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坡地土壤CO2排放的空间变化:地形的控制作用

来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ycs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引起地表植被盖度变化不仅能有效控制坡耕地的土壤侵蚀,而且会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但目前关于退耕坡地人工恢复植被后土壤CO2排放的空间变化及其控制机理却较少研究,增大了定量估算退耕还林工程土壤碳循环效应的不确定性。本文以黄土丘陵典型退耕还林坡地为对象,研究了土壤CO2排放的空间变化及其控制机理,为进一步认识黄土高原有机碳库周转和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为了确定人工林山坡土壤CO2排放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将人工林全山坡划分为峁顶、峁坡、坡上部、坡中部和坡下部5个坡位,并按照从峁顶到坡下部沿顺坡断面每间隔10 m确定一个研究小区,利用点测法测定不同植被类型盖度,利用原状根钻采集土壤剖面样品用于测定根系密度、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137Cs面积含量,并利用LI-8100碳通量自动测量仪原位测定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季节变化,同时测定土壤水分和表层土壤5cm深度的温度,利用相关回归分析法确定影响土壤CO2排放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试验期间,不同坡位土壤CO2排放速率均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与春季相比,人工林全山坡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平均值在夏、秋季分别增加了48%和9%。研究期内人工林坡地土壤CO2排放速率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平均值的大小为峁顶(参考点)[2.51±0.07μmol/(m2·s)]>峁坡[2.19±0.17μmol/(m2·s)]>坡下部[1.88±0.12μmol/(m2·s)]>坡中部[1.71±0.09μmol/(m2·s)]>坡上部[1.62±0.12μmol/(m2·s)]。与峁顶参考点相比,坡上部和坡中部的137Cs面积含量分别减少了46%和29%;峁坡和坡下部的137Cs面积含量分别增加了88%和52%,这说明研究区人工林山坡的坡上部发生了严重土壤侵蚀,坡中部发生了轻度土壤侵蚀,而峁坡和坡下部则发生了土壤堆积,尤以峁坡的土壤堆积最为显著。人工林坡地土壤CO2排放的空间变化与地形坡度、137Cs面积含量(土壤侵蚀指标)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SOC储量只在夏季有显著相关(P<0.01),在其它季节无显著相关性;人工林坡地土壤CO2排放的空间变化与植被根系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地形坡度变化驱动的土壤侵蚀和堆积过程是控制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坡地土壤CO2排放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应在定量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壤固碳效应时予以考虑。
其他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才作为载体在企业间推动知识流动的作用日益显著,尤其是企业间科技人才柔性流动促进知识流动,特别在增强隐性知识的传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
本文以安徽省及其所辖区市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Wackemagal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生态足迹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为1.2907hm^
近年来,公共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新时期如何界定二者的关系显得日益重要,本文通过对政府和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
<正> 潘岳是一位善于言情的作家,尤以善写哀诔之文见称于当世和后代,其文“巧于序悲”,“情洞悲苦”。篇幅宏大的《西征赋》,也以抒情的笔墨记载了他从京都洛阳赴任长安途中
20世纪初,随着社会福音思潮在美国教会的流行,农业成为继布道、医疗、教育之后的又一重要宣教媒介。一批农业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将目光转向生活贫困人口比例极大的中国乡村
2004年12月8日,李岚清同志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为400多名师生作了题为"音乐与人生"的讲座。此前,《李岚清音乐笔谈》已出版,给人许多启迪。在演讲中,李岚清同志酣畅淋漓地以
明末清初的木鱼书《花笺记》在19世纪产生了两个英译本:汤姆斯以"诗歌"翻译的Chinese Courtship和包令以"小说"翻译的The Flowery Scroll。前者受到歌德的赞赏,后者则在英语
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以贸易与环境关系作为对象的理论研究,亦相应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
饮用水源地周边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是加强水源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介绍了应用内梅罗综合质量指数调查某市两处集中饮用水源地周边土壤质量状况:P_综≤0.7属于清洁,并就进一
<正>1986年至1987年發掘的湖北荆門包山2號墓,報告《包山楚墓》已于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墓中大量竹簡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特别是簡文的紀年,有不少不者討論,發表了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