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北京是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又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尤其是从1999年到2006年,北京连续8年干旱,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北京没有大江大河,对过境河流的水源控制能力十分有限,水资源主要靠本地天然降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585毫米,形成水资源量近38亿立方米,地下水25亿立方米,地表水13亿立方米。
雨水对于北京而言,是极其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故宫、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古代建筑和园林内均可发现体现古人雨水利用思想的踪迹。那么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应如何进行雨水利用,雨水利用又有哪些意义和方式呢?
雨水利用不仅仅是一种资源的开发和节约,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进行雨水的收集利用,可直接节约水资源,缓解城市供水紧张。其次,建设渗透设施,下凹式绿地,使雨水下渗,可涵养地下水;减轻城区雨洪负荷,减少接纳水体下游洪峰流量和洪涝威胁;增加浅层土壤的含水量,调节气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可以减轻城区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减少扬尘污染,降低噪音。再有,通过综合利用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雨水利用通常分为雨水的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及雨水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方式三种。
雨水的直接利用
雨水的直接利用是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一定汇水面积上的雨水通过收集系统收集起来,贮存于雨水收集池,经处理后用于绿化、冲厕、洗车等用途。如北京市政府机关大院雨水回收利用工程于2005年5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工程利用院内地面朝一面倾斜的特点,在雨水汇集的低洼处建设雨水收集池收集上游来水,经处理后用于院内绿化,不仅收集利用了雨水,解决了院内三分之二绿地的绿化用水,而且还解决了原来低凹处的积水问题。
北京市十五中学雨水利用回收工程,将学校操场近2万平方米的汇水面积上汇集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回收进入地下蓄水池,经过初期弃流、截污装置、布水控制和净化池滤后用于冲洗操场、浇灌绿地,并能收集操场的日常冲洗用水,使操场的日常冲洗用水实现再利用。
还有就是利用雨水收集装置收集屋面雨水用于周边绿化、路面清扫等。
雨水的间接利用(也是通常的雨水渗透)
雨水的间接利用与雨水集中收集、储存、处理、利用相比,它具有技术简单、设计灵活、易于施工、运行方便、投资少、环境效益显著等优点。雨水渗透的目的是将雨水回灌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地面沉降、减少水涝等。
这种方式常见的有:
(一)下凹式绿地,绿地是一种天然的渗透设施。一般在生活小区建筑物周围均有绿地分布,便于雨水的引入利用;可以在小区设计部分低绿地,以增加雨水渗透量。可以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对雨水中的一些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截留和净化作用。
(二)人造透水性地面指各种人工材料铺设的透水地面,如多孔的嵌草砖(俗称草皮砖)、碎石地面,透水砖、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等。人造透水地面能利用表层土壤对雨水的净化能力,可实施地点灵活,停车场、步行道、广场等均可采用这种利用方式。
雨水的综合利用

雨水的综合利用是指雨水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实际利用性强,如青年湖公园雨水综合利用工程,是将青年湖南、北岸雨水,收集引入湖中,利用公园中的湖体做雨水收集池,利用现有的湿地建立相应的湖水净化系统,控制湖周边的污染源,在收集利用雨水的同时使湖水水质得到净化。
城区雨水利用应采取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条件,选择直接利用或间接利用,或两种利用方式的结合,以做到经济可行。雨水的直接利用,如建设调蓄设施将雨水径流收集起来,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后作杂用水,或将径流引入中水处理系统中水处理站,作为中水的水源之一,或与区域内的景观和水系结合,将雨水用于景观或作水系补水,或根据建设单位的具体情况,建设各类渗透设施,或将雨水渗透和雨水贮存结合建设渗透塘,渗透湿地等。
北京从2001年开始建设雨水示范工程,到目前为止城镇已累计完成162项雨水利用工程,总汇水面积1475万平方米,总蓄水能力达到230立方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