至传说中的故事重新加以编演,或者借传统题材加以敷衍”,“其二是指不同剧种之间同一题材的移植,也可视之为“新编”,即重新搬演”,“其三是属于新创作剧目,相对于传统戏曲的旧有剧目,乃是一种全新的编创”。①
   而粤剧《花笺记》毫无疑问正属于这第三种类型的“新编戏”。虽然在文献资料当中曾经提及到,民国期间就有粤剧版本的《花笺记》,1960年香港也上映过由谭剑白编剧、黄鹤声执导,邓碧云、罗剑郎、凤凰女、文爱兰、苏少棠、半日安等主演,香港巴丽影业公司出品的粤剧电影《第八才子花笺记》,但这次由广州粤剧院创排的这部《花笺记》除了改编的原作相同外,都和这些作品全然不同。它的剧本自2009年由编剧陈中秋编写完成后,2018年才第一次搬上粤剧舞台,而其他像是唱腔、身段程式、舞台呈现等各方面也是全然的新创,和此前的同名粤剧没有任何的因循借鉴关系。
   那么,为什么粤剧《花笺记》会使人觉得看起来“不像”新编戏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戏曲新编戏的印象已经刻板、固化了,观众习惯于一见到新编戏,就联想到时代化(或者说时尚化)的题材、话剧式的分场、西方戏剧式的剧情结构、现代化高科技化的舞美设计、歌曲交响乐式的音乐编配……哪怕不能全数具备,以上必占其一,才称得上是“新编戏”。而这些,恰恰《花笺记》并不具备。
   如今当人们说到“新编戏”时,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贬义,批评乃至于批判一部新编戏似乎都天然正确,哪怕其观点不一定符合实际。粤剧一向是一个敢于创新的剧种,最早将西洋乐器引入乐队,从音乐到表演程式再到舞台布景,都广泛吸纳其他剧种甚至其他艺术门类的元素,使得粤剧花园内百花齐放。过去的20-30年间,粤剧也创作了许多新编戏,虽然也产生过一些既有艺术性、也受观众欢迎的新编剧目,比如历史新编剧《睿王与庄妃》,以及基于传统剧目《女儿香》改编的《鸳鸯剑》等,但大多数的新编戏在辛苦创排并首演之后,都面临“传不下,演不久”的窘况。“传不下”是因为不少新编戏都是大制作,每演一次都需要调度数量巨大的物资和人员,使得不能作经常性演出,遑论传给下一代的演员;“演不久”则是因为许多新编戏专为各种评奖、展演活动而作,演过了,完成任务了,便“刀枪入库”,再投入下一轮的评奖新编戏创作中。
   新编戏创作普遍质量不高确实影响到了人们对新编戏的印象,也使得新编戏很难收到有价值的反馈,提升空间受到限制;而另一方面,即使不以评奖为目的,新编戏创作也容易落入误区。最大的错误判断,就是为了拓展观众群,吸引原本“不看戏”的观众走进剧场,而进行“非戏曲”的创新。观众群渐趋狭窄、关注度渐趋边缘化,几乎是每个戏曲剧种都在面临的问题。戏曲界对此进行的革新早已有之,更有昆曲《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成功典范在前,业内便都将责任和希望寄托于新编戏上。这种希冀本没有错,错就错在为了适应“不看戏”的新观众,勉强改变自身这种创新方向上。    有这种迷思的创作者通常认为戏曲之所以不能吸引新观众,根本在于“老旧慢”——形式老,题材旧,节奏慢。然而更新形式(比如引入歌舞、用话剧式口白代替唱腔交待剧情)、创新题材(紧跟热点,和动漫、网剧等相结合)、加快节奏(大幅删减演出时长、在短时间内塞入大量内容),大多数的新编戏都在这么做,结果依然是老观众不爱看,新观众也不爱看。老观众不接受这种创新模式,而“不看戏”的新观众之所以不愿意去看的,恰恰正是“戏曲”本身,与采用何种题材、形式没有太大关系,用“戏曲”去拉拢不愿意接受戏曲的新观众,从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戏曲是以程式演故事,以形达意,以虚代实,方寸之间展现大千世界,与书法、国画等中国传统艺术门类具有一脉相承的美学逻辑。盲目堆砌“创新元素”,使用话剧式分场,实际上割裂了戏曲叙事的线性特征,就像在一幅大写意泼墨山水画上抹上五颜六色的油画颜料,再切成一块块镶嵌于一个个精美的画框之中,其结果自然是不伦不类、不忍卒睹。
   粤剧《花笺记》作为一部新编戏,从一开始就摒弃了以往新编戏这类单纯迎合“新观众”的所谓的创新,它并没有随意更改戏曲在形式、题材、节奏上的独特性,而是总结前人经验,更系统化、规范化地以传统的方式去排演一部“新戏”。在形式上,《花笺记》清理了过往粤剧中一些随意性过强的表演方式,以更规范化的程式表演去传达感情,一个转身、一个眼神都有丰富的内在含义,充分展现戏曲本身的美感;在题材上,《花笺记》对原文本不过度引申解读,忠于原作风貌,仅去除庞杂支线和封建糟粕,“只删不增”,使男主女人公的爱情故事显得更加唯美真纯,还原本真;在节奏上,由于对原生文本已做了删减整理,在压缩时长的同时却不会额外硬塞内容,只是按照传统审美的悠长意蕴,最大限度保留原作优美的文学特色,在一丝一柱、一言一动之中,将故事和感情娓娓道来。
   自2018年初首演以来,粤剧《花笺记》一年内已从城市走到乡村,从剧场走到乡间草台,演出场次已达数十场之多。传承就是最好的创新,“新编戏”不应是一个妖魔化的词汇。让新编戏回归客观真实、回归本有之义,让戏曲在新时代再与观众有一场“天孙今夜会牛郎”的美好相逢,也许便是《花笺记》带给我们的启示。
  
  注釋:
  ①施旭升:《论戏曲“新编”的文化矛盾》,《戏剧艺术》,2014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铁道游击队》是一部经典的红色舞剧,该舞剧在刻画铁道游击队中无数献身于革命的英雄群像的同时,还深情细致地描写了刘洪与芳林嫂,小坡与梅妮的感人爱情。四幕中都有双人舞的片段呈现,笔者由该剧的双人舞舞段出发,并以此为主要视觉输入,从编导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舞蹈语汇与场景伊始,再到连接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及故事线索,以小见大,从简至繁。笔者认为,在舞剧的人物关系中通过双人舞舞段的呈现,不断将人
期刊
