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余年一大变局”试解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1988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我出过一道博士生考题,大意是,李鸿章曾经感慨他所处的时代是“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总体印象是,教科书内容对学生影响极大,所有答案中好像没有能够跳出教科书范围的,更没有看到我想要的答案。其实,说实话,我当时脑子里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反而私存杂念,即想从学生那里看到一些闪光点,希望从年轻人那里得到一些启发,让年轻人活跃的大脑帮助我解开这个结。因此,那届学生对这道题的回答,多少让我有些失望。
  此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直到现在。近几年读书有点儿想法,想尝试谈谈,但我不能保证说得很清楚,更不能保证能够说服人。
  晚清大变局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大变局所蕴含的意义,大家也大致都能体会到,可是如果要想确解,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却并非易事,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有独自的理解。李鸿章是那个大变局时代的亲历者,他当时怎么想的,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尽管我们可以从他很多的奏章、信件、文章中揣摩他的心路历程,但确解却很难,几乎是难以做到的。我想,从他发此感慨的具体处境来看,他肯定想了很多很多的问题。此话源出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上呈的《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我个人理解,晚清变局之所以对李鸿章他们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和刺激,之所以被时人称为“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巨变:其一,意识形态坍塌;其二,文化自信丧失。这两个巨大的变局,都是在内忧外患形势下所发生的。而此前我们多从体用的角度去理解,我认为那样的理解仍是浮于表面,难以深刻认识那个时代所发生的这种巨大变迁。
  关于第一个巨变,即意识形态崩溃或坍塌的看法可能来自魏裴德的《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一书,这是作者196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魏裴德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即为什么广西的拜上帝会能够演变为一场革命运动,而广东的秘密会社则停留在复国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广东的秘密会社只是利用本土资源号召反满运动。比如王夫之在《黄书》中曾认为蛮夷不属于历史上的中国人,因为孔夫子本人是反对蛮夷的;即使这些蛮夷接受了儒家学说,融入了华夏文化,也不能认为他们是中国人。这些影响中国几千年夷夏之大防的传统理论,显然成为广东秘密会社反满的重要理论基础。但事实上,满族人入关后即潜心学习汉族文化,很多满人后来成为非常不错的儒家弟子,他们已经融入中原文化系统,而秘密会社组织者为了达到反清目的而故意再将他们从中国人中排除出去,实际上是不合情理的。这时候,如果要真正对现政权形成根本性的威胁,需要创立或引入一种新的思想、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体系。尽管我们认为当时洪秀全因为科举屡遭失败而陷入癫狂状态,可我怀疑这极有可能是洪秀全故意设的一个局,是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表示异于常人,使自己神化,以便产生影响并有号召力。表面上看,洪秀全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引入基督教理论,这种理论看上去也与中国社会脱节,但实际上那时基督教在中国西南基层社会已经有了很大影响,并有众多的信徒,发过神经的洪秀全能够一呼百应,绝不是偶然现象。另外,洪秀全长期以来可能并未专心诵读儒家经典,而是迷上了傳教士带进来的基督教书籍,已经比较深入全面学习了基督教教义。
