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抑或“客观归罪”?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pd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教务检查、学生教评等制度性措施,是高校教学科学管理的具体体现;然而在这些管理措施的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客观归罪”现象,从而背离了科学管理的精神。
  【关键词】科学管理 客观归罪 法理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由于管理措施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及信息化而呈现出科学化特点。课堂授课,是高校教师重要的工作内容;对其进行监督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高校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性措施,如教务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检查、让学生给老师进行教学评分等,以督促教师课堂授课达到相应要求。一般来说,这些举措是高校行政工作“科学管理”的具体表现。但这些措施具体实施的过程与结果是否真的就“科学”?事实上,这些措施的实行,可能会使一些坚持原则认真施教的老师,既让学生讨厌、又令校方不满。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制度规范属于广义“法”的范围;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或处分,其过程也类似于法官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行为的审理裁判,是一种“准司法”。因此,用法学理论来分析教师授课监管这一问题,或许更能切入问题实质。本文试以两种常见情形作简要分析。
  情形一。廖老师在某高校讲授一门技术操作类课程。开学之初,学生到课率还比较高;但在其后的授课中,学生人数逐步减少,有时竟不足应到人数的1/3。这一状况,恰好被教务处的一次随机检查发现。教务处的结论:一是该老师未对学生做出纪律要求,二是老师没能把课讲好,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听课。造成学生到课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师而不在于学生。结果,廖老师在其学院全体大会上被点名批评。
  这种处理事情的方法,在现代法学(刑法)理论中属于“客观归罪”。“客观归罪”与“主观归罪”相对应,是以客观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对客观上造成了一定危害结果,但主观上没有罪过的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刑法理论。即一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或承担责任,仅以行为的外在表现及事实结果作为衡量标准,对行为人实施行为及造成结果时的主观心态则不予考虑;其承担责任的形式为“结果责任”或“事实责任”。“客观归罪”是封建法律思想的遗留;它常常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从而导致冤案丛生。在现代刑法“犯罪构成”理论中,一个行为只有同时具备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等四个要件才构成犯罪。
  “客观归罪”实质上是剔除了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摈弃了主客观统一原则,因此不符合刑法的基本原理。“无罪推定”是当代法治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客观归罪”实际是“疑罪从有”,为现代法治所不容。本案中,廖老师平时已对学生做了纪律要求,但学生到课人数依然较少。客观结果的确有悖于学校的管理要求,但在主观方面廖老师没有“犯罪”的基本内容,因此不构成“犯罪”,不应该让他承担责任。
  情形二。张老师平时讲课生动活泼,学生十分喜欢。但期末复习时,学生要求老师“划重点”;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给学生系统复习,并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作了强调,学生仍觉得“范围太广”,要求老师尽量缩小复习范围。老师以“教学纪律”为由断然拒绝,有些学生开始抱怨,甚至愤怒。由于老师如此“固执”,教评时,学生给老师的评价一般,有的甚至给予极差的评价。根据教评分数,校方认为张老师没能很好地教好课。
  在现代法学中,案件法律事实的确定,取决于相应的证据证明。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相对于“教师授课如何”这一事实认定而言属于证据分类中的“言词证据”。证据法理论显明,言词证据的客观性程度最低;法律的历史实践也证明,仅凭一方当事人的言词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历来是最有可能造成冤假错案的。张老师所在高校,老师授课是否尽责之事实的确定,取决于学生的评价。甚至,该校将教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计分相挂钩,使得教师的职称晋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评价。这一行政管理措施,暗含了一个预设前提: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一定是公正、符合实际情况的。也许绝大部分学生确实公正客观地给老师做出评价,但只要少量学生对老师抱有成见或泄愤报复,老师的总体教评分值将大大降低,其在同行竞争中将处于非常被动尴尬的地步。由于“证明”环节的瑕疵,必然造成其所证明的“事实”可能失真;而凭借可能失真的“事实”给老师的教学工作下定论,也是一种“客观归罪”,且是更为扭曲的“客观归罪”。
  再者,“因果关系”是法学理论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对某一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时,必须对其特定结果背后的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进行梳理,才能找到案件现象本后的法理本质。本文第一种情形中,“学生不来上课”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如学生课程太多、应接不暇以致懒得上相对不重要的课;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学生没兴趣来听;课程内容没有太大实际应用价值,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来上;有些学生准备考研,需要大量的备考时间因此没有时间来上课;临近毕业的学生,有些忙于联系工作单位而自然缺课……老师未作纪律要求或未能把课讲好,仅仅是导致“学生不来上课”结果的可能原因之一。在没有找到真正原因之前,仅凭表面现象就完全归责于老师,这种管理举措显然违背了“科学管理”所必备的求真精神。同样,在第二种情形中,学生给老师评分可能会受到各种心态影响,仅采信教评分数而回避考量评分价者的主观状态,也违背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基本法理。而且,如何确保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行为之公正、应将这种评价置于何种地位才合适等问题,在学校对老师的考核机制中存在严重的制度性缺环。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监督管理,自然谈不上“科学”。
  
  【参考文献】
  [1]陈明华. 刑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朱宗杰. 在人权保障视野下论无罪推定原则. 人权,2011(01).
