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一出,谁与争锋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qing5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一世的水滴


  水滴学名“强互作用力宇宙探测器”,在《三体》中,它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存在。末日之战时,它用最原始的撞击方式,在三十分钟内摧毁了太阳系舰队几乎全部战舰。
  为了让读者理解水滴到底有多硬,大刘写道:“水滴不像眼泪那样脆弱,相反,它的强度比太阳系中最坚固的物质还要高百倍。这个世界中的所有物质在它面前都像纸片般脆弱,它可以像子弹穿透奶酪一样穿过地球,表面不受丝毫损伤。”
  除了坚硬,水滴还有一个特点——它的表面温度是绝对零度。这说明组成它的分子没有振动,它们牢牢地相互固结在一起,像被钉子钉死了一般。
  能让分子这么听话的力,只有强互作用力。
  强互作用力是短程力,它本来只作用于核子之间。要想造出水滴,必须增加强力的力程,让它能像电磁力一样,作用在原子尺度上。
  三体人是这样做的——“他们在水滴的内部制造了一种力场,这种力场能够抵消原子间的电磁力,使强互作用力溢出。”
  所谓“溢出”,就是指在电磁力消失后,原子间的作用由强互作用力接管,它成了钉死原子的那根钉子。所以,水滴内部那个力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强力由核子之间互相交换胶子产生。所以,三体人这种魔法般的科技可以这样理解——有两只蚂蚁,它们原本只能在乒乓球大小的空间里交换信息素;但在那个神秘力场的作用下,信息素的交换范围扩大到了整个鸟巢!
  “蓝色空间”号通过四维空间碎片进入水滴内部,拆除了它的力场发生装置。之后,水滴表面的强力消失,它立刻变成了一块普通的金属,光滑和坚硬都不复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没有四维空间,人类能够摧毁水滴吗?
  这个问题我们暂时放一放,先来看看另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

“鲁伯特之泪”


  有同学灵机一动:听说有一种尾巴长长的玻璃球也很“头铁”,而且它的样子和水滴几乎如出一辙。大刘在写水滴的时候,灵感是不是来自于它?
  这位同学提到的这种玻璃球,有一个很浪漫的名字——“鲁伯特之泪”。
  “鲁伯特之泪”最近有点儿火,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神奇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名字。实际上,它的英文名是Rupert’s Drop,命名来自巴达维亚鲁伯特王子。1660年,王子把五颗“鲁伯特之泪”送给了英王查理二世,它们从此闻名世界。
  “鲁伯特之泪”的头部非常坚硬。被子弹打中时,子弹被撞得粉碎它却安然无恙;用液压机去压,要加到二十吨的压力才能把它压碎。
  这一点,和水滴确实有点儿像。

  但“鲁伯特之泪”那个细细的尾巴却无比脆弱,只需用手指轻轻一捏就会断裂。不光如此,裂纹会以五倍音速在它的身上扩散,这个过程让它看上去像是瞬间爆裂开来。
  该同学继续发散:那么,我们破坏“鲁伯特之泪”的方法,可不可以用来摧毁水滴?比如,如果尝试攻击水滴最脆弱的部分——那个同样尖尖细细的尾巴——会不会更容易一些?
  这就要从物质的结构上去分析了。
  “鲁伯特之泪”头部的坚硬,和强互作用力没有任何关系,起作用的仍然是玻璃分子之间的电磁力。
  人们用交叉偏振光镜观察了“鲁伯特之泪”形成的过程:熔化的玻璃滴进水里之后,它最外面一层最先凝固,但此刻它的内部还是灼热的液态。这些液态玻璃随着冷却体积开始变小,并拉着已经凝固的外壳收缩,此时外壳和内部受到方向相反的巨大應力。当整个液滴全部凝固后,这样的应力存在于它的每一个分子之间。分子们看上去安安静静,却都被身旁的伙伴死死地扯住,处在一种不稳定的平衡中。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它的整个机体立刻就会被无处不在的应力释放所裹挟,那也就是它灰飞烟灭的时刻。
  而这个平衡是非常容易被打破的。因为“鲁伯特之泪”纤细的尾部的确没有多少强度,但它却是整体应力平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命门就是它躯体内巨大能量的导火索。
  假设玻璃的分子间电磁力是一根橡皮筋,那么,“鲁伯特之泪”的头部由于特殊的冷却过程,让这根橡皮筋拉紧了。它的坚硬就来自这种拉紧,它爆开时的惨烈同样是来自于这种拉紧——拉紧的橡皮筋比它松弛的时候,储存了更多的能量。
  但说一千道一万,这根皮筋始终只是皮筋而已,它拉得再紧也不是铁链。
  电磁力和强互作用力对比起来,几乎就是橡皮筋和铁链的差距。所以,即使是它最坚硬的头部,在水滴面前也完全不堪一击。
  三体人能够制造出智子,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维度”的本质;三体人制造出了水滴,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硬度”的本质。
  那么,所谓的“硬度”,到底是什么?