  基督教的末世论及洪秀全的乌托邦思想,在19世纪50年代的中国南方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洪秀全深知,完全拿洋人的教条,很难让普通的中国人信服,于是他从公羊学派中撷取了大同、太平的理论,创造了他独特的乌托邦理论,所谓“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为兄弟”,鼓吹人与人之间平等,出身高下之间并无差别等等,这既符合基督教教义,又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之中。借用西方基督教的概念,是完全新的因素;利用原来的旧理论旧概念,却又反对儒家的基本观念,这是洪秀全在当时能够赢得民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尤其是对于边远地区的普通民众来说,传统儒家观念和意识形态影响较内地要小很多,且不能给他们任何的好处。他们认为,儒家学说背离了祖先大同、太平的理想,而满族入主中原更是带来了灾难,因此,必须驱逐满族人的统治,摧毁儒家的学说,中国人才能得救。可洪秀全没有想到的是,他要摧毁的这套儒家学说,恰恰是帝制中国两千多年的意识形态体系,是帝制中国的统治思想基础。李鸿章自始至终参与了与太平军的作战,尽管后来清军取胜,太平天国覆灭,但是太平天国对帝国意识形态毁灭性的打击,李鸿章及其他的同僚们应该有极深的体会和感受。李鸿章当然不会如此直白地表达,但我们能够从他的言谈举止中体会到他的感受。
  从意识形态的崩溃而不仅仅是儒学的不合时宜来理解变局的意义,此前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我却认为,这是理解变局的关键。在一个民族国家内部,意识形态是潜流,它隐藏于器物与文化背后,不易感知;而一旦有感知,那必定是大变。近年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关于中国人天下观念的崩溃,其实恰恰是意识形态崩溃的最显性的表现,当时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李鸿章发出了“三千余年一大变局”的感慨,他亲身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明白或完全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比较而言,文化自信或文化信心的丧失这个层面比较容易理解,也容易为人们接受。然而,文化自信丧失主要呈现在哪些方面,却也是不易解释清楚的问题。罗志田在《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周以后直至19世纪中期之前,中国虽然迭有盛衰,但文化自信始终没有丧失。这个判断应该说是非常准确的。此间,不仅有我们常说的元承宋制、清承明制,也有我们不常说的明承元制。为何会是这样?因为,“外国人入承大统”(雍正语)后,仍基本沿用汉人政法制度,汉人知识分子也积极参与新政权建设,掌权的族群变化了,但文化这条主线始终没有很大的变化。这既充分说明族群的相互融合,也说明人们对传统对文化的自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上门来,这种格局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时并未发生像元明之际或明清之际那样的被称为天崩地裂的巨变,甚至连改朝换代这样的事件都没有发生,可为什么文化自信却突然之间就消失殆尽?如果我们处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中,那是很恐怖的事情呵!最初的震撼,无疑是洋枪洋炮的巨大威力,奉命前往广东禁烟的林则徐看到英人的舰船如此坚固迅捷,炮火如此猛烈,震惊异常,隐约感觉到大清遇到的是前所未见的强敌,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蛮夷,但他当时却不敢向皇帝汇报,不敢说明实情,后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悄悄透露过这一心结。20年后的1861年,清军大举围攻安庆,准备将太平军分而歼之。战前,胡林翼前往视察地形,对战局充满必胜之心,但行至江边时,他被看到的一幅景象惊呆了:只见两艘洋轮逆流而上,迅捷如风,他“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庸庵笔记》),不久便殁于军中。尽管这个说法屡遭质疑,有人认为胡林翼的死是因为咸丰帝突然驾崩而过度悲伤,也有人认为是他本人早已重病在身,但是做事谨慎认真的薛福成认真记录了此事,想来当时并非全部空穴来风。
其他文献
穆旦在《冥想》一诗中写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这个世界上永远是普通人比富人多,但普通人同样可以富有,他们的“富”可以温暖岁月。凡人撷英,也耀星河。  正如引发热议的“炫富摔”,普通人摔出的不是奢侈品,却有着别样的积极意味。这场温暖的“炫富摔”中,我羡慕他们的“富有”,敬佩能够“炫富”的普通人,同样欣赏为
