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自我拯救与诗歌大国气象

来源 :当代作家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zibzi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16.02.009
  一
  君不见,这些年中国文坛,几乎是小说一统的天下,即“诗歌中国”已被“小说中国”所取代。这是文学生态发展的失衡和倾斜,令人匪夷所思。于是,人们谈论中国文学(包括海外华文文学),首先说到的是小说,似乎诗歌已无关紧要,评论界和学术界皆然。面对此种窘境,令人无所适从又深感无奈。
  诗歌必须自救。直面人生,直面惨淡的诗歌,正视现实,正视内心的撒旦和神性搏斗。真正的诗人唯有坦然面对,笑傲文学江湖。俗语道:风水轮流转。世间一切事物都在无形中轮回流转。信则然。除了文学(诗歌)内部规律运行使然外,诗人自身寻求的方向至为关键。尽管从个人发展道路来说,写作可以走向宽广、多元,风格可以多样,但总要有一个目标。而这,恰恰是写作者自身取得独立的生命之根本。
  可以说,用“空前繁荣”来形容国内当下诗歌现状并非过誉。的确,从数量上说,从来没有过这么多诗人(据不完全统计,网上网下,新诗旧诗,即写诗者起码二三百万之众),这么多诗刊(官方、民刊的诗歌报刊不计其数,不断出笼,连同诗歌网站,可能要編成一本厚厚的花名册),这么多诗集(每年国内出版的诗集起码达数千种),如此景象着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认真说来,这可能是一种表象,但不可否定的是,从整体数量乃至质量而言,这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诚然,汉语诗歌要真正走向世界,跟世界优秀诗歌相较量,尚须时日。如何突显汉语诗歌中的世界性因素,或者说,如何驱使走向世界的汉语诗歌彰显自身特色并引领世界诗歌潮流?这是摆在当代汉语诗人面前的严峻课题,任重而道远。
  在特定的时代语境和文化境遇中,当代汉语诗歌应怎样从困窘和艰难起飞中寻求突围,最大可能地摆脱功利的诱惑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既回到诗歌自身的真实位置,又让诗歌与诗人以及与世界发生的联系更为直接和本真,让诗意的空间从狭小走向广阔,走向更加理想境界的新天地。这常常激发了那些真正热爱和关心诗歌事业的读者和作者的思考,并引发了情感的共鸣。情动,不如自觉触动;心动,不如立即行动。不久前,由著名诗评家谭五昌与诗人韩庆成联手策划,由中国诗歌流派网和国际汉语诗歌协会主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展”活动正式公告之际,诚邀笔者担任评委,这个活动不仅非常必要和及时,而且意义相当深远。果然不出所料,当这一消息不胫而走,立即引起诗歌界的热烈反响,以及批评界和学术界专业人士的充分肯定,普遍认为举办“二十一世纪现代诗群大展”覆盖面广、专业性强、层次高,如同掀涌起当今时代的诗歌文化主潮,为拓宽诗歌艺术视野、交流诗歌成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无不期待着大展能如期顺利举行。因为,诗作为诗人建构内心生活的符号,是打通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渠道。而在诗的背后,都竖立着一个大写的人,都闪烁着最纯正最优美的汉语,那是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每一个诗人、每一个诗歌群体,都在反映特定时代的生活和情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忆,记录着汉语诗歌大家庭形成的话语谱系……
