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1开始
打开《朝霞》,第一部分以“-1”标识,七个小节的文字,有些前奏或序曲的意思。用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概念来说,这一部分应该属于所谓“副文本”(paratext)。热奈特的《副文本》一书以“阐释的门槛”为副标题,意味着读者若要进入文本的主体空间,解得其中三昧,需迈过副文本的门槛。用现在的话语可以说,这部分构筑了一个交互界面。界面友好,便呼唤进入、对话与互动;不友好,则拒人于千里之外。显然,《朝霞》设置的门槛并不那么容易跨过,界面并不那么友好。七个小节之间没有一眼可见的联系,像几座相连的山峰,断续之间,云遮雾障,一座大山的模样,隐约横亘在眼前,却显得非常遥远。是走进它呢,还是掉头而去?
开头那段快速的交叉剪辑,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我相信,许多读者可能会被吓跑。如果是影像,人们或许更为习惯;而作为文字,虽然很多人已经过意识流小说的熏陶,可是面对如此大量并非牢靠的词与物的关系,充满延异的能指与所指,难以确定时间与空间的形象碎片,依然会心跳加快。第一节过后,忽然出现的“阐释者说”,再接着荒诞阴郁的猫的意象,写作场景,风月宝鉴……这样一路下来,也真是令人心神不定、气喘吁吁,感到若有所获而又不知所云。
品钦式散乱无序的叙事,穿插着并不那么品钦式的议论,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语言方式仿佛将读者带回充满文学先锋们语言实验的1980年代,那是《朝霞》的作者吴亮和他的同时代文学人的光荣岁月。虽然当年的先锋早已不再,语言的实验也部分化为常识,部分成为过眼云烟,但是《朝霞》的开篇似乎表明,它意欲检测产生于一个时代的书写方式,是否真的“染乎世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在另一种意义上,这样的书写方式也构置了一个隔离地带,它嵌入当下的语言场中,以一种拒绝侵扰、格格不入的姿态显示自身的存在。因此,如果這部书坚持以这样的语言方式展开,它便建立了两个年代的语言联系:不是对逝去1980年代的追怀,也不是对2010年代的拥抱,而是将这两个年代语言的张力引向对1970年代的言说。于是,这里呈现出了一种时间交织的语言景观:置身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吴亮,借用貌似上世纪80年代的语言方式,去观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这座城市里的生活,领略“那些根本无法直观的内部世界”,那构成“上海的魅力”之所在。
这当然是一种“事后”的阐释。回到阅读的过程之中,也许你会在一瞥之后,直接跳过,从“0”开始,走进去一探究竟。读到全书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这个“-1”部分,那座山的模样会清楚一些了——请允许我继续用一座山来作比喻。那些闪烁的词语、游动的句子可谓它覆盖着的树木与植物,欲望、写作、回忆、想像、阅读、男人、女人,是出没其间的野兽或者说精灵;那由引语、议论、叙述、沉思、雄辩等等构成的语态,是这座山体摇曳多姿的走势。这时候,你能隐约感到,这座山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秘密,布下了各种各样的入口,提示了太多的可能性。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它激励了你,让你以某种颠覆的方式进入它,拆解它,重构它。
待全书看完,回望开头,那“山形”产生的压迫感和拒斥感,已经在阅读中慢慢地化解,这时候,抽象的数字“-1”会再次引人注目。如果说负数意味着相反的力量,这里的“-1”就简直是“以一当百”了。“-1”标识出的,就仿佛普里高津所谓的开放和远离平衡的条件,尽管明显无法与0—99势均力敌,但它似乎在努力地抵消书写正向的线性运动,构成了文字的“耗散结构”,暗示了开放的非线性的文本空间存在。全书一百零一个部分,从-1开始,到99结束,它显然不追求完满的一百,拒绝“九九归一”,也否定所谓“定数”,更不是循环往复,而是一种无限的延伸:在-1之前应该还有-2、-3……一个无法穷尽的“负”空间。
这样想下去,我们会发现,这本书开始的地方,是无数“负”的力量的结果。与此相应,全书最后一部分是“99”,尽管包含了比此前多了许多的小节,就是不再给出新的数字标识。它指向的是无法穷尽的尚未展开,即如书名所自的尼采语句:“还有无数朝霞,尚未点亮天空”。如此两个方向的空缺,实际上共同指向了虚无,那么,我们可否由此推断,全书的存在不过是无中生有,其所呈现的一切可谓巨大的虚无之间一次神奇的例外,一种丰盈的残余。