摘要:美术教育的学习就是美术理论与自然生活相结合的一门科目,美术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于生活,除了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美术欣赏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会欣赏美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并且美术生能从鉴赏中获得许多自己想要的知识,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仅能积累知识、提升品味,还能提高高中美术生的综合艺术修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 生活艺术 鉴赏作用 相互融合  中图分类号:J20-05
期刊
摘要:“形式”与“内容”作为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过去二者的二元对立造成主客体的分裂。阿多诺用“素材”成为其联系的中介,这也是他音乐美学的核心观点。但是,由于他对概念本身的批判,并未就“素材”自身进行明确性的鉴定与解释。由此,笔者以阿多诺的“非同一性”理论为根据,对“素材”范畴的内核进行梳理与解读。  关键词:阿多诺 形式 内容 “素材”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2019年4月24日《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在中国内陆正式上映。这部影片是由此前三阶段的21部电影合力汇聚之作,超级英雄为逆转灭霸的所作所为恢复宇宙秩序再次集结。在漫长的11年里,属于我们的超级英雄时代终于迎来最后的高潮。本文从超级英雄形象塑造和IP保护历史渊源谈起,结合《复仇者聯盟》系列电影,简要分析漫威对超级英雄的形象IP的保护方法,并结合该系列电影展开具体评价,使观者能够了解电影之外
期刊
摘要:赵梁作为中国现代“独立编舞”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善于运用“非限定性形态”的“形式自由”,结合多种元素寻找自己独立人格的“编码方式”。他的作品承载着“寻根”的文化主体意识,通过意识形态的外化呈现灵魂与欲望的多维纠缠,禅意和哲思在不可方物的“诗化”写意舞台上渲染开来。  关键词:赵梁 传统文化 禅意 欲望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期刊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不利于课程推进的方面,通过对课程特点的研究找到一些适合学生掌握和喜爱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从而对本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课程教学 新探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9-0092
期刊
摘要:本文是以体态律动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应用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为体态律动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范围。第二部分为小学各学段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引入体态律动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为体态律动在《瑶族舞曲》中的具体运用。第四部为体态律动在小学高年级学段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希望通过该文章的分析研究,对我国小学高年级学段引入体态律动尽一份绵薄的贡献。  关键词:体态律动 群体特点 创新音乐教学
期刊
摘要:如今,舞蹈事业繁荣发展,逐渐呈现出传统文化回归及民间文化传承觉醒的艺术文化趋势。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如何创作表演传统民间舞蹈,探寻民间舞蹈感动人心的本质,传习民族文化等等亟待思考与探究。本文则以胡明珠创作的湘西土家族舞蹈《刮麻》《踩瓦泥》为表演研习对象,对湘西舞蹈文化底蕴进行探究,结合自身的文化学养积累,理论基础、专业学习表演及工作经验,利用创作表演湘西土家族情景舞段《湘·土·乡》的实践体会
期刊
摘要:“舞蹈诗剧”或曰“舞剧的交响诗化”,是舞剧艺术本体探索与传统舞剧“相揖别”的“分水岭”。①本文所列举的范东凯、张建民的《长城》和张守和及其同班学友的《无字碑》,他们的创作理念都受到肖苏华教授所传授的“交响编舞法”的影响。“舞蹈交响化”这一编创的理念,引起“舞蹈诗”的转变,这种逐渐淡化情节转变是“舞蹈交响织体”所导致的结果,是“诗化舞剧”与“舞蹈诗剧”的一种探索。  关键词:交响编舞 舞剧 诗
期刊
摘要:佟睿睿作为舞蹈界高产、高质量的七零后编导,她谙熟于舞蹈编创、艺术表达、题材选取上的运用与创新,在近期上演的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舞剧《记忆深处》,是一部现实主义革命题材的民族舞剧,是编导从创作者和旁观者的视角陈述的历史史实。它已不同于12年前通过线性结构叙事、场景铺排而成的舞剧《南京1937》,本文从编导佟睿睿在舞剧编创和叙事上所采用的不同手法对此部舞剧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编创的现实意义与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