  二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的诗歌策划活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泱泱诗歌大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策展人?作为诗歌策展人,从一开始就不得不面对中国诗歌界特殊而复杂的现实。当代诗歌的运行系统机制的缺乏,使得他们的劳动范围远远超出了大展本身,尤其是对主要策展人而言,从作品遴选、诗学架构、评选机构、大展策略,乃至寻找合作对象、诗歌编辑、媒体呼应和运作程序、展后效应等都得加以全盘考虑、精心设计。或许,从诗人的角度看,策展人大权在握,炙手可热;但从策展人的角度看,想要通过大展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学术构想,既要让所有相关参与者满意,又要面对可能的突发情况。其中的酸甜苦辣,唯有策展人自己知道。诚然,诗歌大展毕竟与书斋研究有别,必须是一个多方参与及构建的结果。如何把这种无法带来任何功利的诗歌大展搞好,并在其中坚持审美标准的独立性,并非易事。可见,能够胜任如此大规模的诗歌展,策展人的门槛是相当高的,不仅需要学养、需要眼光、需要勇气、更需要诗性智慧,还得亲力亲为,乃至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的确,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作品大展”如此大手笔大规模的诗歌行动,要达到有序而有效的推广,策展人的身份、知识结构以及在诗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唯其如此,才能保证对当代诗歌艺术的不同看法和理解获得充分的呈现。确切地说,当代诗歌的不同群体流派的展示,本身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感知和理解当代诗歌,甚至有可能为其发展起到推动性的“杠杆”效应。然而,这并不代表谁都可以成为诗歌策展人。究其源在于,策展人需要对当代诗歌艺术整体状态或者其某个局部、某个问题具有敏锐的判断力、深入的研究以及创意性的展呈。尽管时下各种各样的策展人大有人在,例如图书策展人、书画艺术策展人等。但诗歌策展人似乎比较另类,且与市场无关。就诗歌而言,恰恰需要的是专业策展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举办“二十一世纪现代诗群大展”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担当的。环顾当代汉语诗坛,诗神缪斯只能将此重任委以特别专业人士。而这,似乎非谭五昌莫属。首先,他对诗歌的巨大热情和投入是有目共睹的,譬如在纷繁的诗歌排行榜中,谭五昌能把中国诗人完整地放在一个时间轴线上,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其次,他供职于著名高校及专业研究机构,是一个地道的诗歌专业人士;再者,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文学博士,谭五昌广博深厚的学养和丰沛的激情是其最重要的优势;另者,他在当代诗歌界广结善缘且十分活跃,是一个富有能量的诗歌活动家。当然,作为诗歌在场者,他本身就是一位诗人。在当代诗歌对其他领域的介入日益增广的今天,专业(学者、诗人、活动家)策展人所策划的诗歌大展往往带有研究性,并将产生持续性的长远影响,而被载入诗歌史中。
  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2期
  在百年新诗相互衔接的生态链上,当下诗歌是大冷大热,还是愈演愈热?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诗歌活动,如诗歌年选、诗歌大赛、诗歌笔会、诗歌朗诵会、诗歌研讨会等大小事件屡见不鲜,这是诗歌艺术在文化走向多元化的今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强劲势头,抑或是诗歌圈子里的自乐自娱、自演自闹,令人莫衷一是。但有一点足以证明,无论情况倾向于哪一端,都表明诗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视野里并没有消失,而是多种声音交织混合在一块,甚或为读者带来某种审美期待。对此,我们不妨把诗歌大展看做是当代中国诗歌作品获得读者和社会认可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或集束性展示,并与当代汉语诗歌融为一体。进一步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举办诗歌大展不仅成为诗人们展示自己的理想途径,而且构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诗歌文化现象。   三
