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文本是很好的素材,用好了这个素材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学习教材文本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掌握阅读的技巧与能力,而在于理解,更在于表达。从构思立意等角度去解读教材文本,并在作文写作中进行模仿,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作文的出彩。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及课题研究,是对阅读教学的一种提升,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教材文本 阅读 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l’至‘语文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因此,不论是人教版还是语社版语文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有关读写结合的要求。为此,笔者在教材文本阅读的处理与学生写作的指导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选择好切入点,提升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关系密切。会读不一定会写,会写的一定会读;要想会写必须会读,不会读的一定不会写。建构主义语文教育思想认为,阅读的目的在于构建意义。这个意义的建构既来源于文本,更来源于学生这个主体,即学生主体的精神世界与文本的精神内涵在某一点相遇,交织成一个新的“意义结构”。这个“意义结构”应该可看作处理教材的切入点。而教师教学能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教材文本的把握和处理是否恰到好处。大凡名教师上课总能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举一纲而万目张,举重若轻,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二、把握构思模式,提高写作水平
找好切入点只是从“点”的层面解读文本,如果从“面”的层面,如文章的整体构思、结构角度去把握文章,也有利于我们快速、准确、深刻地理解文本。因此,了解文章构思模式,并掌握好几种常见的基本模式,有利于教师对教材所选精彩文段的处理,也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一)双峰对峙,各有千秋
《失街亭》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虽出兵不利,但“失”“空”“斩”却名传千古,不仅因为孔明的胆识与智慧,也因为曹兵主帅非等闲之辈的司马懿的衬托。但《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记载:“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史料可证,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郃,司马懿与此战无关。那么,小说为什么要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这就是小说构思技巧之一的双峰对峙,即把不同的事物有意排列在一起,对举并出,互相映衬,通过对比表现差异。
(二)雨覆风翻,一波三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性格原本是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的,然后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最终是雪夜上梁山。这是整部小说中最能体现“逼上梁山”的人物典型。就本文而言,精彩的情节结构也是其散发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的原因所在。一部小说能否吸引读者,首先要看故事情节是否曲折感人,其次则是看书中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真实。本文从沧州遇旧,到买刀寻仇,再到草料场,最后到雪夜报仇,可以说是张弛有致,肌理细密,引人入胜。
这种写作技法可称为雨覆风翻,即指使用多种艺术手段把小说的情节安排得突兀跌宕,变化莫测,出人意料。
(三)涂抹构成,浓墨重彩
《林黛玉进贾府》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林妹妹,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贾宝玉及封建家长代表、权力至高无上者史太君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要说谁最突出,我想一定是凤辣子王熙凤。为什么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能给大家记忆犹新的感觉呢?这是因为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以及对鲜明个性浓墨重彩的描写。作者写王熙凤出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先声夺人。她是故意迟到,刻意安排,是被媳妇们围拥着进门,可谓众星捧月。肖像描写也是浓墨重彩。见黛玉时的动作“携、打量、送回”、问话及表情的变化等,都说明当时在场就她一人最活跃,就她一人在表演,就她一人个性鲜明而突出,怎能不让人过目不忘呢?