硬度的本质


  硬度,物理学专业术语,是指材料的局部抵抗硬物压入其表面的能力。
  简言之,你能被我剪断、划伤、锤破、压入——而我自己完好无损,就说明我比你硬。
  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硬度测试,采用的仍然是“划痕法”和“压入法”。
  硬度计把一个极坚硬的合金小圆球,或者一个金刚石锥体,以一定的力压进材料表面,根据材料塑性变形的深度或宽度,来计算出材料的硬度。
  敲黑板——“塑性变形”,是指材料被压入后无法再恢复原状的变形,换句话说,它是一种“破坏性变形”。任何被测试材料的硬度,必然要比小球或者金刚石更软,从而它自己先被“破坏”。
  那么,用这个硬度计来测试水滴的硬度,会发生什么?
  很简单,被破坏的不会是水滴,而是小球或者金刚石。因为,决定“破坏还是被破坏”的核心要素,是各自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   而强互作用力的强度,是电磁力的100倍!大刘的那句“它的强度比太阳系中最坚固的物质还要高百倍”,真的不是随便写写的。
  地球上的任何材料都依靠电磁力保持其形态和硬度,面对用强互作用力制造的水滴,它们确实像是“奶酪碰到了子弹”。
  有人说:我们有八万吨的超级模锻液压机,八万吨这么大的力,总会让水滴产生变形了吧?
  对不起,八万吨的豆腐脑,浇在一百千克的铁锅上,会不会让铁锅损伤分毫?
  那么,如果我们攻击水滴纤细的尾部,即使不能破坏它,那能不能“掰弯”它呢?也许“掰弯”了,就能让它失去一部分功能?
  抱歉,这同样需要你的“硬度”是足够的。你可以调动排山倒海的力,但“硬度”却是这个“力”的落脚点。如果没有硬度的加持,无论力有多大,最终仍然像无数的鸡蛋遇到石头,最先裂开的是你自己。
  归根结底,硬度才是让对方发生破坏的根本。
  而硬度的本质,就是双方材料的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以及大小。

能够摧毁水滴的“武器”


  难道在三维空间中,人类对水滴就真的毫无办法吗?
  别急,办法肯定有,但是……
  我们已经知道,水滴之所以无坚不摧,根源在于其分子被强力所统治。但强力系统并非不能被破坏,事实上,核裂变和核聚变就是核子之间发生的反应。这个过程会产生质量亏损和能量释放,并由质能公式E=mc?所描述。释放能量的大小,则与一个叫作“结合能”的物理量有关。
  结合能是粒子间相互作用的能量测度。我们之前说过,如果普通物质分子是由橡皮筋连接,那么连接核子的强力就相当于铁链。破坏橡皮筋需要的能量叫作化学结合能,而破坏铁链的能量就是原子核结合能。