  任何一种文学文化现象的生成,必然有其因缘际遇。在“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中国,哪怕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天”。面对如此严峻的生存境况或现实境遇,勇于对诗歌肩负起精神担当者,尤为难能可贵。于是,被认定为二○一四年度华人文化界最为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诗歌事件——二十一世纪现代诗群大展,终于应运而生了。据中国诗歌流派网统计,当时共收到一百二十多家诗群流派自荐参展,另几家发起、举办单位共收到近百家诗群流派参展意向。大展初选组从近二百家参展群组中,甄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百一十五家诗群流派进入复选,与评委直接推荐的二十多家诗群流派一起,提交评委会评议投票定夺。最终评选出四个层级共七十二家入展诗群流派,它们共同构成为现代汉语诗歌的文化地形图——
  二十一世纪中国十二家重要现代诗群流派:昆仑诗群、江南诗群、创世纪诗社(台湾)、大凉山彝族汉语现代诗群、地方主义诗群、新归来者诗群、第三条道路、我们散文诗群、《女子诗报》诗群、东北诗群、军旅诗群、海拔诗群。
  二十一世纪中国十二家影响力现代诗群流派:打工诗群、下半身诗群、新疆诗群、汉诗群、陇东诗群、小凉山诗群、大河詩群、长治诗群、新江西诗派、丑石诗群、卡丘主义、滴撒诗歌。
  二十一世纪中国十二家新活力现代诗群流派:不解诗歌、海外新移民诗群、新死亡诗派、新楚骚诗派、完整性写作、干预诗歌、遵义诗群、感动写作、大风诗群、垃圾派、玄鸟诗社、青海深观诗群。
  二十一世纪中国三十六家入围现代诗群流派:泛叙实诗派、宋庄诗人、关东诗群、湖南好诗主义、西海固诗歌群落、中山诗群、新扬州诗派、反克诗群、现代禅诗研究会、诗现场、自行车诗群、拉萨诗群、吉林诗聚、百科全书诗派、漆诗歌沙龙、五点半诗群、此在主义诗派、红山诗社、审视诗群、舟山群岛诗群、零度诗社、无界诗歌、后语言主义诗群、西北大学我们诗歌社团、刀锋诗群、抵达诗群、广西麻雀诗群、局部主义、莫家村诗群、诗歌培训班、美诗中国联盟、石竹花女子诗社、相思湖诗群、原野诗群、桃源新诗群、民生诗歌。
  引人注目的是,自二○一四年五月起至二○一五年初,《星星》《诗潮》《诗林》这三家重要诗刊分别辟出专栏或推出专号,陆续隆重地推介“二十一世纪中国十二家重要现代诗群流派作品大展”、“二十一世纪中国十二家影响力现代诗群流派作品大展”、“二十一世纪中国十二家新活力现代诗群流派作品大展”。《文学报》《语文报》《楚天都市报》《西海都市报》《贵州民族报》《华语诗刊》等六家报纸分别辟出专栏与专版,连续推出“二十一世纪中国三十六家入围现代诗群流派作品大展”及相关评论。“三刊”(三家诗刊)与“六报”(六家报纸)之间形成联动呼应及互动态势。
  置身于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扁平”时代,这些年来,神圣的诗歌就像一个落魄的下岗者一样,一旦被提及,人们总是忧心忡忡,甚或充满悲悯。诗歌乏人问津,真的会死掉吗?诗歌没有市场,能够存活吗?这似乎成为众所周知且颇为敏感的社会问题。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多年过去了,在诗歌被边缘化这一公认的处境下,还有这么多的诗人、诗群、流派、团体不断加入到诗歌创作队伍中来,这是令人值得庆幸和欣慰的。“二十一世纪现代诗群流派大展”便是最佳的印证,最有力的事实。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和研究者,这恰恰是笔者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自然也因为自己身处其中而深深体会到诗歌的特殊魅力,尽管这是一种难以向世人解释,甚至无法被世俗理解的“复杂性”魅力。但它们构成的场域,或可称之为“诗歌的气场”。这个诗歌场跟世俗中斤斤计较的所谓市场没有什么关系,也非是时下流行的扎堆写作,更非是一种相互哄抬或应景制作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诗歌场就是一种精神气场、生命气场、诗意气场,足以引领和提升生活品质,且散发着高贵而独特的气息。可以断言,“二十一世纪现代诗群流派大展”本身就如同一个流动的、鲜活的、庞大的诗歌场。在充满功利而浮躁的这个时代,任何一个钟情于诗歌的写作者,只要进入并从中感受到诗歌的气场和脉动,就是幸运的,更是有福的。
