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反思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ex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是有限的,语文知识是无限的,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与课文资源,抓住要点进行拓展延伸,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 拓展延伸 培养能力
  曾听过一节课题为《渐》的公开课,上课教师对整个课程的安排都很有特色,这位老师运用了许多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渐”就是“渐变”,是以时间为本质的极微极缓的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有形的和无形的“渐”,学会“坚守真善”,从而真正把握“渐”,做一个明达的人,拥有大人格、大人生。在此基础上,老师作了拓展延伸:如何对待自己生命中的“渐”?在学生的一番谈论与发言后,老师与学生明确:对于我们与生俱来的美好的天性,保持它们;对于我们身上的不足,直面它们,防微杜渐,努力培养美好的品格和有益的才能,使自己渐变渐好。整节课本来应该挺完美的,但老师再进一步的拓展却是把刘胡兰与刘青山对比,刘胡兰15岁死于敌人的铡刀下,她的死是不幸的,而同样被老革命称为“红小鬼”的刘青山,从敌人的铡刀下逃脱,却因贪污死在自己人的枪口之下,因为他未能把握“渐”,结果让自己误入歧途,所以刘胡兰的死是不幸,或许也是幸事。老师的话音刚落,台下一阵骚动。之所以引起骚动,我个人认为是因为这样的拓展有两大误区,其一似乎说刘胡兰死得好,把两人放在一起对比,是对英雄的大不敬;其二似乎说连“红小鬼”都不能把握住“渐”,使对“渐”的把握变得有点玄乎。不符合老师的“只要‘坚守本善’,‘渐’是可以把握”的本意,所以这样的拓展不但未给课堂锦上添花,反而成了一大失误,实在不应该。其实这节课体现了上课老师深厚的基本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而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失误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原来拓展延伸稍有不慎,“高手”也会马失前蹄,使课堂教学功亏一篑。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拓展延伸。
  语文新课程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求“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其中的“应用·拓展”是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和发展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还要求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拓展应用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的能力。人们常说,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语文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就一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是有限的,它们或是一篇文章,或是一首(最多不超过两首)诗或词,而且仅靠课堂45分钟的教学内容也是有限的,聪明的老师以大语文的观念把课堂内容拓展延伸,立足于课文,紧扣课文重点与学习目标,在吸引学生兴趣,充实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把我们的有限的课堂扩展成无限,对课文进行开阔视野或纵深方面的有机延伸,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功的拓展延伸大概包括培养学生文本诵读、阅读理解、写作提升等方面的能力。
  一、抓住兴奋点进行拓展延伸从而进一步把握作者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紧扣文本教材,抓住要点组织教学,而拓展就是在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后的提高与延伸。如一位老师上的《定风波》就是一次成功拓展的范例。这位老师先是引导学生根据词中所描写的景物概括苏轼的形象,把握住他的沉着、豪迈、旷达、随遇而安等特点,然后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学生各抒己见,有说“任”“定”“无”“归”等),老师适时介绍苏轼的经历及词的写作背景,提示学生苏轼要找的是心灵的归宿,“心灵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而更好地理解苏轼其人。接着在此基础上的拓展探究是用自己的语言评价苏轼或其词作,或表达对苏轼的情感,或谈苏轼对自己的影响。由于学生已经对苏轼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读本词,加上老师的引导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这时候的学生跃跃欲试,很快便写出了充满感情的要对苏轼说的心里话,课堂气氛达到高潮。面对意犹未尽的求知欲旺盛的学生,老师布置的课外延伸是继续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进行心灵的交流。又如一位老师在学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抓住作者面对遭受沉重灾难的民族与百姓,表达深沉的忧国忧民、爱国报国的赤诚之爱作拓展点,联系作者的《我爱这土地》,指出忧而爱之,是真爱是大爱,并由此拓展,借《保卫黄河》视频感受当时整个民族的爱国报国的强烈感情,激起学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两节课都是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既通过文本来了解作者,又通过作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而拓展延伸又能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对文本内容进行广度和深度方面的拓展,既紧扣文本,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探究能力,这正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二、找出示范点进行拓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选进我们教材的课文很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利用我们的课文作为范文,挖掘其闪光点进行拓展延伸,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学习《雨霖铃》一词时,可以拓展延伸为学习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首抒写离情(与同学、好友、亲人离别)的小诗,由于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揣摩、鉴赏、理解,对离情又有自己的体验,所以此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老师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自己由《雨霖铃》改写成的诗,整节课气氛达到了高潮;学习《我愿意是急流》一诗时,在完成“读出美”“品出美”的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是“写出美”,要求仿照诗歌“发愿体”的格式,选择合适的意象,即兴创作,表达对朋友或对亲人的真挚感情,由于前面的铺垫和老师选择拓展点的成功,所以这个环节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挖掘闪光点进行拓展延伸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课文既然是经典作品,它们有各自的优势,把这些闪光点挖掘出来,就能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资源,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一位老师在讲授《荷塘月色》时,就是抓住了语言优美这一闪光点,让学生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揣摩其中的修辞手法,领会其中的语言特色和蕴涵其中的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全文内容。又如一位老师在学习《陈情表》时,就是抓住朗读作拓展点,以读催情,融情会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李密的一番孝心与一片苦心,感受到言外之意,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拓展时必须紧扣文本,抓好拓展点,并把握好高度或难度,不能任意拔高,也不能降低甚至毫无意义。而一位老师在讲《囚绿记》时,本来已经让学生明确了作者的感情脉络是“恋绿——囚绿——释绿——思绿”,但他选的拓展点却是因为恋绿而囚绿,因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喜爱家里的小猫或小狗等宠物,那么就把它囚禁在家里,这是毫无意义的拓展。本来前面的教学过程层层铺垫,步步推进,若能够抓住作者崇敬“绿”的精神(追求光明,永远向上,不甘沉沦,永不屈服)做拓展点,体味作者行文曲折生动地表达出的向往光明、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那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要求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既要求老师要吃透文本,紧扣文本要点,又要充分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而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以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也可以是对作品作者思想的拓展,以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还可以是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拓展,以扩大应用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的能力。
  好的拓展延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符合大语文观的要求,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九江中学。
其他文献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亲验式教学方法,符合“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需要,对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在分析“基础”课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必要性的基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浙江省各高校积极应对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改造了学科专业结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本文分析了浙江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及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不同于自然界展发的历史,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可以与人不相干,而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体本身,因而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能不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然而,既然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为什么又说社会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人的活动并不总是符合社会规律,往往因违背规律而遭到规律的惩罚?
本文综述了欧美各国有机废弃物热裂解技术研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概述了该技术的工艺、类型及其参数,介绍了Gocgin Tcch、ALTEN和BASA的技术工艺、设备、产品应用及经济分析。
在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中以知识形态为主的无形资产越来越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本文探讨企业建立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的问题并推出相应的对策。
《江海学刊》1986年第4期发表的孙月平同志撰写的题为《也谈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问题——兼与沈谊同志商榷》(下简称月文)一文,对我的文章《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江海学刊》经济社会版,1986年第2期)提出异议,现答辩于下。
大学生创业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创业教育也被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高校团组织开展创业教育要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和路
计算机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基础计算机人才的重任,但是在当前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学生常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文章针对当前计算机职业教有的现状,提出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