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时命观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4452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时偕行,这个标题很有吸引力,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我爷爷的大哥,每年交十几担谷的学费,在杨家祠堂读了八九年的长学,花光了全家的余粮,却没有考中任何功名,也没有捞到体面的职业,但算是很有文化的乡儒。村民十分尊敬他,请他写对联,陪贵客。他经常讲杨族的一个传说。私塾里的老杨先生乡试屡屡不中,直到最后一次,考官居然是自己的学生。学生见老师可怜,顺口出一上联求对:“徒进师不进。”老师一时语塞,竟无言以对。回到家,方才想出下联:“时来运不来。”这当然不是工对,但却很受大爷爷的认可。大爷爷没有著述和家训传世,他给三个孙辈取名:方来、时来、运来。仅此一条,我就觉得他学问不咋滴,学业恐怕是荒废了。我爷爷老是向我抱怨大爷爷花费了太多的学费。我一直很不相信时运,我们读书人,夙兴夜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慎独反身,青灯黄卷里自然有乾坤,完全不必戚戚于贫贱之巷,汲汲于富贵之门。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学校不教,我们不学,隐隐觉得这些知识有些落后,心里有点排斥。以至于连春节、端午、中秋这些大节日,也不过是随父母到外婆、姑姑家走个亲戚,吃喝玩乐一通,并没太在意。一路混沌到不惑之年,才逐渐感觉到,漫漫人生路,时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必然经历兴衰成败,有穷有达,免不了要坐冷板凳和热板凳,时命观对调节人的情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的最初含义,当指时辰,然后指时令,然后指时节,然后指时运。日月轮转,昼夜分明,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着整个地球的生物钟。我出生的时候,钟表还没有普及,父母大概知道我是某年某月某日吃午饭的时候出生的。可乡下人午饭时間并不统一,再加之我的出生,家里肯定忙乱,午饭绝对不会准时,以至于我出生时辰无法确定。这造成一个很大困扰。父母每次找人替我算八字,都无法推算准。既然无法知晓天命,也只好一路发狠读书了。我爷爷帮乡邻算卦(乡下人谓之打时),总是以天为单位的,天神、家神、窑神、土地之类,各轮值一天,哪天发病,就去谢该日轮值神。我读到琴歌《阳关三叠》歌词中有“送君十二时辰”,知道王维这些知识分子,就有比较精确的时辰观念。越是社会上层阶级,对时间的把握越精确。
  时节,在民俗中表现得最充分。《与时偕行》作者黄意明重点研究了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在我的家乡,洞庭湖区域,清明节是一定要到祖宗坟上扫墓、放鞭炮、祭拜、挂山的。只有这样,才能求得天上祖宗的保佑。端午节家家户户门窗前挂艾叶消毒,有时喝雄黄酒排毒,一家人穿上新衣裳,去外婆家吃麻花炖肉,还要看划龙船。各村村民凑钱买一条龙船,船头置鼓,船后置舵,五月初一开始试水。五月五日小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各村龙船、村民都会到大水域集中,举办龙船比赛。只见一声令响,鼓点齐发,鞭炮齐鸣,各船箭镞般射出,两岸看客随船奔走,一路挥手、呼喊、蹦跳,为本村船队加油助威。比赛结果出来后,获胜者手舞足蹈,落败者涕泪交零。有时难免有不服输的,岸上、水上大打出手,以前经常闹出人命来。获胜方还会大摆宴席,遍请宾客,唱戏祝贺,祈求丰年。湖区一直都有尚武的传统,划龙船可以很好的展示肌肉,威摄土匪等敌恶势力,保地方一年平安。中秋节,则要去外婆家送月饼。七夕节要到路边上给祖宗们烧纸钱。重阳节一般不过。春节则十分隆重。十二月廿三日晚上,母亲都要奠灶神。在灶台上摆上香烛供品,放鞭炮,跪拜,客气体面地送灶老爷上天,好让他在天老爷那里说些好话,给家人消灾避祸。十二月廿四日是小年夜,要去祖宗坟上送灯(亮),点燃香烛,放串鞭炮,在祖坟上燃起一把干稻草,让祖宗能找到回家的路。十二月三十日是大年夜,各家在祖宗牌位下准备一桌酒席,燃起香烛,燃放鞭炮,家长向祖宗叩头。然后一家人开始吃年饭。大年初一,要到祖宗坟上去拜年。初一给族老们拜年。初二上外婆家拜年。正月初五到十五的闹春节目有赞土地,村民打扮成土地菩萨的样子,右手拿小棍与小铁盖子,走家过户,边敲节奏边说吉祥话,向户主或被称赞者讨要财、米,以缓解家里的窘迫。现在垸区经济状况大为好转,赞土地已经绝迹。每年正月十五还要对山歌、比灯火。歌手聚集到湘江支流两岸,隔岸对山歌。唱得好、唱得多、灯火亮,预示来年丰收在望,要兑钱搭台唱戏。那时并不觉得有什么滋味,后来读了书,进了城,节庆的意味淡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也就更加喜欢回味从前了。可以说,古代中国许多大事件,都是在节庆中发生的。