  四
  作为一个诗歌现场观察者,看得出,“二十一世纪现代诗群流派大展”是继著名诗人徐敬亚策划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之后,中国现代诗歌群落的再度集体亮相。如果说徐敬亚策划的大展是完成了新诗潮后中国现代诗的首次较大规模集结性展示;那么,时隔二十八年之后由谭五昌、韩庆成联手策划的二○一四诗歌大展,乃是各种声音的交流、碰撞和互动,是对当代诗歌力量的全面整合、推动和拓展。而且,“二十一世纪现代诗群流派大展”出现在网络化、高科技横行的时代,诗歌随时都有可能进入时刻在线的传播空间。或许,这是“八六大展”的徐敬亚们所不敢想象的。总之,就个体方面而言,“二十一世纪现代诗群流派大展”应是再现了诗人的自我拯救;就整体上来说,应是再现了诗歌的大国气象。令人在惊叹之余,仿佛看到了二十一世纪现代汉语诗歌在整装待发中的重新崛起与奋力前行。
  那么,对于这长达近三十年的先后两次现代诗群大展,应如何给予客观、公正的诗学评价,无疑的已构成为当代诗歌史的重要话题。诗人韩庆成在《中国诗歌印象·二○一四》一文中,有过颇为精当的对照和分析。在他看来,现在评价“二十一世纪大展”的贡献可能为时尚早,但循着“八六大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窥见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粗略地说,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在为因先锋性而备受争议的现代诗派正名,“八六大展”正名的主体后来成为第三代的中坚;“二十一世纪大展”正名的下半身、垃圾派等,其在诗坛受到的非议比之当年朦胧诗和第三代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个共同点是,两次大展都向诗坛推出了大量新人。“八六大展”在两家报纸上展出了六十四个诗群,“二十一世纪大展”在三刊六报上展出了七十二个诗群。这些诗群,大都以新人为主体。不同之处是,“八六大展”出现在新诗潮早期,传统报刊主宰诗坛,诗歌传播尚处在“农耕社会”阶段;“二十一世纪大展”出现在网络突飞猛进的时代,新媒体诗歌风起云涌渐成传播主体,诗歌已进入时刻在线的“信息社会”。难怪乎“八六大展”策展人徐敬亚禁不住感叹:“令我吃惊的是,当下可能是中国诗歌流派最多的年代——截止二○一四年一月二十六日,仅在中国诗歌流派网中注册的流派群组已达到五百一十个(而当年声势浩大的1986’深圳诗歌大展只展出了六十四个流派)……这些在诗歌‘QQ群’里呼风唤雨的年轻人,以‘秘密抽屉’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以昼伏夜出的潜伏方式操练着个人化的诗。他们大概不会奢望自己是为了文学史或诗歌史而写作,他们只是以写作的方式把自己从那架越来越加速的机器中偶尔抢救出来。”   诗歌的事业是寂寞的。然而,在当下,在商业化盛行的今天,诗歌仍旧以纯粹的面貌热烈地生长,多数诗人依然怀揣赤子般的天真在写作。一大批年轻诗人,在大地上自在地生活,他们写作、聚会、朗诵、交流、办网站、建博客、出诗集,乃至探讨切磋,其核心话题就是诗歌。他们都置身于具体的生活中,或被裹挟,或被塑造,却始终保持着边缘和独立的姿态。他们既不蔑视现实,也不轻易向现实缴械,依然保持一颗平常心,悄悄地守护诗歌应有的文化自尊。着实令人感动。相反的,小说固然热闹红火,但越来越像一堆俗物,甚或变成了“混世哲学”的传声筒。因此,就中国新诗的整体水平而言,新近三十年总体上所达到的高度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需要更有眼光或更深入的诗学研究。遗憾的是,这方面的投入似乎乏善可陈,读者的阅读和欣赏往往建立在一些短视而又急功近利的劣质选本上,多数的好诗尚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留意。基于这样的思考,谭五昌以全身心的努力,团结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一边率先编选诗歌排行榜,主编诗刊;一边把诗歌搬上讲台,或在交流中不断调整诗歌批评鉴赏的视角。