  [3]张文显. 法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是以学分制为背景,通过对大学英语通选课的林林总总的优势的分析,同时,更是对我校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的生源构成的研究,来探讨民族高校如何以学分制为主线,通选课为载体,引入弹性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我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学分制 通选课 多元选修 自主学习    一、我校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生源结构  众所周知,我校是一个全国唯一的有56个民族的学校,我们的学生民族不同,地
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是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感受,让学生直观感受体会其中的内涵,情感参与其中从而艺术情感得到升华。而网络教学,正是拥有这种视觉直观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行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谓姹紫嫣红、春意盎然;也可谓百家争鸣、眼花缭乱。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得上是一节好课呢?根据本人二十多年来的小学语文一线教学实践,以及经常参加的各级组织的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收获,来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好课”的认识。  一、好课贵在朴实  经常听到这样的语文课:孩子的课文还没读上几遍,教师便开讲起来;教师自己“唱独角戏”,任由孩子“东拉西扯”;多媒体“一
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下面我就罗列几个在优质课比武活动《给予树》课堂里观察到的不真实的教学现象。  一、装模作样  记得那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那位女老师为了体现写字教学的重要性,洋洋洒洒讲了如何写好生字的要点,也认真范写了,接下来就是叫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个环节。我知道到这时候,课
学校管理工作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未来,学校管理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管理。因此,一个有素质有能力的管理者应具有前瞻的思想意识、独到的管理思路和新颖的思维品质,让教职工有安全感,并且在管理者的引领下能愉快地生活、工作;让教职工激情不断高涨,能够在同样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成长,能发展。  一、人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   管理者在全局性的工作中,该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多种方法,创设体验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效的体验性学习更为重要。本文从“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搭建体验平台,提升学生阅读水平”这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做到有效的体验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悦读”。  【关键词
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写作需要日积月累。多读多看用心积累,写作时自然言之有物。若想“腹有诗书,字字珠玑。”就要注重多方面多角度积累,鼓励学生身体力行,体验积累的快乐,感受积累魅力,真正帮助孩子以“吾笔写吾心”,我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共勉。  一、积累语言,夯实写作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是基础,因为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没有语言
引言  近年来,职业教育学校在内地很多地方的发展陷入困境。有人质疑职业教育不伦不类,学生学到的是已经淘汰了的技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另外,在高校扩招和社会对高学历推崇的双重压力下,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低,甚至在职业学校任教的老师们都感到自己的身份不被尊敬。在这种背景之下,各地为扭转和改善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实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院校合并”即是其中现象之一。院校合并这一方式是否对职业学校的发展有利
在教学中,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首先是备课,这是一节课的开始,即预设这节课,并把它写出来,我们通常称这种预设为教案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及具体的教学过程等,它帮助我们对课堂有了提前的把握,因为在写教学设计时我们就会考虑到这节课的大致内容,学生情况,采用何种策略,我们主要线索是什么等,从而就为我们上好这节课打下了基础。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要上好一节课并非易事,尤其
【摘 要】在教与学中,学生的主导地位体现得还不够;学校在选课选教师选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不够;目前的模式还不足以适应学生各自的特点而因材施教,难以充分发挥其兴趣特长,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另外,师生对学分制下的选修制认识不足,观念跟不上,阻碍了学分制的前进步伐。  【关键词】学分制 效果 医药类专业  1 调查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迅速发展对高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