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也别做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se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辉在美国陪读两年后,带着刚满一周岁的小儿子,与丈夫回到家中。还没从团圆的欣喜中回过味来,就被住校归来的女儿惊得说不出话来。
  大女儿给父母的见面礼,是这样一副新形象:打了8个耳洞,挂满千奇百怪的耳钉;更惊人的是头发,染成奇异的银白色,还夹杂着银灰与灰白。
  “别出口教训我。我不是存心气你们,而是想尝试一下自由的滋味。不让染发、烫发,不让化妆,不让穿裙子,凭什么大人可以做的事,我们就不可以做?”女儿脸上写满对规章制度的轻蔑。
  辉不知道,女儿的老师看到这一头银发,会是什么反应。果然,周一,老师的电话就来了:“您女儿说染发是母女分离两年后,送给您的礼物……所以我建议她在下次班级演讲的题目是‘分离让我成长’,您觉得怎样?”辉紧张的情緒顿时松弛了,甚至露出一丝微笑。
  老师在电话里叮嘱:“教育界有句老话,叫作‘有一种温柔陪伴,就是孩子在青春期干出格的事时,什么也别做’。孩子的觉醒与自我管理,是需要等待的。尽管这等待,对我们而言,是种煎熬。”


  没错,辉只有等下去。女儿本以为会受到强烈反击,没承想,老师与妈妈都放过了她。
  而辉眼瞅着女儿的白发下面生出了黑发,却不能命令或祈求她染回黑发。每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就默念老师的话:“有一种温柔陪伴,就是什么也别做。”
  终于有一天,女儿宣布,她要染回黑发了。辉很惊讶,女儿说了她的遭遇:她去帮社区孤儿补习英语,孩子年迈的奶奶一直忧心忡忡地瞅着她。临别,老人单独叫住了她,颤颤巍巍地从床头柜里摸出一包东西,塞进她的书包里。老人说:“有什么烦心事别搁在心里,你看,奶奶现在只剩下小孙子相依为命,头发都不像你愁得这样白。”
  那天晚上,女儿从书包里拿出那位老奶奶赠送的礼物,忍不住眼热鼻酸:那是半包黑芝麻糊,民间相传能让白发转黑的香甜食物。
  (孤山夜雨摘自《今晚报》2016年7月15日,全景视觉供图)
其他文献
一  巷子口的那棵国槐有600多岁了。树上钉着一块掉漆的蓝牌子,上面标着树龄。  国槐下的早点摊儿摆了多久,估计没几个人知道,谁有工夫去操这份心呢?只要每天早上出巷子,揉着耷拉的眼皮子,打着哈欠,坐在那热气弥漫的摊子填饱肚子就行。  每天凌晨四五点,卖早点的人就从巷子深处的黑暗里出发了。他们骑着三轮车,车上架着炉子,放着清水、白面、油、面皮和呱呱(甘肃天水的特色面食小吃),还有一堆碟啊、碗啊、筷子
期刊
在一张拍摄于1958年的旧照片上,我看到了两把普通的木椅,木椅上面坐的是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两位人物——蒋介石和胡适。蒋介石的神情气度保持了他一贯的严肃和威仪,符合一个领袖的身份,他正襟危坐,服饰严整,身姿端正。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胡适二郎腿高跷,神情轻松,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照片是真实的,但仅仅是瞬间的记录。胡适的二郎腿和领袖的正襟危坐让人产生了巨大的疑问,它让我一直思考:在威严如日中天、人人
期刊
有人喜欢买书,经常对人家说:“我那些书啊!”  一瓢冷水浇过来:“你那些不能算是书,只能算是货。”  “你這话是什么意思?”  “你从来没有读过那些书。”  书要读过才算数。偏偏有人买书有兴趣,看书没时间。书买回来往书架里一插,自以为随时可以看,结果最终没有看,以致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肚子里的书越来越少,岂不是成了“囤书居奇”,待价而沽的小贩?  卖花生米的买旧书当包装纸用,他一面拿秤称书,一面用
