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u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慢性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接受局部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对照组40例接受曲安奈德混悬液局部封闭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变化以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内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1)。治疗后两组四个症状积分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患者的皮损、瘙痒、渗液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0.01)。疗程结束后3个月内,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7.5%,对照组复发27例,复发率为67.5%,治疗组的复发率较低(P<0.01)。结论 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是治疗肛周湿疹的一种有效方法,近期疗效确切,疼痛少、起效快,复发率低,可重复操作,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慢性肛周湿疹;围刺埋线;体穴埋线
  肛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其中以慢性肛周湿疹最为常见,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非手术治疗有药物治疗和局部封闭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钙剂、维生素C等静脉注射以及外用药膏搽涂。常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亚甲蓝注射液作皮损局部皮内封闭注射。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口服及外洗,但效果均不理想。我科自2010年4月~2011年12月对40例慢性肛周湿疹患者进行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10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0例慢性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局部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男8例,女32例,年龄18~75 岁,平均(42.4±15.8)岁;对照组接受曲安奈德混悬液局部封闭治疗,男7例,女33例,年龄21~78 岁,平均(41.9±13.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皮损面直径、皮损程度、瘙痒程度、渗液多少等四个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诊断标准。症状:患者自觉肛门周围瘙痒不适,潮湿,夜间尤甚。专科检查:急性者肛门处出现丘疹、红斑、滋水;慢性者肛门处皮肤灰白色,增厚变粗,呈苔藓样变。
  3.操作方法
  (1)治疗组:①局部围刺埋线:肛周常规消毒后,根据病变范围大小,选取截石位1、3、5、6、7、9、11点,对皮损进行包围式埋线。②穴位埋线:体穴选取足三里、曲池、肾腧、三阴交四穴进行埋线,将长约1.5 cm的0/3羊肠线置入7号注射针头备用,常规消毒后,将7号注射针头斜行(约30度)刺入穴位,得气后,用针灸针将肠线推入穴位,退出7号注射针头,以体外看不到肠线为准。每周治疗1次,共3次。
  (2)对照组:局部注射以曲安奈德5 ml (50 mg),2%利多卡因2.5~5 ml混合后摇匀。先以7号针头抽取药液,再换5号针头注射。分别在截石位3、6、9、12点位距肛缘2 cm处进针,每点皮下各注射1.5~2.5 ml药液,使皮肤丘状隆起并呈现淡白色,药液布满所有病灶区,注入不宜过深或过浅。注完后针眼处用消毒棉球压迫片刻,防止出血或药液外渗。每周1次,共注射3次。
  4.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临床疗效标准: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n≥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60%≤n<90%)。有效: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30%≤n<6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减轻(n<30%)。临床痊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2)症状评分标准:按皮损面直径、皮损程度、瘙痒程度、渗液多少等四个方面评分,每项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皮损,无瘙痒,无渗液。2分:皮损面直径(R)≤3 cm,皮损潮红,瘙痒可忍受,不必用药,有少许渗液,不湿内裤。4分:3 cm6 cm,皮损皮肤增厚,苔藓样变,伴有皲裂,瘙痒难以忍受,用药无效,影响生活,渗液量多,湿内裤,自觉黏附感。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资料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绝对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分组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 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1)。
  2.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四个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的皮损、瘙痒、渗液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0.01)。
  3.两组复发率比较 疗程结束后3个月内,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7.5%,对照组复发27例,复发率为67.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7200,P=0.0000),治疗组的复发率较低。
  讨论
  1.对慢性肛周湿疹的认识 慢性肛周湿疹是属于肛肠科顽固性疾病之一。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或血虚生风,化燥伤阴,肌肤失养;或脏腑蕴毒,浊气下降,尿粪浸渍;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内蕴湿毒所致。《外科正宗》说:“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瘙痒无度,破流脂水,每天渐沿开。”“此证初如粟米,痒而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搏而成。”西医认为肛周湿疹是常见的、多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常与人的过敏体质以及外在的物理、化学性刺激、精神因素等有关。常因痔疮、肛瘘、肛裂等疾病而诱发[1]。本研究中,治疗组采用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羊肠线埋入穴位,由于埋线的机械刺激形成一种持久而温和的非特异炎症,另外,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刺激,提高人体的应激力,激发人体的免疫力[2],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2.埋线的机理 围刺法,又称围针法、围剿刺法,是围绕病变部位进行多针刺激的一种针刺方法。是对《灵枢·官针》中的“扬刺”法的发展。围刺法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多针,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所以,它既和周围仅刺4针的扬刺法不同,又和在一个点或面上集中或分散刺的丛刺法也不一样。千百年来,其疗效为临床所验证。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的发展和延伸,它来源于针灸的穴位持续留针法,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此法可通过羊肠线这种异体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化刺激作用[3,4],以调和脏腑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起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新的医疗手段和方法。