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战略主题提了出来。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迫在眉睫。然而,相当多的课堂教学现状却并不十分令人乐观:“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式自不必说,即使在一些所谓“启发式”的课堂里,学生也不过是教师思想的俘虏而已——崇拜师长,迷信权威,不善发问,更不敢怀疑。如果说有思考的话,那不过是揣测老师的标准答案而回答老师的提问。至于说怀疑、思索,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那就更谈不上了。如此课堂教学,焉能培养出新世纪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创新人才。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到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应用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效方法。
一、 应用内因外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不会凭空产生,须借助外因的刺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如教“河蚌的解剖”时,可这样创设外因条件:在实验桌上摆上养河蚌的水槽,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观察。在这样的外因条件下,促进了内因的发展变化。学生有的将河蚌放在开水中,有的直接用解剖刀解剖,有的则敲开蚌壳。学生在这样的和谐互动中,总结出较好的解剖方式。又如学生在研究“昆虫触角的作用”时,可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外因条件:先给学生讲一个西楚霸王的故事:“秦朝末年,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刘邦的谋士在项羽将败退的乌江畔,用蜜写下‘楚霸王自刎于此’的字样,项羽败退至此,见到的是蚂蚁组成的这六个大字,以为是天意,遂刎颈而死。”学生观看了有关的影视片,然后根据这个故事设计研究的方案,激发了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应用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唯物辩证法把自然界看成是有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一切都处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原理,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路去分析、说明生命现象,引导学生不依常规地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初一《动物学》中的“原生动物门”时,可启发学生按照异中求同的思路,由学生总结归纳出原生动物门的特征。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缺乏成功的刺激。有的实验完全可以改成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因此,上实验课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让学生做实验,而是提出研究的目标,让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去设计,从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效果等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与众不同,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 应用实践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是科学,是求知的最终目标。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生物研究能力的课上,可让学生开展“糯米酿酒的研究”课题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有益的尝试。学生设置了如下课题:一是温度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研究,二是不同原料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研究,三是酒曲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四是酒曲的成活对糯米甜酒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自己大胆实践,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自己解决问题,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 应用检验真理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对学生不同的想法、做法、问题、思路等,可不急于肯定和否定,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是引导他们理性地思索,大胆地尝试,让他们觉得成功与失败都光荣。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时,要起到协调、指导、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开展迁移、发散、想象、联想,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如教学“细胞膜的流动性”时,可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想象出让人容易理解的事物。他们有的把细胞膜比喻为浮萍,有的把细胞膜中的磷酸分子比喻成一条河,而载体好似这条河中的一条船,它不断地在运载着过往的客人,并且,这只特定的船只能运载特定的乘客。
在教学中,还要引导、教会学生不要怕错,敢于标新立异,是否正确,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学习时要进行相似联想、相反联想、图文联想、因果联想、相关联想等。如教“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合成和分解”“蒸腾作用和细胞吸水”等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教学“生物的结构特点”时,可让学生发挥图文联想能力,认识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总之,我们处于推崇创新、善于创新、重视创新的时代,用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找到更好的方法。
(吉首市铁路中学)
一、 应用内因外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不会凭空产生,须借助外因的刺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如教“河蚌的解剖”时,可这样创设外因条件:在实验桌上摆上养河蚌的水槽,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观察。在这样的外因条件下,促进了内因的发展变化。学生有的将河蚌放在开水中,有的直接用解剖刀解剖,有的则敲开蚌壳。学生在这样的和谐互动中,总结出较好的解剖方式。又如学生在研究“昆虫触角的作用”时,可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外因条件:先给学生讲一个西楚霸王的故事:“秦朝末年,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刘邦的谋士在项羽将败退的乌江畔,用蜜写下‘楚霸王自刎于此’的字样,项羽败退至此,见到的是蚂蚁组成的这六个大字,以为是天意,遂刎颈而死。”学生观看了有关的影视片,然后根据这个故事设计研究的方案,激发了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应用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唯物辩证法把自然界看成是有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一切都处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原理,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路去分析、说明生命现象,引导学生不依常规地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初一《动物学》中的“原生动物门”时,可启发学生按照异中求同的思路,由学生总结归纳出原生动物门的特征。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缺乏成功的刺激。有的实验完全可以改成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因此,上实验课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让学生做实验,而是提出研究的目标,让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去设计,从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效果等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与众不同,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 应用实践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是科学,是求知的最终目标。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生物研究能力的课上,可让学生开展“糯米酿酒的研究”课题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有益的尝试。学生设置了如下课题:一是温度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研究,二是不同原料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研究,三是酒曲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四是酒曲的成活对糯米甜酒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自己大胆实践,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自己解决问题,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 应用检验真理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对学生不同的想法、做法、问题、思路等,可不急于肯定和否定,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是引导他们理性地思索,大胆地尝试,让他们觉得成功与失败都光荣。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时,要起到协调、指导、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开展迁移、发散、想象、联想,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如教学“细胞膜的流动性”时,可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想象出让人容易理解的事物。他们有的把细胞膜比喻为浮萍,有的把细胞膜中的磷酸分子比喻成一条河,而载体好似这条河中的一条船,它不断地在运载着过往的客人,并且,这只特定的船只能运载特定的乘客。
在教学中,还要引导、教会学生不要怕错,敢于标新立异,是否正确,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学习时要进行相似联想、相反联想、图文联想、因果联想、相关联想等。如教“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合成和分解”“蒸腾作用和细胞吸水”等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教学“生物的结构特点”时,可让学生发挥图文联想能力,认识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总之,我们处于推崇创新、善于创新、重视创新的时代,用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找到更好的方法。
(吉首市铁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