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背景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升旗仪式上,我校一位教师讲的德育故事是《两块石头的故事》:
  某地有一座即将落成的佛寺,要雕刻一尊释迦牟尼佛像,雕刻师找来两块非常有灵性的大石头。两块石头质地差不多,但是其中一块略为好一点,所以雕刻师就拿这块较好的石头先刻。在雕刻的过程中,石头常常抱怨:“痛死我了,你快住手吧!我不想让你刻了。”雕刻师好言相劝:“你再忍一下,再过两个星期就好了。如果你能忍得下来,就将成为万人膜拜的释迦牟尼佛像。”它听了后说:“好吧,我再忍两天。”结果在这两天中,它还是拼命地喊叫,喊得雕刻师的心都快碎了,最后说:“好吧,那你先歇一会儿。”于是把它放到一旁,然后对另一块石头说:“我现在要雕刻你,你可不能喊痛。”这块石头说:“我绝对会一声不吭,你大可放手雕刻。”
  终于,两周过去了,雕刻师雕出了释迦牟尼佛像,因为雕刻得非常庄严,吸引了万人前来膜拜。但是来膜拜的人太多,踩得地上尘土飞扬,所以必须得想个办法。寺中的人看到旁边的第一块石头,就把它打碎铺在地上,这样,第二块石头成了万人膜拜的佛像,而第一块石头就成了万人践踏的碎石。
  这个故事也在网上流传甚广,看来也颇受大家青睐。我与几位教师交流后,他们也并未觉得这个故事有太多的不妥。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能被比喻成石头吗?成长的过程只是需要忍受千雕万锤的痛苦吗?寓言后面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呢?
  学生应该是什么——学生观的演变
  这个故事把学生比喻成石头,是把学生看作具有一定发展潜质和可能性的人。石头可以被雕成佛像,是因为它具有被雕刻的质地、特性等,有着被雕刻成佛像的可能性。学生通过遗传而来的身体和心理具备发展和成长的物质条件,这是进行教育和使其获得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但石头雕刻的过程是被动的,只能听任雕刻师的摆布,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无法表达自己的成长诉求。在这一点上,石头显然是无法被比喻成学生的。
  把学生比喻成石头的学生观由来已久。《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我国古代特别强调师道尊严、唯师是从,“教师中心论”始终是主流,学生像雕刻师手中的石头一样,只能是被动服从。
  在西方,“石头论”的学生观甚为流行。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儿童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他的发展全靠教师在上面写什么、画什么。”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坚持“教师中心论”,认为学生必须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是一种典型的“外塑论”学生观。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中的“教师中心论”,无疑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中心地位。
  与“石头论”(“外塑论”)对应的还有另外一种学生观,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教学方法,表明他认为教师对学生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知识的兴趣,并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下自己去思考,获得正确的认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则是系统地阐述了儿童在自己学习成长中的重大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人”“学生是有人格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等为内涵的学生观逐步形成,特别是十年新课改,“学生主体论”已经成为主流的学生观。在新的学生观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国蓬勃兴起,形成了探索构建学习中心的课堂教学趋势,逐渐实现了从教学中心向学习中心的转变。
  可见“石头论”的学生观是不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有着很大的片面性、局限性,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其教育观、质量观等也会存在相应的偏颇之处。
  错位的人生价值观
  两块石头不同的结局及作者感情鲜明的措词,清晰表达了作者的价值观。第二块石头被雕成佛像,“万人前来膜拜”;第一块石头最后“成了万人践踏的碎石”。成为佛像意味着成功,“万人膜拜”一词表达作者对成功者的倾心赞美;被打成碎石,铺在路上,则象征失败,“万人践踏”一语则倾泻出作者对第一块石头因不能承受被雕刻的痛苦而被雕刻师抛弃的不争气的满腔怨气和恨铁不成钢的憾恨之情。
  教师们内心真实的教育理念
  有学者认为,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有一个从表面理解到深层理解的深化过程。最初,通过专家报告或自主学习,教师知道了某一理念的名称或概念,知道这一理念是正确的、先进的,但理解未必通透,更谈不上内化。对教师而言,此时的教学理念还是社会舆论和课程改革专家所宣传的“应该如何做”的观念,属于“倡导的理论”,处于“显概念”水平,对教师实际的教学实践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及同行间的相互研讨,特别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和体验,这些“倡导的理论”才有可能逐渐被教师所理解和接受,成为“自我的概念”,并在实践中对其教学行为产生切实的影响。这也许并不容易被教师意识到,处于“隐概念”水平,却是教师实实在在的“运用的理论”。
  如何使新课改理念能真正地深入人心,把“倡导理论”内化为教师的“自我概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仍然是目前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  核心素养的构成  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其没有具体的概念。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核心素养在一些发达国家里得到了很高的重视,因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了数学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人文。数学意识是指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数学思想是指能够自学数学并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而数学人文是指
期刊
在小学教育中,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与运用,越来越多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反向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新兴的思维模式,它能够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智力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反向思维,是我们教师所要积极去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本文就从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反
期刊
目的:左旋18-甲基炔诺酮(LNG)是一种孕激素类口服避孕药,它的避孕机理之一是通过反馈性调节下丘脑-垂体轴,使垂体LH、FSH水平下降从而抑制排卵,但尚缺乏形态学方面的证据.结
该课题建立了预测受、供者间组织相容性信息的体外实验模型,用以分析正常个体对同种异体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应答水平的差异性,并探讨借助此模型预测的组织相容性与BMT 术后GVHR
目的及方法:通过给单侧肾切除2周的SD大鼠腹空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动物模型,应用光镜、电镜、组化电镜等技术,借助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动态观察实验性糖尿病肾病(d
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动脉样硬化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升高有关.LDL发生氧化修饰形成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后,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增强.一些临床研究结果
音乐是学生都喜欢的一门学科,一是它的要求低,并没有设置为考试课,二是每周上课的频率不高,教师也不会刻意为难学生,所以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相对比较自由。初中生是最难管理的一个群体,要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认真听课并且做到高效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对平日里要求严格的课程,学生也存在不认真听讲的情况,更何况是音乐?因此如何利用音乐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堂中改变学习状态,是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篇文章主要讲述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课改力度也随之加深,核心素养的提出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学术界需要探讨的热点话题。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指引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其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本质上,这属于一种三维授课目标,且该目标还有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令学生在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