首先是埋线时的针刺效应,线的粗细长短决定了刺激量的大小和吸收时间的长短,这与针刺治疗过程中进针、留针、行针的作用相似;其次,肠线留于穴位内,具有长期持久的穴位刺激作用;肠线在穴位内慢慢分解、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通过经络传入体内,达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埋线疗法是依靠刺激穴位引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变人体的内分泌及体内的神经体液平衡;肠线可促进病灶部位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大,从而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加快炎症的吸收,减少渗出。笔者以临床辨证及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采取围刺埋线及穴位埋线等中医特色方法,选取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位,发挥肺主气,通调水道,外合皮毛;脾主运化,健脾利湿;肝主藏血,养阴清热润燥;肾主水,温阳气化,升清降浊,利湿止痒生理机能,共凑调节阴阳、扶正祛邪、宣肺清热、健脾利湿、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之效,达到治疗目的。其中三阴交、曲池,利湿清热止痒;足三里是胃经合穴,选取该穴以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而达荣养肌肤、祛风止痒之功;湿为阴邪,取肾腧以扶阳固脱,温化阴湿之邪。“痒自风来”,按“祛风先和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配血海,调血气、养血活血,诸穴合用,共凑其效,效果满意。
  3.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无菌操作,遵循一人一套针具原则,防止交叉感染。②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过深可能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过浅则羊肠线可能暴露在皮肤外面。③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破溃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④接受治疗后,忌吃海鲜、辛辣食品,避免过敏食物影响疗效观察。⑤避免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⑥注意术后反应,提前向患者说明,若出现埋线肢体酸胀,以及全身乏力、双下肢无力、沉胀感等属正常现象,休息或热敷后上述症状将会减轻。⑦饮酒后、剧烈运动后、过饱或过饥患者不能立即进行埋线[5]。
  总之,笔者将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两种方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采用局部围刺埋线配合辨证取穴埋线治疗慢性肛周湿疹,体现了经络腧穴的邻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古法新用,中西结合,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并且费用低廉,可重复操作,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整体观念及中医特色在治疗疾病方面“简、便、验、廉”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对目前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牟崇云,于建花,纪 强.中西药结合治疗肛周慢性湿疹134例[J].光明中医,2010,25(3):502.
  [2]郭广华.穴位埋线治疗肛周湿疹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2):210.
  [3]苗金娣.穴位埋线治疗习惯性便秘95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3):31.
  [4]穆丽萍,于永铎. 穴位埋线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2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6):11211122.
  [5]孙文善.微创埋线临床操作规范[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7):69.
  (收稿日期:2012-09-20 修回日期:2012-11-29)
  (编辑:梁明佩 英文审校:梁 宇)
其他文献
<正>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涉及多种因素环节,如炎症介质、遗传性因素、糖脂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等[1]。近年研究显示DN的发病与单核巨噬细胞广泛浸润在肾
【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早产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早产儿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75例患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产儿和178例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早产儿的hsCRP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75例早产儿中,192例hsCRP升高(≥3 mg/L),其中>5 mg/L 170例。临床表现多有精神差、体温24小时内波动>1℃、纳差或拒奶、呼吸暂停、黄疸不退或退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74例胸腔积液患者的胸水常规检查及CEA测定结果,分析病因构成,比较不同年龄阶段(〈50岁和≥50岁)高发病因的发病率。结果结核性胸
目的探讨经内镜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对食管曲张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对24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伴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采取内镜下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术后,与同期
【摘要】目的探讨骨化三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观察组7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骨化三醇,根据血清钙的浓度调整骨化三醇剂量,肾性骨营养不良者最初剂量为0.25 μg/日,1次/日,连服2~4周;血清钙浓度正常或偏低的患者为0.25 μg/次,
给出了一种新型无源交错并联Boost软开关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该拓扑结构简单,在传统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中加入了一个对称的无源辅助电路,实现了
目的探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体会。方法对4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CT定位后,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血肿腔并抽吸血
2011年5月28~29日,2011年智能电网设备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智能电网设备分会主办,中国西电集团公司、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协
1 病例介绍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超对单发原发性肝癌与单发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单发原发性肝癌组及单发转移性肝癌组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彩超影像学特点。结果 单发原发性肝癌肿瘤组内部及周边动脉血供较单发转移性肝癌组显著增多(P<0.01),其肝动脉直径、峰值流速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而最小流速门静脉流速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单发转移性肝癌组肝动脉峰值流速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