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与大肠息肉临床和病理特征的比较

来源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song83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胃息肉与大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异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温州市人民医院2 125例胃息肉与4 924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胃息肉和大肠息肉的检出率、内镜检查原因、息肉部位、数目、大小及病理类型等。

结果

胃息肉检出率[3.1%(2 125/69 575)]低于大肠息肉检出率[24.5%(4 924/20 124),χ2=9 886.401,P<0.01]。年龄<20、20~39、40~59和≥60岁的患者胃息肉检出率分别为1.8%(23/1 302)、1.8%(399/22 600)、3.4%(1 137/33 087)和4.5%(566/12 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867, P<0.01);大肠息肉检出率分别为6.6%(14/211)、11.6%(623/5 385)、26.0%(2 622/10 070)和37.3%(1 665/4 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724, P<0.01)。20~39、40~59和≥60岁患者胃息肉和大肠息肉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胃息肉检出率男性[2.3%(848/36 447)]低于女性[3.9%(1 277/33 128),χ2=273.807,P<0.01];大肠息肉检出率男性[28.8%(3 239/11 230)]高于女性[18.9%(1 685/8 894),χ2=262.518,P<0.01]。内镜检查原因中,与胃息肉患者比较,大肠息肉患者因腹泻[23.5%(1 156/4 924)比2.5%(54/2 125),χ2=558.080,P<0.01]、消化道出血[12.1%(597/4 924)比2.4%(51/2 125),χ2=168.150,P<0.01]而进行内镜检查的比率更高。单发胃息肉[80.7%(1 714/2 125)]较单发大肠息肉[67.6%(3 331/4 924)]多见(χ2=186.337,P<0.01);≥1.0 cm的大肠息肉[24.3%(1 197/4 924)]较胃息肉[13.6%(289/2 125)]多见(χ2=102.333,P<0.01)。胃息肉与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比较,炎性[67.1%(1 378/2 125)比27.5%(1 273/4 924),χ2=934.394,P<0.01]、增生性[26.9%(552/2 125)比9.9%(459/4 924),χ2=319.588,P<0.01]和腺瘤性[1.7%(34/2 125)比62.4%(2 893/4 924),χ2=2 135.743,P<0.01]息肉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胃息肉癌变率[0.4%(9/2 125)]较大肠息肉[4.8%(221/4 924)]低(χ2=80.362,P<0.01)。

结论

胃息肉与大肠息肉检出率不同,胃息肉女性多见,大肠息肉男性多见,随着年龄增长,胃息肉与大肠息肉检出率均增高,胃息肉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多见,大肠息肉以腺瘤性息肉多见,大肠息肉癌变率更高。

其他文献
专科和全科联合教学查房能满足知识、技能、全科思维全方位提高的要求,适合培养全科医师。目前社区卫生机构层面的联合教学查房经验不足,文章从选择恰当病例、查房前精心准备、查房中各司其职三方面阐述联合教学查房中的细节,为相关师资提供参考,以使教学查房达到更好的效果。
目的调查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规培)学员毕业后的工作状况,为本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采用自行设计"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毕业学员调查问卷" ,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2007—2012年上海市全科规培毕业学员进行追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目前工作单位、工作性质、承担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情况及获奖情况等。结果 2007—2012年上海市全科规培毕业学员共3
期刊
靶向治疗是增加化疗药物疗效并减少其不良反应的重要途径之一,选择靶向药物载体系统非常重要。阿霉素在肝癌的靶向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阿霉素载体系统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靶向治疗肝癌,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降低了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文章对阿霉素靶向治疗肝癌的给药方式、药物载体和提高疗效的方式进行阐述,并对其他化疗药物及载体靶向治疗肝癌的作用进行了介绍,综述阿霉素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低,缺乏特异临床表现,容易误诊、漏诊。颅内静脉窦血栓常见病因为脱水、妊娠、产褥期、口服避孕药、颅面部及全身感染等。溃疡性结肠炎导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少见。报道我院1例溃疡性结肠炎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迄今仍缺乏简便、客观、特异的诊断指标和特效治疗手段的现状,是各科临床医师在疾病治疗用药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全科医师应掌握的关于DILI的重点内容,对中国首部《药物性肝损伤防治指南》进行解读。
2015年10月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是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的最新指南。它首次提出了"临床治愈"的治疗目标,强调一线药物治疗,并对特殊慢性乙型肝炎人群给予高度关注。本文就指南中与基层医生密切相关的要点进行解读,以期提高基层医生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水平。
报道1例以"发热、肺空洞、肾脏占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通过详细展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揭示患者的最终诊断,并加强读者对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临床常表现、病理学改变等的认识。
通过阐述蜘蛛痣的成因、临床意义和可能形成机制,分析蜘蛛痣、肝硬化及肝肺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提示肝硬化患者出现蜘蛛痣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肝肺综合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常见的院内感染,增加患者的住院负担,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患者预后意义重大。2013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提出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文章对指南提出后有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