但是,对虚无的抵抗也在此间产生,它往往在混杂、纷乱、语义杂陈的上下文里现身,像一场战争留下的断垣颓壁中悄然而倔强地生长出的野草。譬如全书结束前的那个片段:一片狼藉工地,神龛被浮沉遮掩,苍蝇停在灰绿色的墙上,然而墙上隐约可辨的是用法语写下的潦草字迹:“我将在尘世找到我的天堂”。虚无在此被照亮,光晕里耸立着生命的尊严和希望。
二、片段化与生成性
对由文字连缀而成的一部书来说,数字的标识当然只是勾勒出外部的轮廓,而无法形成自足的游戏,关于数字的联想和对轮廓的打量,在根本上来自文本构成的特性所提供的暗示。
正如前面已经约略谈到的,进入《朝霞》的文本空间,一开始我们就能直观到它的片段化——意义并不相关联的片段,连缀成文本的绵延状态。对这种方式的最直接的解释,便是它的写作现场——在网上写作。它最初是在一家叫“弄堂网”的网站上用“隆巴耶”这个笔名写出来的。这个带有法国色彩的名字,或许能够解释,法国的哲学和文学在这本书里随处投下的身影。据吴亮自己介绍说,他每天写几段,短则一两百字,长则五六百字,花了五个月写成。这些大大小小的段落,生成着这部最终题名为《朝霞》的书。所谓“生成性”直接地体现为,随着手指按动键盘,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逐渐地浮现在屏幕上,随后进入更大的虚拟空间,书写者的身体主体与表征-意义的中介装置之间形成的互动,将文字的精灵呼唤了出来。
或许一种极端的、意外的情形,能够更好地说明这种生成性。吴亮谈到他一次在一段就要完成之际,突然停电,事后他只记得写得特别酣畅淋漓,却无法复原当时究竟写了什么。这就从挫败的侧面,说明了《朝霞》的书写并非是对某种先在的、既定的思想或者事件的再现,而是书写行为本身对思想或事件的生成。关于这一点,没有谁比梅洛-庞蒂说得更清楚:“作者本人并没有他能与其著作进行对照的原文,也没有在语言之前的语言。之所以作者的言语使他满意,是由于作者的言语规定其条件的一种平衡,由于一种无原型的完善。”(莫里斯·梅洛-庞蒂:《符号》,商务印书馆)这种“无原型的完善”是语言书写生成性的过程,也是它的直接现实,它传递着写作者书写时刻的状态:意志、思想、心情、体力、才情,不可预期,也无法重复,由此完成思想或叙事的创造性表达。
打开《朝霞》,第一部分以“-1”标识,七个小节的文字,有些前奏或序曲的意思。用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概念来说,这一部分应该属于所谓“副文本”(paratext)。热奈特的《副文本》一书以“阐释的门槛”为副标题,意味着读者若要进入文本的主体空间,解得其中三昧,需迈过副文本的门槛。用现在的话语可以说,这部分构筑了一个交互界面。界面友好,便呼唤进入、对话与互动;不友好,则拒人于千里之外。显然,《朝霞》设置的门槛并不那么容易跨过,界面并不那么友好。七个小节之间没有一眼可见的联系,像几座相连的山峰,断续之间,云遮雾障,一座大山的模样,隐约横亘在眼前,却显得非常遥远。是走进它呢,还是掉头而去?
开头那段快速的交叉剪辑,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我相信,许多读者可能会被吓跑。如果是影像,人们或许更为习惯;而作为文字,虽然很多人已经过意识流小说的熏陶,可是面对如此大量并非牢靠的词与物的关系,充满延异的能指与所指,难以确定时间与空间的形象碎片,依然会心跳加快。第一节过后,忽然出现的“阐释者说”,再接着荒诞阴郁的猫的意象,写作场景,风月宝鉴……这样一路下来,也真是令人心神不定、气喘吁吁,感到若有所获而又不知所云。
品钦式散乱无序的叙事,穿插着并不那么品钦式的议论,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语言方式仿佛将读者带回充满文学先锋们语言实验的1980年代,那是《朝霞》的作者吴亮和他的同时代文学人的光荣岁月。虽然当年的先锋早已不再,语言的实验也部分化为常识,部分成为过眼云烟,但是《朝霞》的开篇似乎表明,它意欲检测产生于一个时代的书写方式,是否真的“染乎世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在另一种意义上,这样的书写方式也构置了一个隔离地带,它嵌入当下的语言场中,以一种拒绝侵扰、格格不入的姿态显示自身的存在。因此,如果這部书坚持以这样的语言方式展开,它便建立了两个年代的语言联系:不是对逝去1980年代的追怀,也不是对2010年代的拥抱,而是将这两个年代语言的张力引向对1970年代的言说。于是,这里呈现出了一种时间交织的语言景观:置身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吴亮,借用貌似上世纪80年代的语言方式,去观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这座城市里的生活,领略“那些根本无法直观的内部世界”,那构成“上海的魅力”之所在。
