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转让及发行定价的不确定型序列决策模型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金融研究》1988年第4、7两期分别发表了赵海宽、张矢的同志关于国库券转让价格形成的文章,给人以启迪。这两篇文章都仅从收益率的角度研究国库券转让价格,将价格形成作为确定型决策。在教科书中,也均把债券转让价格形成作为确定型决策。但事实上,二手购券人既要考虑二手债券的收益率,又要考虑其变现力,在物价波动时期尤为注重后者,因此,债券转让定价属于不确定型决策。本文借助于实例构造了债券转让定价的不确定型序列决策模型,并相应研制了电脑决策支持的BASIC语言软件。对于发行后即可转让的债券的发行定价问题,以及考虑再贴现可能性的票据贴现定价问题,此模型和电脑软件同样适用。
其他文献
<正> 一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的中心人物是业务经营的最后决策者,即厂长、经理一一也就是企业家。这种提法,我想赞成改革的人不会不同意吧。然而企业家是怎样活动的,谈起的人却不多。西方的社会,是以企业家为中心。他们的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经营管理学以研究企业家如何活动为主。然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却一般地把企业家视同一个
<正>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资产管理放在次要地位,致使建国以来的不到四十年时间里进行了四次全国性的清产核资,损失达几百亿。尽管有如此沉痛的教训,但到目前为止,社会对资产的重视远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程度,至今仍未建立起资产安全运行,自然更替,良性循环的机制。我认为,目前的信用膨胀与资产的存量及质量有关。如果我们继续对资产侵蚀问题不予以重视,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会被迫再次回过头去搞类似于"土地复垦"式的大规模清产核资。一、值得忧虑的侵蚀资产状况在我国,侵蚀资产的情况,不但相当普遍,而且可以说时刻都
<正> 1.银行转帐结算范围趋窄,现金结算范围日趋扩大。企业实行改革后,为了取得更大的利润,在业务往来中,采取各种手段,超现金结算范围使用现金,甚至进行现金交易,用于支付好处费、回扣费、预购定金、原材料和商品采购等。主要表现在:(1)
<正> 为治理通货膨胀,缓解资金供需矛盾,银行全面抽紧银根,压缩信贷规模,使得银行和企业参与市场融资的能力削弱,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较高,普遍追求实物保值或高息保值,个人参与市场金融投资的信心和热情
<正> 出于良好的愿望,我们近年或引进、或恢复、或借鉴,在金融领域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借鉴、恢复、引进的种子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的土壤中迅速地变异,结出的果实远不如引进时所设想的那般甜美。 1.银行体制的变异。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从1979年银行机构分设开始的。至1984年,人、工两行分设之后,一个以人民银行为领导,国家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体系初步形成。建立这种体制的初衷是:"充分发挥银行的经济杠杆作用,集中社会资金,支持经济建设,改变目前资金管理多头,使用分散的状况……"(
<正> 中国金融改革已经走过十年的历程,改革和发展取得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过去十年,以反"洋跃进"的经济调整起步,而以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又一次调整为新的开始,中经1984年的宏观金融失控,1985年"一刀切"式的全面紧缩和1986年夏至今年的更大失控,重新进入新一轮调整。纵观十年,改革和发展总是在膨胀——紧缩——再膨胀调整——失控——再调整的轨迹上滑行,呈现三年一个循环的金融周期波动。这种现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作出不同的解释,但是
<正> 金融深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以行政手段对存、放款最高利率作出硬性规定,虽有助于降低筹资成本,却使发展中国家资金要素的使用价格得到歪曲反映,尤其是在通胀环境中,低利率政策所导致的负实际利率,既抑制金融储蓄的增长,使生产资金的获得更为困难,又刺激生产者对资金多多益善的求贷心理。于是,当局只得推行选择性信贷政策,结果效益很
<正> 马克思第一次正确揭示了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的实质内容就是一切形式的货币流通总量,或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必定要适合商品流通需要量。不论货币形式本身如何变化,只要它作为货币起作用,就必定要追随、依附于商品运动。也就是说,马克思是在研究金属货币运动中发现这一规律的,但这一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货币形式变化改变的只是这一规律的实现、作用形式和条件,而非规律自身。规律本身是客观存在,不可改变和抗拒的,它总要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其作用。这一点已经为世界各国货币流通的历史所证明,并将不断得到证明。
<正> 我国现行的宏现金融调控体系是金融体制改革后逐步形成的,在这以前是高度集中计划指标管理体系,实行自下而上地逐级编制计划,尔后自上而下审批计划指标。其根本特点是,存款都上缴,贷款按指标统收统支,信贷和现金也按两大计划进行控制,以狭义货币为控制指标,信贷规模采取先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定出盘子,超支事后认帐的方式。从1979年到1983年期间,实行的是信贷资金"差额包干"。这种资金管理制度虽然能调动基层银行提高吸收存款的积极性,但仍然没有超出银行统收统支,指标管理的窠臼。经济体制改革促使适应
<正> 价格双轨制对通货膨胀的生成与加剧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一、双轨制价格体制使价格信号传递扭曲和失真对货币流通所产生的影响。我们知道,价格的主要功能是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对商品价值量大小实行统一标度,同时作为核算与再分配的工具,用来计量社会经济活动效果,促使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三个功能要求商品价格准确地反映商品价值,忠实地反映物化在商品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尽可能地接近或等于商品价值。这就要求市场商品价格具有统一性,使不同商品生产者处于统一、公平、有序的价格指令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