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汩汩来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立志要做一个让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好教师。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把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中,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屡屡遭遇成长的困惑。带着这些困惑,我访问过很多老教师,查阅过很多资料,也订阅了一些教育期刊,苦苦地寻觅能打开谜团的钥匙。通过这些努力,我虽然有所收获,但总觉得有些困惑解决得不够透彻、圆满。
  有一天,我在认真阅读当月的《江西教育》时,不知是不是巧合,困扰我很久的一些问题竟然都从中找到了答案,让我心头的疑云顿时一扫而光。从那以后,我更加钟爱《江西教育》,每年必订,每期必读。
  我发现,《江西教育》特别管用并不是偶然的,不仅她的内容来自教育教学第一线,而且她服务教育教学第一线,紧跟课改前进的步伐,号准传道授业的脉搏,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文风朴实、活泼,好懂易学,确实是教育教学的好帮手。《江西教育》不断给我新的启迪、新的感悟、新的收获、新的惊喜!
  《江西教育》以其深厚的底蕴、独特的魅力,不断引领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个个闪亮形象展示了当代教师的动人风采
  《江西教育》经常推出国家级或省级优秀教师作为封面人物,他(她)们是江西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是全省教师学习的楷模。一个封面人物就是一面高扬的鲜艳旗帜,那一面面旗帜上飘扬着一长串普通而又闪光的名字……
  忘不了,省模范教师、新建县大圩小学钱太松老师的质朴形象:五六个稚气未脱的乡下孩子簇拥在他周围,一个俏皮的小女孩为他举着一片荷叶遮挡骄阳,他兴致勃勃地与孩子们谈论着。
  忘不了,省模范教师、安义县新民小学曹秀珍老师的庄重形象:蓝天白云下,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曹老师与孩子们凝神伫立,眺望远方,她们充满期待的眼神里,闪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忘不了,全国优秀教师、余干中学余富兴老师的和蔼形象:下课了,同学们三三两两在教室旁休息,余老师却在走廊上被学生“截住”,问这问那,余老师一点儿也不恼,和颜悦色地解答着学生的疑问。
  忘不了,全国优秀教师、赣州市实验中学刘东升老师的勤勉形象:夜深人静,别人都休息了,刘老师的房间里还亮着灯,打开的电脑前,他正在查找资料,认真备课。
  ……
  这些新时代的教师楷模,用爱心、用真诚、用执著,朴实而深刻地诠释了师德的要义、教育的真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封面人物是我们广大教师的精神偶像,他们是那样真切,那样鲜活,引领我们信心百倍地走向无限精彩的教育舞台。
  一个个独到见解引领着新课改的正确航向
  身处一线的教师,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一味跟风,缺乏主见,就会不得要领,劳而无功。
  我是教初中语文的,在新课改中就曾有过无所适从的迷茫。我尝试过很多种课改新模式,又是以生为本,又是合作、探究,好不热闹!但是改来改去,到头来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劳神费力,效果不佳,弄得我一头雾水。
  直到有一天,我在《江西教育》2008年第10期B版上读到一篇题为《做到极致皆好课》的文章,我才有醍醐灌顶的彻悟之感。文章列举了三位老师的课,虽然他们上课风格、上课方式不同,但教学效果都不错。于是作者在文后深有感触地说:“每位教师都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你的特长是什么,你的本性如何?当授课教师和这节课浑然一体、相互契合的时候,这节课便有了生命……”原来,我在新改课中迷失了自我,只求形式创新,而忽略了新课改对教师本质方面的要求,难怪越改越迷糊。这以后,经过冷静反思,反复摸索,我找到了一条既适合自身特点,又能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改新路,课堂又恢复了生机与活力,教学成绩也出来了,我的心情别提多舒畅了。
  刊登在2006年第4期B版上的一篇访谈《课改:呼唤本色语文》,也让我深有感触。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说:“语文课应该上得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让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这就是本色语文,或者说语文的本色。”杨教授的一番话,一语中的,让我找到了语文课改的正确方向。教学中,我不再追求形式的花哨,内容的繁复,而是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来,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十字真经,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这样的课改,学生心里有谱,我也重新找回了语文教师的感觉。
  一束束智慧火花照亮了培育人的通幽曲径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门艺术。同一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一个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尤其是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除了要有真诚的爱心、强烈的责任心外,还需要有机敏的智慧。《江西教育》刊登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对我的工作启发、帮助很大。
  工作中,我常常指出某些学生学习、生活的不良习惯,但他们迟迟不肯改正。对此,我煞费苦心,软的、硬的方法都用过,却收效甚微。正当我为此烦恼不已时,我在《江西教育》2007年第5期上读到一篇题为《只需换一种方式》的文章,作者写道,在纠正学生课前喧闹的现象时,他严厉训斥过,耐心教育过,都不管用。后来,他换了一种教育方式,进教室前总要在门口站一会儿,直到学生全都安静下来才进去,并要学生回答他这样做的原因。最后他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同学们,我是怕看到班上乱哄哄的样子,影响了你们在老师心中的美好形象……”学生听后都很感动,从此,上课铃一响,教室里很快就会安静下来。
  还有一篇刊登在《江西教育》2009年第9期上的《特殊的作业》一文,也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作者为了改掉一个学生长期不做作业的坏习惯,用师生互相布置作业、互相批改作业的方法,感化学生,久而久之,这个学生终于能按时完成作业了。
  这两个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平等相待、彼此尊重才是教育的基石,改变要从动心开始。
  《江西教育》深刻地改变着我,让我教得明白,教得自信,能够享受到身为人师的无限乐趣!