  时运,也指命运,所谓知天时。舜出生平民,上六世祖都是贱民,他30岁才从尧那里得到婚姻,礼服、乐器、居室和牲畜,拥有稳定的生活,基本物资,和一定的社会地位,并最终即位。郭店楚简《穷达以时》将舜人生的成功归结为命运的安排: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舜耕于历山,陶埏于河浒,立而为天子,遇尧也。
  尽管舜本身具有孝和忠的品格,这里当然还需要命运的安排。我还没有到知天命之年,看不清前方路,唯有埋头赶路,埋头拉车。但我很喜欢一副春联:“向阳门第春光好,积善人家喜庆多。”春联似乎指出了时和运之间隐蔽的、必然的联系。
  时节,不只是一个民俗学问题,还是礼乐的核心问题。舜对十大部族首领明确分工,水利、种植、历法、开垦、礼、乐、刑罚、教化等领域皆成就斐然。《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
  使禹敷土,主名山川,以利于民;使后稷播种,务勤嘉谷,以作饮食;羲和掌历,敬授民时;使益行火,以辟山莱;伯夷主礼,以节天下;夔作乐,以歌籥舞,和以钟鼓;皋陶作士,忠信疏通,知民之情;契作司徒,教民孝友,敬政率经。其言不惑,其德不慝,举贤而天下平。
  在舜的治理体系中,时和礼、乐一起,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当代中国社会中。
  《与时偕行》作者对节庆和民俗做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我很同意他的观点,节庆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轻视,不能丢弃中国节日民俗,要在新时代的年轻人中进一步弘扬,这是一项既润身又济世的事业。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当然深藏在经、史、子、集里,但我们不能一味地读死书,死读书,不能过分纠葛于汉、唐、宋、明、清人的注疏。我们要在汗牛充栋的集校集解里,作出判断,得出真知。当以经解经走不通时,民俗学无疑提供了路径和方法的支持。经济条件改善了,交通状况改进了,我们应该养成竖着读书和横着读书的习惯,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既有韧性,又有情怀;既有知识,又有见识。赤脚站在中国的泥土里研究中国文化,远比西装革履坐在外国的图书馆里装模作样研究中国文化,态度更为可亲,方法更为可用,结论更为可信。
  人文和艺术既要有各自的担当,又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大进步。剥离了人文的艺术,只能叫技术,故作高深肯定不好,捏腔拿调也无必要。脱离了社会和时代的艺术,就像木乃伊,陈列在灯光下,看似有光环,实则无活力。我们要做有良心的学问,要做有底蕴的学问,要做长久的学问,要下功夫做真的学问,真不应该在镁光灯下耗费太多时光。我和作者数十年来,携手做艺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工作,板凳虽冷,却依然有活力,有光辉。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后。)
其他文献
女性故事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话剧中得到了充分且独特的叙述和想象。它们尤其擅长以都市生活经验与情感体会来表现人的内心感受与意欲。那些茫然无望、渴望逃离时的悲情噩梦,那些苟合求全、暂求安稳的市井期望,女性的命运以及新旧文化交替中的转变与矛盾等都得以生动展示。社会、文化、历史的印记虽然无处不在,然而海派话剧坚守的市民立场,实在为这斑斓驳杂、多元变化的女性传奇故事带来了独异的气质和风格。  逃离现实与
以2005年的第一届“法律和社会科学”会议为起点,2014年已经是中国社科法学成长的第十个年头。《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与应用》(王启梁、张剑源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社科法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这并非指该书代表了我国社科法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而是说,社科法学终于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基点。  社科法学不适合初学者  社科法学不适合初学者,这是社科法学研究者们普遍认可的。乍见,社科