这当然是一种“事后”的阐释。回到阅读的过程之中,也许你会在一瞥之后,直接跳过,从“0”开始,走进去一探究竟。读到全书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这个“-1”部分,那座山的模样会清楚一些了——请允许我继续用一座山来作比喻。那些闪烁的词语、游动的句子可谓它覆盖着的树木与植物,欲望、写作、回忆、想像、阅读、男人、女人,是出没其间的野兽或者说精灵;那由引语、议论、叙述、沉思、雄辩等等构成的语态,是这座山体摇曳多姿的走势。这时候,你能隐约感到,这座山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秘密,布下了各种各样的入口,提示了太多的可能性。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它激励了你,让你以某种颠覆的方式进入它,拆解它,重构它。
待全书看完,回望开头,那“山形”产生的压迫感和拒斥感,已经在阅读中慢慢地化解,这时候,抽象的数字“-1”会再次引人注目。如果说负数意味着相反的力量,这里的“-1”就简直是“以一当百”了。“-1”标识出的,就仿佛普里高津所谓的开放和远离平衡的条件,尽管明显无法与0—99势均力敌,但它似乎在努力地抵消书写正向的线性运动,构成了文字的“耗散结构”,暗示了开放的非线性的文本空间存在。全书一百零一个部分,从-1开始,到99结束,它显然不追求完满的一百,拒绝“九九归一”,也否定所谓“定数”,更不是循环往复,而是一种无限的延伸:在-1之前应该还有-2、-3……一个无法穷尽的“负”空间。
这样想下去,我们会发现,这本书开始的地方,是无数“负”的力量的结果。与此相应,全书最后一部分是“99”,尽管包含了比此前多了许多的小节,就是不再给出新的数字标识。它指向的是无法穷尽的尚未展开,即如书名所自的尼采语句:“还有无数朝霞,尚未点亮天空”。如此两个方向的空缺,实际上共同指向了虚无,那么,我们可否由此推断,全书的存在不过是无中生有,其所呈现的一切可谓巨大的虚无之间一次神奇的例外,一种丰盈的残余。
但是,对虚无的抵抗也在此间产生,它往往在混杂、纷乱、语义杂陈的上下文里现身,像一场战争留下的断垣颓壁中悄然而倔强地生长出的野草。譬如全书结束前的那个片段:一片狼藉工地,神龛被浮沉遮掩,苍蝇停在灰绿色的墙上,然而墙上隐约可辨的是用法语写下的潦草字迹:“我将在尘世找到我的天堂”。虚无在此被照亮,光晕里耸立着生命的尊严和希望。
二、片段化与生成性
对由文字连缀而成的一部书来说,数字的标识当然只是勾勒出外部的轮廓,而无法形成自足的游戏,关于数字的联想和对轮廓的打量,在根本上来自文本构成的特性所提供的暗示。
正如前面已经约略谈到的,进入《朝霞》的文本空间,一开始我们就能直观到它的片段化——意义并不相关联的片段,连缀成文本的绵延状态。对这种方式的最直接的解释,便是它的写作现场——在网上写作。它最初是在一家叫“弄堂网”的网站上用“隆巴耶”这个笔名写出来的。这个带有法国色彩的名字,或许能够解释,法国的哲学和文学在这本书里随处投下的身影。据吴亮自己介绍说,他每天写几段,短则一两百字,长则五六百字,花了五个月写成。这些大大小小的段落,生成着这部最终题名为《朝霞》的书。所谓“生成性”直接地体现为,随着手指按动键盘,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逐渐地浮现在屏幕上,随后进入更大的虚拟空间,书写者的身体主体与表征-意义的中介装置之间形成的互动,将文字的精灵呼唤了出来。
或许一种极端的、意外的情形,能够更好地说明这种生成性。吴亮谈到他一次在一段就要完成之际,突然停电,事后他只记得写得特别酣畅淋漓,却无法复原当时究竟写了什么。这就从挫败的侧面,说明了《朝霞》的书写并非是对某种先在的、既定的思想或者事件的再现,而是书写行为本身对思想或事件的生成。关于这一点,没有谁比梅洛-庞蒂说得更清楚:“作者本人并没有他能与其著作进行对照的原文,也没有在语言之前的语言。之所以作者的言语使他满意,是由于作者的言语规定其条件的一种平衡,由于一种无原型的完善。”(莫里斯·梅洛-庞蒂:《符号》,商务印书馆)这种“无原型的完善”是语言书写生成性的过程,也是它的直接现实,它传递着写作者书写时刻的状态:意志、思想、心情、体力、才情,不可预期,也无法重复,由此完成思想或叙事的创造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