非常难得的是,在他的发起和倡导下,经过精心策划推出的“二十一世纪大展”,真正地做到坚守与自信,鉴别与扬弃,交流与互鉴,补充与拓展。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旨在推进现代汉语诗歌的繁荣,提升读者的诗歌艺术审美水准。所有这些,对于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当代诗坛,与其说是做出了一番新的贡献,毋宁说是完成了一种新的使命。因为新世纪诗歌大展的成功举办,本身就像完成了一首大诗,本身就像进行了一次诗歌精神的大穿越。
  五
  纵观中外古今的诗歌发展流程,尤其是现代诗,许多大诗人皆是开宗立派的代表和主将,或者说,他们往往得益于建立自己的诗歌艺术流派和主张。因为诗歌的相异性大,有许多空间可以拓展,是故流派也多。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浪漫派、象征派、唯美派、玄学派、七星诗社、帕尔纳斯派、印象派、意象派、新浪漫派、隐逸派、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二十七年一代、自白派、芝加歌诗派、垮掉的一代、大声疾呼派、悄声细语派、五青年派等,中国现代新诗的新青年诗派、小诗派、湖畔诗社、新月派、普罗诗派、象征派、现代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朦胧诗派、非非主义等,时下的各种民间性流派“组织”更是纷纷出笼。于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展”从计划的运作到成功的推广,恐怕是历史所然吧。依愚浅见,这是好事,是当代汉语诗坛的一大盛事,甚至可以看作是当代诗歌从“熊市”开始转向“牛市”的前奏曲。尽管当代汉语诗坛流向各异,流派纷呈,然而基本现状和格局均不乏投影,可谓多元经营、多边实验、多方选择、多种探索,多姿多彩。无论是来自学院的、地方性的声音,还是来自底层的、民间性的声音,抑或是女性的、个人化的以及网络的声音,如此多种声音的汇合而催生的一群群诗人,流散于各个角落——他们通过诗歌,自觉去探寻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自我情怀有之,忧患意识有之,自然生态有之,更不乏乡情、恋情、风情及怀旧忆往之作。诗人们在寻求生活的同时,也在寻求生命中最温暖的部分。引人注目的或许是那些来自“八○后”、“九○后”、乃至“○○后”年轻诗人发出的声音,尽管有喧嚣的杂响、稚嫩的声调,但应该承认这是诗坛的一股新势力。值得称道的是,在高度商业化的语境中,诗人不为欲望的庸常的现实所淹没,在自我与世界之间,通过诗歌获得心灵自由和灵魂出口的最佳途径,或探索自我深层世界,或认知人的自身价值,或对人与物有着新的发现,让梦想照亮生活,并穿越现实的屏障,在通向未来之路上,自觉地拓展出一片片人性的沃土,在总体上表现出一种更具实质内容的诗歌的精神担当和诗艺建构。
  在一个加速转型的年代,在全媒体时代,生活在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充满着挑战,需要当代的缪斯、汉语诗人跳动着现代人的现代意识,需要不断调整诗歌美学的价值观念。因为单调或單一的频率不属于今日诗坛。“二十一世纪现代诗群流派大展”的集束性展示,已定格为一个特定时代的诗歌文化记忆和精神记录,并为当代诗歌史提供了一幅珍贵的诗歌文化生态图景,对研究当代新诗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诗歌艺术流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于是,从诗歌大展所引发的思考和获得的启示中,笔者尤为尊重那些执着的攀援者,以其默默探索的耕耘,昭示着一个节季的存在,并为之开辟出一片自由展示的空间。诗歌评论家谭五昌便是如此。以这样的生命姿态和精神担当去守护和拓殖我们的精神家园,难道不是一种高层次审美和文明的象征?不是在开放而流动的美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新世纪中国新诗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吗?