  现在,我们假设水滴是由铁原子组成,铁原子核一个个整齐排列在它的表面。我们合理推测:斩断两个铁核之间的铁链,会比直接把铁核打碎更容易些,我们不妨就以后者为标准。
  人类能够制造出把铁核打碎的能量源吗?或者说,哪怕是在理论上,存在破坏铁核材料的手段吗(让我们忽略二向箔因果律等武器)?
  那么,兵器谱翻翻看。
  武器一:高能粒子加速器。
  铁原子核共有56个核子,总结和能为481.6MeV①。而在欧洲核子中心的对撞机中,人类已经能够将质子加速到光速的0.999999991倍,对应能量是7000GeV②(1GeV=1000MeV)!可以想见,只要水滴乖乖待着不动,它会在一瞬间被人类加速器中的高能质子束轰成筛子(如果一个质子轰击一个铁原子核,那质子的能量只需要1/7000有效就够了)。
  武器二:高压。
  铁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最高(平均结合能=总结和能/核子数),这意味着无论是聚变还是裂变它都要吸收能量,所以恒星中心一般会有一个稳定的铁核存在,它是恒星聚变的最终产物。但恒星演化并不只有聚变阶段,一旦发生超新星爆发,最终剩下的往往是中子星(或者黑洞)。这时候它的铁核已经不复存在,每个电子都被引力压进了质子之中。这种由巨大引力形成的高压,当然能够毫不费力地撕毁水滴的强力薄膜,可惜的是,这样的高压人类怕是无法创造出来。

  武器三:微型黑洞。
  在《三體3》中,人类利用环日加速器制造出一个微型黑洞,并在它蒸发前将其射入木卫十三,后者的物质被悉数吸入后,黑洞变成一个稳定的存在。如果人类有能力把微型黑洞发展成武器,就可以驱动它向水滴发起攻击,或者将其隐蔽在水滴的必经路线上守株待兔。水滴在与微型黑洞接触时必然会被吸入,退一步说,即使由于时间太短来不及吸入全部,也一定会破坏掉它被撞击到的部位。之后那个部位的原子将会消失,强力控制下的水滴将会因为力量的失衡而坍塌。
  武器四:反物质。