(四)鸾胶续柱,出人意料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形象之所以鲜明,得力于作者把她同李甲的形象对照着刻画。作者对杜十娘寄予极大的同情和赞美,对李甲给予无情的揭露和谴责。但大家一定忘不了一个人,盐商孙富。可以说这场李杜爱情戏中,他本是一个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角色。但正是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更加深刻地刻画出李甲的庸碌自私,也使杜十娘的性格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直至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
这种把文章中不相联的情节线索联结起来的方法,就叫鸾胶续柱。这种写法能给人“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三、读写教学要实现“四服务”
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当前乃至今后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但阅读与写作在教材编写上处于相对独立的两大块。我们应该承认阅读、写作各自有自己独立的体系、思维和方法。但在阅读中扩大写作视野,在写作中提升阅读能力,本来就是一件相得益彰的事。目前,人教版、语文版阅读与写作合编的意图之一就是希望广大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在写作教学中辅以阅读教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对习作的修改、再创作能力。为了确保读写教学的长效机制,我们倡导“四服务”:
(一)课题服务于教学
课题研究的生命在于能否结合教学实际为教学服务,只有服务教学的教科研工作,才能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我们要以教科研的思路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提升语文教师素质,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因此,将读写教学研究作为校级课题,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写作指导,开展读写结合课堂教学、尝试教师下水作文以及教师示范背诵复杂古文等的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让读写课题研究真正起到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作用。
(二)范文服务于写作
在建构主义语文教育思想看来,写作的过程不是学生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是反映学生自己内在世界的过程,是反映学生作为主体对世界的体验与反思的过程。每个人的体验与反思虽然不尽相同,但作为习作的学习者,优秀作文总有一定的模式可供参考、模仿和借鉴。
(三)赏析服务于读写
善读、能说、会写,应是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中最基本的素养,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当然,也应当是我们语文教师引领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努力方向。为此,我们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在课前5分钟,学生朗读事先抄写在黑板上的古诗(包括词、曲),然后进行赏析,最后全体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场背诵。全体学生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自己的阅读经验有感而发,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在赏析方面进行总结。
(四)积累服务于素养
大量阅读优秀读物,是个体语文素养提高的一种基本途径。叶圣陶、吕叔湘曾指出过一种现象,即绝大多数人语文程度的提高都自感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所以,我们开展一月一书、一日一诗活动(“书”主要指新课标推荐的中外名著,“诗”包括诗、词、曲等);其次,采用化整为零法,背诵高中教材中的全部文言文;最后,以周记的形式用不同的主题归纳名著中的故事,摘抄精彩片断,或每周对已阅读的文章进行概述。
只要方向正确,教学得法,勇于探索,不断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省普高新课改的今天,“立足文本,提升读写水平”这种教学方式也一定会迎来更烂漫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刘锡庆等,《写作技法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6
[2] 潘新和等,《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教材文本 阅读 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l’至‘语文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因此,不论是人教版还是语社版语文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有关读写结合的要求。为此,笔者在教材文本阅读的处理与学生写作的指导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选择好切入点,提升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关系密切。会读不一定会写,会写的一定会读;要想会写必须会读,不会读的一定不会写。建构主义语文教育思想认为,阅读的目的在于构建意义。这个意义的建构既来源于文本,更来源于学生这个主体,即学生主体的精神世界与文本的精神内涵在某一点相遇,交织成一个新的“意义结构”。这个“意义结构”应该可看作处理教材的切入点。而教师教学能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教材文本的把握和处理是否恰到好处。大凡名教师上课总能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举一纲而万目张,举重若轻,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二、把握构思模式,提高写作水平
找好切入点只是从“点”的层面解读文本,如果从“面”的层面,如文章的整体构思、结构角度去把握文章,也有利于我们快速、准确、深刻地理解文本。因此,了解文章构思模式,并掌握好几种常见的基本模式,有利于教师对教材所选精彩文段的处理,也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一)双峰对峙,各有千秋
《失街亭》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虽出兵不利,但“失”“空”“斩”却名传千古,不仅因为孔明的胆识与智慧,也因为曹兵主帅非等闲之辈的司马懿的衬托。但《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记载:“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史料可证,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郃,司马懿与此战无关。那么,小说为什么要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这就是小说构思技巧之一的双峰对峙,即把不同的事物有意排列在一起,对举并出,互相映衬,通过对比表现差异。
(二)雨覆风翻,一波三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性格原本是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的,然后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最终是雪夜上梁山。这是整部小说中最能体现“逼上梁山”的人物典型。就本文而言,精彩的情节结构也是其散发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的原因所在。一部小说能否吸引读者,首先要看故事情节是否曲折感人,其次则是看书中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真实。本文从沧州遇旧,到买刀寻仇,再到草料场,最后到雪夜报仇,可以说是张弛有致,肌理细密,引人入胜。
这种写作技法可称为雨覆风翻,即指使用多种艺术手段把小说的情节安排得突兀跌宕,变化莫测,出人意料。
(三)涂抹构成,浓墨重彩
《林黛玉进贾府》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林妹妹,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贾宝玉及封建家长代表、权力至高无上者史太君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要说谁最突出,我想一定是凤辣子王熙凤。为什么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能给大家记忆犹新的感觉呢?这是因为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以及对鲜明个性浓墨重彩的描写。作者写王熙凤出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先声夺人。她是故意迟到,刻意安排,是被媳妇们围拥着进门,可谓众星捧月。肖像描写也是浓墨重彩。见黛玉时的动作“携、打量、送回”、问话及表情的变化等,都说明当时在场就她一人最活跃,就她一人在表演,就她一人个性鲜明而突出,怎能不让人过目不忘呢?
