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人的形象是。“三分长七分装。”其实文章亦是如此:“三分文章七分改”。 可见要写好作文,“改”非常重要。“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也有要求,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流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数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高年级的作文训练中,一半以上的作文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完成后要认真修改。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树立学生自改作文的责任心
是否自觉、认真地修改文章,跟人们的责任心强不强紧密相关。毛泽东同志指出:有些人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样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可见,只有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修改自己和别人的文章,才不会嫌麻烦,不会怕困难,对别人给自己改文章,才会持欢迎态度。也只有这样,才会在反复的修改中提高作文质量。因此,教师要用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写作实践事例,讲述修改文章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起修改文章的强烈责任心。
二、教给符号,规范要求
教师除了在批改作文时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外,还应将这些修改符号教给学生,以形成学生自改作文的规范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七册开始要求学生认识使用删、换、调等三种常用的修改符号,第八册又学习增添符号。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训练时应先易后难,应先在课内训练,教师随机给予个别指导,重点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修改符号的运用后,再放手让他们在课后修改。
三、反复朗读,多次修改
学生对语言的敏锐度,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得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要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不达意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进行全面修改,直至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及修辞手法修饰、润色,通过朗读、发现、修改、提高这几个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四、运用各种批改手段,渗透“自改”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批语,是最好的对学生 “改”文的示范,教师的批语必须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心理。精批细改为学生进行书面上的讲解示范,使其加深对有关写作知识的理解,明白有关批改符号,以师批生改,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动手修改,使其不断积累“改”的经验,明白“文成于改”的道理。精批粗改,选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大家讨论,集体修改,领会文章的优劣得失,使其明白修改的目的、方向、内容等。互批互改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面批面改,有针对性地面授,使其明白修改文章的原则和方法等。分步训练,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改文能力,应从中年级开始,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在具体教学中亦可进行一作多练和一题多练。即将一项作文要求设计成多次作文训练,使前次习作的修改和第二次习作的指导相通,学生的修改训练在连续的习作过程中进行。或将同一个作文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选材、不同的结构方法等进行多次习作、多次修改,达到提高修改能力的目的。
五、师生合作,互相交流
小组里的四篇作文,都是大家读,大家想,各自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法,互相评议,经过掂量比较,然后修改定稿的。教师要要求各小组最后推荐出一篇组内佳作,拿到班上交流。交流时教师要先浏览一下修改情况,从中选出某些方面有代表性的两三篇作文,用投影仪投影出来,让作者和修改者互相交流、各抒己见,并在班上进行集体点评,点评作文,也点评同学们的修改。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和发展,水平会不断提高。经过坚持不懈而又循序渐进的作文自改训练,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就会悄悄提高,他们的一篇篇作文也会不知不觉地由看了令人头疼到让人赏心悦目,由稚嫩到逐渐充满灵气。
当然提出变老师包办改为学生改的方法,并不是说老师可以偷懒,学生可以放羊。相反,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更大了,任务更重了,要求更高了。老师不包办批改或少改,意味着老师从繁重的无用劳动中解脱出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导之以法、教之有趣,全面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上面。
(通州市三余小学)
一、树立学生自改作文的责任心
是否自觉、认真地修改文章,跟人们的责任心强不强紧密相关。毛泽东同志指出:有些人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样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可见,只有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修改自己和别人的文章,才不会嫌麻烦,不会怕困难,对别人给自己改文章,才会持欢迎态度。也只有这样,才会在反复的修改中提高作文质量。因此,教师要用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写作实践事例,讲述修改文章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起修改文章的强烈责任心。
二、教给符号,规范要求
教师除了在批改作文时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外,还应将这些修改符号教给学生,以形成学生自改作文的规范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七册开始要求学生认识使用删、换、调等三种常用的修改符号,第八册又学习增添符号。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训练时应先易后难,应先在课内训练,教师随机给予个别指导,重点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修改符号的运用后,再放手让他们在课后修改。
三、反复朗读,多次修改
学生对语言的敏锐度,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得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要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不达意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进行全面修改,直至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及修辞手法修饰、润色,通过朗读、发现、修改、提高这几个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四、运用各种批改手段,渗透“自改”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批语,是最好的对学生 “改”文的示范,教师的批语必须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心理。精批细改为学生进行书面上的讲解示范,使其加深对有关写作知识的理解,明白有关批改符号,以师批生改,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动手修改,使其不断积累“改”的经验,明白“文成于改”的道理。精批粗改,选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大家讨论,集体修改,领会文章的优劣得失,使其明白修改的目的、方向、内容等。互批互改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面批面改,有针对性地面授,使其明白修改文章的原则和方法等。分步训练,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改文能力,应从中年级开始,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在具体教学中亦可进行一作多练和一题多练。即将一项作文要求设计成多次作文训练,使前次习作的修改和第二次习作的指导相通,学生的修改训练在连续的习作过程中进行。或将同一个作文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选材、不同的结构方法等进行多次习作、多次修改,达到提高修改能力的目的。
五、师生合作,互相交流
小组里的四篇作文,都是大家读,大家想,各自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法,互相评议,经过掂量比较,然后修改定稿的。教师要要求各小组最后推荐出一篇组内佳作,拿到班上交流。交流时教师要先浏览一下修改情况,从中选出某些方面有代表性的两三篇作文,用投影仪投影出来,让作者和修改者互相交流、各抒己见,并在班上进行集体点评,点评作文,也点评同学们的修改。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和发展,水平会不断提高。经过坚持不懈而又循序渐进的作文自改训练,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就会悄悄提高,他们的一篇篇作文也会不知不觉地由看了令人头疼到让人赏心悦目,由稚嫩到逐渐充满灵气。
当然提出变老师包办改为学生改的方法,并不是说老师可以偷懒,学生可以放羊。相反,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更大了,任务更重了,要求更高了。老师不包办批改或少改,意味着老师从繁重的无用劳动中解脱出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导之以法、教之有趣,全面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上面。
(通州市三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