中国的传统节俗是中华文化直接的显性表现之一。就一般意义而言,节俗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言,中国传统节俗隐藏着极其深邃的人类学意义,它是我们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以至人类精神的资料宝库。黄意明、孙伯翰先生的《与时偕行——中国传统节俗文化的现代转化》,在这两个方面都颇具价值。  此书在中国传统体系中探讨节日精神,以深刻而扼要的方式,拈出清明、端午、七夕
这是五年前的事儿了。  昆曲班课下,楼宇烈先生和师母带着我们几位弟子吃饭,饭桌上谈起人类的种种灾患,先生悲天悯人地说:“从哲学角度来讲,万物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有诞生的一天,自然也有消亡的一天,但人类目前的很多做法是在加速消亡的进程而不自知,这就真是值得忧虑了。”这是在用中国思维思考中国乃至人类的前途,是学人士大夫的忧患意识。  中国文人常有一种忧患意识,总是看到社会方方面面和人类本性中
当地时间2019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彼得·汉德克,获奖理由是“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彼得·汉德克是一名戏剧家、小说家及散文家,是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的经典”,曾先后荣获毕希纳奖(1973)、卡夫卡文学奖(2009)及易卜生奖(2014)等奖项,其主要著作分小说与戏剧两大文类。其小说代表作有《守门员
前 记  钟叔河先生家住二十楼,二十即“廿”,音与“念”同,所以钟寓得名“念楼”。念楼的客厅很大,两面墙都是书柜,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各类图书、典籍,就连窗下的矮柜也摞满了书。客厅朝南的一角是钟先生的书桌,书桌对面摆了一套简易沙发,这是钟先生会客的地方,我们与他讨论书稿、交流意见,也大多是在这里进行的。  钟先生十分健谈,每回去念楼,总能与我们侃侃而谈,连续数小时不知疲倦。他的思维之敏捷、谈吐之流畅、
从书籍、影像和叶少兰先生的描述中去揣度想象叶盛兰先生,在日常的请益往还和氍毹粉墨里认识感悟叶少兰先生,两代京剧名宿给予我的是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往复的思绪遐飞。我时时想起他们的馨香之德与精绝之艺,又常常因他们的人生际遇和艺术道路陷入沉沉的冥思。  壹  刘海粟有语云:“叶盛兰如大笔写幽兰叶,而配以工笔重彩兰花,有谨严、有粗犷、有秾丽,雄姿英发,百年绝唱。”叶盛兰之人生,亦如一曲绝响,以浓墨重彩始,以繁
当下各种瓶装饮料的种类繁多,人们看着配料表中除了水和糖之后那一大串莫名其妙的化学名称,陷入深深的迷茫,与其饮下各种不知的“添加成分”,不如我们重新回望老祖宗们喝了千年的神奇树叶。  美国人正流行喝茶  据美国中文网不久前的报道: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说茶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消耗热量并避免某些癌症。随着科学家和公众了解茶的好处,美国人正流行喝茶。茶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第二大饮料,仅次于净水。  尽管咖啡仍然是
1980年,已届古稀之年的曹禺先生远渡重洋,先后访问了瑞士、英国、法国和美国。正是在这次美国之行期间,他接触到夏志清、刘绍铭等海外学者。这些知名学者的回忆文章里,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了曹禺访美时用英语发表的演讲,夏志清在《曹禺访哥大纪实——兼评〈北京人〉》一文中多次提到,“毕竟是老清华,英文发音是很准的,可是不够流利”,“曹禺站在小讲台后面开讲,先讲十分钟英文,自称三十年未讲英文,博得掌声不少,因为他
一年辛苦到头,一些辛苦的人们,还不能暂停辛苦的脚步,还必须辛苦地向别人的辛苦致敬。放眼书业,“年度十佳图书”之类的活动接二连三举行,其实就是向凝结在书们身上的全部辛苦致敬。作为读者,一年下来,我还是读了些许好书的,每读一种好书,都有单方面致敬的冲动。现在到了“盘点”或“清账”的时候,我的那些被压抑的致敬,终于有望获得“合理化”的表达。  那么,首要的,我要向那些被压抑的历史致敬。被压抑的历史裸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