(四)鸾胶续柱,出人意料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形象之所以鲜明,得力于作者把她同李甲的形象对照着刻画。作者对杜十娘寄予极大的同情和赞美,对李甲给予无情的揭露和谴责。但大家一定忘不了一个人,盐商孙富。可以说这场李杜爱情戏中,他本是一个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角色。但正是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更加深刻地刻画出李甲的庸碌自私,也使杜十娘的性格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直至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
这种把文章中不相联的情节线索联结起来的方法,就叫鸾胶续柱。这种写法能给人“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三、读写教学要实现“四服务”
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当前乃至今后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但阅读与写作在教材编写上处于相对独立的两大块。我们应该承认阅读、写作各自有自己独立的体系、思维和方法。但在阅读中扩大写作视野,在写作中提升阅读能力,本来就是一件相得益彰的事。目前,人教版、语文版阅读与写作合编的意图之一就是希望广大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在写作教学中辅以阅读教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对习作的修改、再创作能力。为了确保读写教学的长效机制,我们倡导“四服务”:
(一)课题服务于教学
课题研究的生命在于能否结合教学实际为教学服务,只有服务教学的教科研工作,才能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我们要以教科研的思路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提升语文教师素质,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因此,将读写教学研究作为校级课题,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写作指导,开展读写结合课堂教学、尝试教师下水作文以及教师示范背诵复杂古文等的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让读写课题研究真正起到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作用。
(二)范文服务于写作
在建构主义语文教育思想看来,写作的过程不是学生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是反映学生自己内在世界的过程,是反映学生作为主体对世界的体验与反思的过程。每个人的体验与反思虽然不尽相同,但作为习作的学习者,优秀作文总有一定的模式可供参考、模仿和借鉴。
(三)赏析服务于读写
善读、能说、会写,应是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中最基本的素养,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当然,也应当是我们语文教师引领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努力方向。为此,我们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在课前5分钟,学生朗读事先抄写在黑板上的古诗(包括词、曲),然后进行赏析,最后全体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场背诵。全体学生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自己的阅读经验有感而发,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在赏析方面进行总结。
(四)积累服务于素养
大量阅读优秀读物,是个体语文素养提高的一种基本途径。叶圣陶、吕叔湘曾指出过一种现象,即绝大多数人语文程度的提高都自感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所以,我们开展一月一书、一日一诗活动(“书”主要指新课标推荐的中外名著,“诗”包括诗、词、曲等);其次,采用化整为零法,背诵高中教材中的全部文言文;最后,以周记的形式用不同的主题归纳名著中的故事,摘抄精彩片断,或每周对已阅读的文章进行概述。
只要方向正确,教学得法,勇于探索,不断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省普高新课改的今天,“立足文本,提升读写水平”这种教学方式也一定会迎来更烂漫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刘锡庆等,《写作技法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6
[2] 潘新和等,《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