  正常物质是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反物质正相反,它的核外电子是正电子,而原子核却带负电。正反物质碰到一起将会发生湮灭,此时它们所有的质量将全部转化为能量。目前,人类已经具备在实验室初步制造反物质的能力,一旦这些反物质被武器化(在《三体3》中,维德确实制造出了反物质武器),它们将是对水滴最有效的威胁。水滴再坚硬,也不过是由正物质组成,一旦躲闪不及,它就会在反物质的枪林弹雨下灰飞烟灭。
  武器五:自相矛盾。
  在《三体3》中,人类已经能够在实验室少量制造强互作用力材料(SIM):“只要再给他们十年时间,强互作用力材料就可以大批量生产。虽然水滴的推进系统还远远超出人类的技术能力,但可以用SIM制造常规导弹,借助数量优势,一旦击中就有可能摧毁水滴;或者用SIM建造防御屏障,即使水滴敢于攻击这种屏障,它也变成了一枚一次性的炮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才是最直接的武器。
  兵器谱或许还没有翻完,但可以确定的是,要想摧毁水滴办法确实是有,但,目前基本上都只存在于理论中。
  既然只是理论,那么我们这样的头脑风暴就不必怕三体人听见了吧。即使他们真的听到了,大概率也只会说一句:“ 啊这……主不在乎!”
  【责任编辑:艾 珂】
其他文献
一篇关于高士其同志参加公元2000年“六·一”儿童节庆祝晚会的科学幻想小说  一  灯光映照着  少年们通红的脸膛,  队旗飘扬在  群星闪烁的夜空,  耳边震响着  嘹亮激越的鼓点,  我们置身于  鲜花、歌声汇成的海洋。  随着一阵欢乐的歌声,公元2000年“六·一”儿童节庆祝晚会在上海少年宫开始了。  在用鲜花和彩旗布置得分外美观的礼堂里,一千多名少年儿童正和很多科学家欢聚一堂。他们怀着极大
当那只年兽从介椿的床底蹿出来的时候,还是半夜,空袭警报已经换成了毫不偷工减料的爆炸。它撞翻了早晨用来盛水的水桶,发出了哐当的巨响,铁水桶倒扣在了年兽的脑袋上,挡住了窗外令其惊恐万状的火光。桶内不多的残水黏在了它的鼻子上,浸湿了它颈上毛发,年兽甩了甩脑袋,水桶砸到地上,滚到桌脚,嘭的一声后又缓缓滚回了它的脚边。估计是压碎了新长出来的铁锈,铁桶发出嘎吱嘎吱的呻吟,和从地面深处传来的震颤混在一起,它不禁
追逐持续了三百年有余。  经过六次跃迁和两次翘曲,在银河南十字旋臂的尽头,她和副手的突击舰终于赶上了探索飞船“盘古”号。  现在,与“盘古”号飞船距离缩减至三百公里,陈嫣非观察到的是一艘死船。原本应该在航行过程中灯光闪耀的船舰此时黯淡无光,它与深空的背景几乎融为一体,死气沉沉地停泊着。在陈嫣非的电子眼中,它又是一个庞大的标靶,陈嫣非甚至不用计算导弹轨道,就能轻而易举地摧毁它。然而,在摧毁它之前,她
去年六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北高考作文阅卷。在阅卷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低分作文都存在“不会个性解读核心概念”的毛病。因为,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關键词句、术语、概念”是最基本的逻辑单位。所以,在议论文写作中,解读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的意义是关键,它能决定作文的观点是否准确,是否深刻。  在2017年全国I卷作文中,概念的解读更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材料提供了展示中国不同侧面的十二个关键词,也就是十二个重要
你时常能想起那时的场景:  身穿华服的你抬头仰望,高举双手,手心中的魔导仪正嘶嘶作响。湛蓝色的电光从魔导仪中放射,笔直地交汇到一处,聚合成星耀白光。你的身前飘浮着如灯神般的构造体。那光点在它胸口的中心位置绽放。是时,它舒展开似战锤一样的双手,扬起孔武有力的头颅。  尔后,自双脚开始,它像是被撕碎的羊皮纸屑,逐渐消融在空中。你看到了它内部堪比钟表般复杂的构造,黑铁材质的管线镶嵌在错落的凹槽中。它没有
区块链(blockchain)一词来源于比特币,比特币区块链是最早的区块链,可视作区块链1.0的典型代表。区块链是一种不可变的、加密的、分散的分布式账本,是一个分布在全球各地、能够协同运转的数据库存储系统。区别于传统的数据库运作方式——读写权限掌握在一个公司或者一个集权手上(中心化的特征),区块链可以使每个中心化流程、活动和组织都完全自治。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消除中介和权威,从而精简每一项商业、政府和
二十五年戰争的最后一年。  木卫六,泰坦星。  太阳高悬,木星遮天,远处的山在燃烧,山巅的焰尾舔向天穹。  雪与冰雹一道砸在前挡玻璃上,风暴把这辆破车扭得咔咔响。  “你还能接收到信息吗?”被放在半旧军用吉普副驾驶座上的一颗脑袋转动了一下。  “可以。”驾驶座上的“士兵”动也没动,从战损处漏进车里的风通过粗糙的临时拼接缝吹透士兵的作战衣,将仿毛皮的保温材料吹得鼓起来。作为一个仿生士兵,他有很多和人
202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授予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以表彰其“使用巧妙的数学方法证明黑洞的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  这一则消息立即在科幻迷的圈子中引发一轮如潮热议,黑洞这一匹过去总出没在科幻中的“宇宙神兽”终于登堂入室,得到诺奖的肯定。更让小伙伴们眼前一亮的是,获奖者中有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我们科幻迷熟悉的老
好好读书,上大学,找份好工作,然后在城里安家,以前这是大多数农村青年的“中国梦”。在城市与故乡之间,他们来回往复。有一群人,他们曾渴望走向更大的世界,并且愿意为此背井离乡,但他们却没有从中找到更好的自己。他们在城里待过,现在不再返城,而是选择留守家乡。  杨阳就是其中的一员。2016年5月24日,新京报刊发摄影报道《悬崖上的村庄》,悬崖村由此进入大众视野。悬崖村的天梯和悬崖村的命运也因更多互联网因
幻迷交流板  【神经元(邮箱)】在阅读最近几期的《科幻世界》时,发现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出现了向现实主义文学甚至是乡土文学靠拢的尝试,既内容上不再描绘幻想风格鲜明的叙事,主题上不再直接执着于哲学上的终极思考;而是以近现代的科技为工具,直接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变迁。比如2021年1期的《通济桥》,如果不是这篇文章出现在《科幻世界》上,我甚至很难把他归类为科幻小说(把这篇文章放到《人民日报》当成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