期刊
遗失手稿  假如你嫁给了一位作家,最重要的戒律可能是:你不能遗失丈夫的手稿!假如必须在文学史上选出一个作家的妻子在恐惧中汗如雨下的场面,那一定是海明威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查逊丢失手稿的那一天。那一天,她所乘坐的火车驶离巴黎后,她狂乱地在车厢中翻找,意识到她已经把放置丈夫所有手稿的皮包落在了站台上。她后来一定琢磨过,那件事是不是他们原本完美的婚姻的第一道裂痕,从此两人的关系再也无法弥合。    伯尼
期刊
在美剧《达·芬奇的恶魔》中,无所不能的达·芬奇被杜撰为机关枪的发明者,而机关枪也成为阻止野心家罗马教皇占领佛罗伦萨的利器。仿佛没有机关枪,美第奇家族就将亡族,达·芬奇就将被发配到罗马为奴,文艺复兴就将夭折,欧洲将重新沦落入肮脏的中世纪。  机关枪或许真的曾经改变过人类历史,但肯定不是在达·芬奇时代。1884年,美国发明家西拉姆·马克沁兴冲冲地带着世界上第一挺全自动机关枪来到了欧洲“路演”,他满以为
期刊
从前的生活  那种天长地久的氛围  当时的人是不知觉的  从前的家庭  不论贫富尊卑  都显得天长长,地久久  生命与速度应有个比例  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不自然  人类在灭绝地球上的诗意  失去了許多人  失去了许多物  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氛围   (六月的雨摘自豆瓣网)
期刊
那是1981年,我准备去长春学习日语。  去长春前,我在北京有时会去找外语学院的林老师补习英语。我的英语不怎么样,不过林老师对我读过不少翻译的文学作品似乎印象深刻,我又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夹生年龄,能够背诵一串串书名和情节概要,于是补习变成了聊天,到后来,林老师竟与我成了忘年交。他当时40多岁,虽是闽人,却南人北相,颀长清瘦,深目高鼻。许是教了多年外语的原因,他说话清晰柔和,用词讲究,颇具那一代知识
期刊
两位老人,消失已久,却从未离开。52年过去了,他和她,两个50年,加在一起,便是“百年孤独”。  孤独与陪伴  沿着蜿蜒崎岖的羊肠牧道驶进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处,一间用土块和牛粪砌成的屋子孤零零地立在空旷的草原上。土屋往西一公里处,一群羊散落在草地里悠闲地啃草,旁边有一个身着迷彩、头戴白帽的黑老头,骑在一垛野草上呆呆地盯着羊群,手里不时拨弄着挂在胸前的那部黑色收音机。  這位老人叫魏德友,一个扎根中哈
期刊
在传统的美剧中,大都会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剧情:在通往郊区的林蔭大道上,一辆轿车缓缓地驶离喧嚣的城市,来到一片静谧的社区,在一栋全木质的别墅前缓缓地停下。  明媚而灿烂的阳光洒满院落,两三个孩子在草坪上玩耍,一条苏格兰牧羊犬懒懒地躺在旁边。这个时候,大门缓缓地打开,优雅的女主人走出房门,与刚下车的西装革履的男子拥抱亲吻。  这是大部分“美剧迷”记忆中熟悉的画面,也是大部分美国中产阶级的写照。  在中国
期刊
曾经喜欢过一個男孩子十年,从七岁到十七岁,信守一个什么生死盟誓似的十年间,对别的男孩子从来不肯动心。  少年时的一个冬天里,也曾疯狂地爱着拿破仑,非常深刻。痛苦地日夜受着这一百八十六年之隔的鞭笞,想象着若我们相遇时他二十,我十七,刚好是恋爱的年纪。  也曾在十八岁生日的那一天发誓,在未来的大学生涯里要狠狠地谈几次恋爱,认为爱情像万花筒,一转便是一幅令人惊艳的花式,始终热烈地期待下一个。下一个到底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