  感谢有你,让我在新课改中的脚步越来越坚实!
  感谢有你,让我有勇气立足平凡又努力超越平凡!◆(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昌傅初中)
其他文献
优良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是一所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如何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准定位,打造具有个性、因地制宜的精神文化  办好一所学校,首先必须定位准确并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学校的校名、校训、校歌、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都要围绕她的文化内核来进行。一所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其学校文化的内核从无到有,由庞杂到精致,再大到无形,充盈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在这一
教育的均衡依赖于教师分布的均衡,教师配备是教育公平的决定性因素。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不足、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推行素质教育等现状,笔者以为,应创新七种机制,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全面提升农村师资水平。  一是编制增补机制。由于农村学校相对分散,学校规模小,为切实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必须增加农村教师数量,以保证正常教学需要。政府应适当放宽编制控制,增加农村教师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但相当部分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不少农村中学正面临着师资结构老化、生源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校舍陈旧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一块块“薄地”。这些“薄地”若疏于管理,很可能会变为“荒地”;若能够精耕细作,在教育均衡发展的雨露中,也可能改造成“高产田”。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注重管理人员思想素质的提高。薄弱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除应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县对中小学的资源、布局进行了整合。实践证明,多数被调整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值得总结和思考的,是农村初中学生集中到县城就读的举措。  一、领导的重视是整合教育资源的前提  江西省分宜县地处赣中西部,县内南部多山,北部多丘陵,中部为平原。全县地域面积1350平方公里,南北最大跨度7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30公里,乡镇到达县城最
曾经有一篇文章《课堂上飞来“纸飞机”》像磁铁般吸引我的眼睛:  初二(7)班的一堂物理课上,齐老师正转向黑板写字的时候,一个纸飞机从教室后面飞了过来,砸到了黑板上,并落在了齐老师的脚边,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这时,齐老师弯腰捡起那个纸飞机,低调却威严地:“谁扔的飞机?”班里鸦雀无声。几秒钟后,教室最后一排战战兢兢地站起来一个男生——李永乐。这是让齐老师最“头痛”的学生,经常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齐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其中,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中的关键。  经验告诉我们,有了领导班子的和谐,肯定就有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有了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肯定就有师生关系的和谐。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思想理念,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努力做到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协作、职责分明,使学校领导班子成为和谐的领导集体
在处理过的学生纠纷中,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程杰和张建飞是同桌,两人经常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吵。一次,我正在上课,两人却吵了起来,不时嘀嘀咕咕。我看了好一会儿,他俩都没有发觉。为了不影响上课,我用眼睛的余光死死盯着他们,分明在暗示他们别再说话了。这回张建飞终于发觉了我的目光,可是他只是漫不经心看了我一眼,继续他们的争执。我有些生气了,但理智告诉我不要在全班学生面前发火。我强忍怒气,趁学生在思考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珠海女子中学即将动工,明年9月开学。这是珠海第一所女子完全中学,是一所由政府无偿拨地的私立学校。学校的新闻发布会很特别,所有迎宾的女教师均着“五四”时期的学生装,浅蓝色的中式上衣,蓝黑色的裙子,两条扎着蝴蝶结的麻花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内地有普通初、高中女校十多所。恢复女校是社会需要,还是历史倒退?虽然珠海女中提出“因性施教”是其教学的一大特征,但女校真能最大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