  【作者简介】庄伟杰,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华侨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晓宁)
其他文献
一  回想起来,李敬泽的批评文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自由。他让我难以忘记的批评是关于莫言的评价。这是很难在当代批评中见到的文字或论断。那时莫言刚刚出版《檀香刑》,面对这部凶猛的小说,李敬泽毫不犹豫,直接就说,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他說,“《檀香刑》是一部伟大作品。我知道伟大这个词有多重,我从来不肯在活着的中国作家身上使用它。但是,让我们别管莫言的死活,让我服从我的感觉,伟大这个词不会把《檀香刑》压垮。”
期刊
在一九八○年代的中国文坛,姜天民曾经是一个十分闪亮的名字。倘若置之于同时期的湖北文坛,姜天民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将。姜天民是凭借一九八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第九个售货亭》而为全国读者所熟知的,他的南方小城镇叙事系列《小城里的年轻人》《失落在小镇上的童话》等作品给他带来了最初的文学荣耀。一九八五年以后,随着“寻根”文学浪潮在中国文坛的兴起,姜天民又开始精心构筑他的“白门楼印象”系列小说,且
期刊
说到对底层及小人物的书写,小说家们往往有两副截然不同的笔墨:一是沉重的悲剧氛围,黑暗时局及枷锁制度,不可知或无法抗争的命运,主人公做着各样的努力及挣扎,仍然逃不出宿命的结局,作者试图通过揭示和批判不合理的现状,来建构理想的生活及精神;二是谐谑的喜剧色彩,主人公既有可能是对自身的处境并不自知的蒙昧者,也有可能是看清时世的游戏者,一切的价值及理念都有着被拆解、嘲讽的可能,重建的无望,传达出来的也就是一
期刊
初次阅读《篡改的命》的读者,一定会对其叙事的力量感到震惊,继之产生深深的迷惑。小说里不乏东西笔下那些一直存在的质素,只是在这里体现得更极端更刺目,既荒诞、黑色幽默、举重若轻,又尖锐、直接、痛彻肺腑。当然疑问也就挥之不去:这一切可能吗?  人仅凭自己的力量,能否改变命运?这是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对《篡改的命》中的汪家人来说,所谓改变命运,就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穷变成富裕。在当代中国,一个靠种粮食谋生
期刊
杨显惠的《定西孤儿院纪事》在《上海文学》连载的时候,我就读过其中的一部分,比如《黑石头》,但没有坚持下去,因为内心的恐惧。后来撰写《杨显惠论》,还是没有读完。二○一五年某个晚上,兰州某家茶楼,我们和杨显惠老师喝茶聊天。不知怎么,说到了我的《杨显惠论》,杨老师忽然说:“我的《杨光祖印象》是《杨光祖论》,你的《杨显惠论》其实是《杨显惠印象》,因为你没有读完《定西孤儿院纪事》。我写你那个‘印象’,把你的
期刊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关“流浪”的书写一直绵延不绝。从郁达夫的“零余人”系列、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洪灵菲、蒋光慈带有“流浪”性质的革命小说、三十年代艾芜的《南行记》、萧军的《同行记》一直到四十年代那些以“旷野”中漂泊者为主人公的创作,“流浪”一直是很多作家所青睐的题材。新时期以后,流浪者的形象又裹挟着“异质”重来,我们既可以看到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中那种体认世界的“塞林格”式流浪,也可以看到韩
期刊
东西的小说与桂地的南国植物很相似,茂密地、葳蕤地、兀自地生长着,各有不同。北方的人初见时总忍不住想知道它们的名字,也想知道它们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东西写小说每每以悬疑开篇,再如剥笋般层层向内,最终将真相一一呈现出来。这样的叙述实在是一种奇特的分析和倾诉,让小说成了一株株葳蕤奇异之树。很大程度上,它源于作家的童年经验。东西在少年时代体验过特殊的倾诉与聆听,在中国南方一个没有秘密的小山村,他过早体验到
期刊
一、引言  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流散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流散文学。后殖民理论家爱德华·赛义德、阿里夫·德里克、霍米·巴巴等人或以亲身的流散经历来关注流散现象及流散写作,或者通过分析一些流亡作家的文学文本介入了对流散写作的考察和研究,(1)使流散文学成为后殖民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从词源上讲,流散(diaspora)一词出自希腊语,原用来描述犹太人的大规模迁徙和流离失所。在当代语境
期刊
问题与背景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降的中国当代文学使用最多的断代词是“新时期”。这不难理解,因为今天意义上的当代文学的确只有“新时期”以来才真正具有现实言说的地道的文学史意义。但是,我们也同样知道,早已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当人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却仍然是深怀不满的,一种普遍的认识就是,当下的文学在以一种集体逃亡的方式羞涩而曲折地书写,这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文学特质。没有真情,缺乏意义;没
期刊
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16.02.023  胡学文(一九六七-)这位出生于河北张家口的作家从新世纪之初陆续发表代表性作品,如中篇小说《秋风绝唱》(二○○○)、《飞翔的女人》(二○○二)、《命案高悬》(二○○六)等,他擅长写小人物的故事,创作的质量和数量在同辈人当中都相当可观,中篇小说尤其突出,但他在读者圈的名气显然不能与他的创作成就成比例,二○一五年鲁迅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