有的工匠,已于霓虹灯中被埋没,于机器隆隆中随波逐流。而有的工匠,仍在一间木屋中,木斧铁凿,辛苦坚守。  一个小院,一间小屋,便是裴金宝先生的全部。他是琴师,抚琴聆琴;他亦是斫琴师,识琴知琴。  当今琴道复苏,无数人争名夺利头破血流时,裴先生修琴不取报酬,教徒不收分文。他说:“修一张琴,就是和琴的对话,和古人的对话。”  每次修琴都有不一样的经历,打开琴板时,刻在琴身上的字总能拨动他的心弦。  在修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历史的车轮将人类不可避免地带入一个由错综复杂的信息、网络、大数据编织而成的时代,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入侵着人们的闲暇时光,眼花缭乱的花边新闻占据了人们的大脑。于是有人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有人说文学势必会在多样化娱乐的强大压力下走向消亡。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这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在于看到了当今社会里,人们为寻求刺激而选择多样化的娱乐方式的趋势。但这种趋势是否都
世间从不缺少故事,只是在等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记叙文的核心便是讲故事。自2015年开始,北京高考作文每年均是记叙文和议论文题目二选一。2015年北京高考作文要求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撰写一篇记叙文,试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可惜现实中仍遭遇了英雄无觅的窘境。考生文章中,两个面目模糊的“幽灵”在苍茫空阔的天地间展开一段毫无生气的对话,结尾处再盖棺论定为其贴上标签,完全没有英雄的风采,也没
黄皮肤,黑眼睛,这是再平凡不过的中国面孔。走过2020年的春天,我却看到这平凡的中国面孔下的别样风采,它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千山回暖惹思量,觅向城头柳淡妆。”本是踏青之际,一座900万人口的城市却开启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中间不乏生离死别,亦有长歌当哭。这中间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来自千家万户、各行各业。他们没有豪言壮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五年前的一天上午,我站在医院的楼梯间,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的身上,暖洋洋的。我紧张又激动,因为你——一个全家人期待着的小生命就要降临。  我没有听到你降临人间的第一声啼哭,只记得你被医生抱出来时,我发现你和我想象中的婴儿不一样,不是白白嫩嫩的,而是皱巴巴的,小小的,小脸还没有巴掌大,眼睛紧紧地闭着,安安静静地睡着。就这样,你如同一位圣洁的天使降临到我的生命中,带给我从未体验
灌河北岸的大莽牛河口,有一大片濃密的芦苇荡,自古这里就异常诡异,有着各种形式的传说。  1950年深秋,一天傍晚,芦苇荡中突然传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哭喊声,人们惊悸之余,侧耳细听,确信传出的是人的哭声,正在堤坡锄草的周秀英听出是邻居王凤伤心欲绝的哭声,她和几个胆大的循声向芦荡深处找去。在一个水塘边,王凤对着塘中漂浮的一具尸体在捶胸顿足,哭喊着丈夫陆友真的名字,众人摇头叹息,这王凤也真够苦命的,跟着陆
论据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对一篇议论文的成败至关重要。同学们拿到一道作文题,在审题立意列出提纲之后,就要考虑选取论据来谋篇布局了。下面将结合学生作文范例,谈一谈议论文中论据的使用。一、论据的类型  在考场上,如果一篇议论文只是单纯说理,而没有任何论据支撑,即使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也很难拿到高分。若想提高议论文水平,使用多种形式的论据很有必要。这也与中国长期的写作传统相关———我们回望课本中先秦诸子的
雨一直下,咖啡厅里格外安静,黄色的灯光让这里看起来暖意融融。  她坐在咖啡厅靠窗的位置发呆,眼前的卡布奇诺冒着热气。孤独、寂寞笼罩着她,心情有些阴郁。  吧台上的笔记本电脑闪着白色的冷光,与黄色的灯光很不协调。当她的目光无意间扫过屏幕上的“友情方程式”几个字时,她起身,走了过去。  “你好!”温尼文质彬彬地跟她打招呼。  “我想了解一下友情方程式。”  “友情方程式,是大数据库背景下的一个计算公式
每所学校都有年终的迎新活动,在附中就是合唱节了。与其他高中学校普遍开展的迎新活动(如冬季运动会、美食节)相比,合唱节的格调似乎高一些:想象中应该是剧场内座无虚席,同学们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每曲终了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然而合唱节远没有这么高雅。  这次高二年级合唱节的主题是“红歌”不少班级租借了八路军的演出服,甚至有的班级带了道具枪。台上的同学唱着雄壮激昂的红歌,不时挥动枪和旗帜,整齐的军服很有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