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模式维度的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体制、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状况、政策制度以及人们传统的就业观念等等。而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因为就业观念陈旧、对职业的期望值太高等原因引发的职业适应性问题同样是影响就业力的重要因素。
  一职业适应性的定义
  所谓适应或适应性,是指个体表现在取得自身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某种身心活动或学习活动中较为稳定的能力特征,其实质是自然人向社会人的不断转化。[1]而职业适应性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人际关系等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经过十多年的扩招,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大,部分省份高考录取率高达98%。而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突出。对大学生而言,从年龄特征上看,仍然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中。由于学校生活的相对封闭性,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大多处于刚刚起步的萌芽阶段。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他们各项基本素质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决定了他们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稳定、高校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他们期望大学毕业生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也就是企业HR们常说的人才的“零磨合”。[3]科学地研究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缩短其未来的职业磨合期已成为高等教育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行为模式维度的职业适应性分析
  大学毕业生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如何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转变,问题的核心就是行为的环境和行为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和职场中的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模式差异,是影响职业适应性的问题关键。
  1组织的行为模式
  校园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人才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的非营利性组织。在校园组织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自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组织中最主要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在校园组织中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在学习和活动中发现自我。
  企业是通过从事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营利性组织。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岗位、运作模式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组织企业成员完成组织的经济目标。组织中最主要的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员工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比校园组织更为复杂的组织,组织中关系之间既是利益的统一体又是利益的矛盾体。企业成员应履行相应的义务,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完成企业组织下达的工作目标。
  2个人行为模式
  校园生活与管理相对比较松散,学生在校园中学生的自由空间比较大,个性的表现也相对比较不受组织的限制,需要与其他个体进行配合、合作的活动也较少,大部分以单个个体为单位独立完成任务,因此,个体在校园组织中个人行为表现为比较随性、自由。学校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因此学生的生活也属于非经济领域的生活。交往的对象大部分为同学和老师。与同学、老师之间一般不会发生经济关系和明显的利益冲突。学生在学校主要是为了学习,相互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同学间、师生间的感情也非常单纯,个体交往的行为动机中功利性少而感性较多,个体与个体间的交往更注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而在企业中,企业组织是一个个体之间联系相对紧密的组织,相对于校园的松散式管理来说企业的管理比较严谨。每个个体都是团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一个具体的岗位,都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大部分时候都要服从组织统一的安排,校园的随性和自我等对企业组织来说大多数时候是不被认可的。企业组织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紀律,这对于习惯拖拉、自由安排时间的大学生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企业的生活领域属于经济领域。人际关系不再像校园组织中那么单纯。企业中的上下级关系不同于学校的师生关系,同事间的关系和同学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和冲突。在企业组织中必然会存在着关键岗位的竞争,很多问题都与个人利益相关。
  3问题和冲突的处理模式
  校园组织的管理是松散式的,因此在校园中很多活动、任务都是以个体为单位完成,而不需要太多的团队合作,比如听课、作业、考试等都是以个体为单位来完成,只有少量的活动涉及团队合作。个体与个体之间合作的重要性、紧密性相对于职场来说比较少,因此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相对比较淡薄。个体与个体间问题和冲突的出现对于任务完成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对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问题、矛盾冲突,个体常常根据自己的心情、喜好对其进行处理,或者置之不理。这些都不影响个体在校园组织中任务的完成,外界也不会对问题和冲突处理进行太多的干扰。
  企业组织的管理是严谨的,每个岗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岗位都有其价值,每个岗位工作完成的效果都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企业组织中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校的行动。所以,企业组织很重视团队协作,它要求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总之,企业组织中有很多任务是由团队合作完成的,很少个体单独作业,而个体单独完成的部分的好坏也会影响整体的工作结果。因此,当个体在企业组织中遇到问题或冲突必须要正视,不能像学校中凭个人的心情和喜好处理甚至置之不理。团队成员的冲突会阻碍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任何影响到其经济效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和冲突,不仅个人要对问题和冲突进行处理,组织也会出面对问题的处理进行干涉。   从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和企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校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学生作为组织中的个体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个体在组织中相对比较自由,人际关系单纯,利益冲突较少,对个体间的问题和冲突的处理随意性很大;而在企业中,个体必须严格遵守组织的各项制度,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存在着较多的利益往来和冲突,要有团队意识,对于个体间的问题和冲突,只能面对不能逃避。[4]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的策略
  (一)学校的策略
  1加强职业适应性教育与宣传活动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5]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讲座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对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不适应问题,实质就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择业行为的不一致,职业期望过高引起的。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合理的地位观、客观的待遇观。同时,密切关注市场环境中不利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审时度势,积极引导,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
  2认真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可以提供多种社会实践的平台,利用这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切身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对应的的工作领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在校生的专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尽可能地缩短职业“磨合期”。
  (二)学生的策略
  1重视能力培养
  职业适应的最关键因素是人的能力结构,它包括工作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人的能力越强,往往与职业要求相符的程度就越高,职业的适应性就越快,所以作为大学生培养和强化自己与职业相适应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从事学生工作等多种途径培养自己的能力。
  2主动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调查表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不同环境下的人际关系通常也是不同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进团结,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对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有很大好处。因此大学生不管是在学校的活动中,还是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都应该保持积极的状态,有意识地加强对情绪的管理,对自我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保持信心。在面临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时,能够及时地、积极地、有效地沟通解决。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之初,往往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和假设。大家都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应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很少考虑到现实的残酷,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再加上近年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使得很多人错误地估计个人能力和现实的就业现状,盲目地选择高薪酬、高地位的职业。而一旦就业中遇到挫折,他们又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对个人的能力与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念造成的。因此提升职业适应性,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也指出:人们在做出职业选择之前,要先评估个人的能力,因为个人选择职业的关键,就在于个人的特质与特定行业的要求条件是否匹配。[6]所以,当大学生在进入职场时,要有合理的期望,并在现实的基础上作切实的构想,才能迅速地适应职场。
  参考文献
  [1]周建平.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8):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联合会.纵横职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4.
  [3]邓碧会.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4):59.
  [4]商光美.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216.
  [5]李志.大学生职业适应性障碍的自我认知研究[J].青年探索,2008(4):70.
  [6]李旭.大学生职业不适应性问题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5,21(1):141.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对富勒烯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可能在医药领域存在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为了能了解作为药物或药物载体的C60衍生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用临床上用得最多的显像核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命题,大学生活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而备受关注,就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国内诸多高校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对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顯示,美术(设计)类大学生因其专业思想和性格特点,在社会化过程中显现出了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鲜明特征,亟待就业教育进行改革,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国内社会学界对人的社会化的研究产生了诸多理论。笔者比较赞同的理解是“个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的电教手段逐渐进入课堂,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电脑等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动机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让音乐艺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增强学习效果。现代中学生爱好音乐的占了绝大多数,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影星歌星的崇拜到如痴如醉的地步。因此,运用音乐艺术的“魔力”将学生对音乐艺术爱好的热情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其动听悦耳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渲染气氛,增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以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对绘画——这种戏外功夫的刻苦摩习,看梅兰芳先生从绘画中深得妙悟,触类旁通,将绘画的许多技巧化入京剧表演艺术,从而使其艺术表演得以提升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52年[1],当时我国部分高校仿照前苏联教育模式建立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并在2012年由教育部将给水排水工程改名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