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喜欢过一個男孩子十年,从七岁到十七岁,信守一个什么生死盟誓似的十年间,对别的男孩子从来不肯动心。
  少年时的一个冬天里,也曾疯狂地爱着拿破仑,非常深刻。痛苦地日夜受着这一百八十六年之隔的鞭笞,想象着若我们相遇时他二十,我十七,刚好是恋爱的年纪。
  也曾在十八岁生日的那一天发誓,在未来的大学生涯里要狠狠地谈几次恋爱,认为爱情像万花筒,一转便是一幅令人惊艳的花式,始终热烈地期待下一个。下一个到底会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因此也曾希望自己是个好男子,爱尽天下的好女孩,让她们每一个人的一生皆因为我而明亮。


  二十岁那年,希望爱情是一束头发可剪去,是一根手指头可剁去,如立誓要戒赌的赌徒。原来爱情是神圣庄严也好,是人间游戏也罢,我不是祭司,也并非玩家。
  结果,目前我仍是个努力认真在修这门课程的好学生,这是人生大学里的必修学分,我不愿因为三修不过而毕不了业,虽然我一直对这人生大学文凭的价值存有疑惑,但请不要误会,我其实是个非常现实的人。现实人世里的每一分秒年岁,每一物事友人,我都珍视再三,也是个不愿意死的人。唯对爱情,是但愿立时能跨越过二十、三十……婚姻、家庭、事业……马上就是六十岁了,或许七十更稳当一些,也许独自一人,也许有个与我一样白头的人在冬天于庭前一道晒太阳。我渴望的是有一副金刚不坏之身来面对爱情,一颗绝对不要为爱情雀跃的心。我只要年老时的爱情残烬,不要青春过程中的亮烈火焰。
  若还有泪,便绝不再肯为爱情而落。若还有爱情,泪水又将如何不为人知地静静渗透过多少长长的夜晚。
  (刘 振摘自豆瓣网,视觉中国供图)
其他文献
无意中看到两条和“钱”有关的新闻。  一条据称来自外媒的报道: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排名第二的有钱国,中产阶级数量已经过亿,每十个中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产阶级。  另外一条是一起命案:某人在聊天群里抢了个3分钱的红包,没有按聊天群的规则及时派钱给别人,自顾自去睡觉,引起群友不满,找他理论,冲突从虚拟空间升级到现实中,他们见面后由争执演变成打斗,没按规矩及时派钱的人被刀刺伤后身亡。  两条新闻
期刊
一  巷子口的那棵国槐有600多岁了。树上钉着一块掉漆的蓝牌子,上面标着树龄。  国槐下的早点摊儿摆了多久,估计没几个人知道,谁有工夫去操这份心呢?只要每天早上出巷子,揉着耷拉的眼皮子,打着哈欠,坐在那热气弥漫的摊子填饱肚子就行。  每天凌晨四五点,卖早点的人就从巷子深处的黑暗里出发了。他们骑着三轮车,车上架着炉子,放着清水、白面、油、面皮和呱呱(甘肃天水的特色面食小吃),还有一堆碟啊、碗啊、筷子
期刊
在一张拍摄于1958年的旧照片上,我看到了两把普通的木椅,木椅上面坐的是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两位人物——蒋介石和胡适。蒋介石的神情气度保持了他一贯的严肃和威仪,符合一个领袖的身份,他正襟危坐,服饰严整,身姿端正。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胡适二郎腿高跷,神情轻松,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照片是真实的,但仅仅是瞬间的记录。胡适的二郎腿和领袖的正襟危坐让人产生了巨大的疑问,它让我一直思考:在威严如日中天、人人
期刊
有人喜欢买书,经常对人家说:“我那些书啊!”  一瓢冷水浇过来:“你那些不能算是书,只能算是货。”  “你這话是什么意思?”  “你从来没有读过那些书。”  书要读过才算数。偏偏有人买书有兴趣,看书没时间。书买回来往书架里一插,自以为随时可以看,结果最终没有看,以致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肚子里的书越来越少,岂不是成了“囤书居奇”,待价而沽的小贩?  卖花生米的买旧书当包装纸用,他一面拿秤称书,一面用
期刊
遗失手稿  假如你嫁给了一位作家,最重要的戒律可能是:你不能遗失丈夫的手稿!假如必须在文学史上选出一个作家的妻子在恐惧中汗如雨下的场面,那一定是海明威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查逊丢失手稿的那一天。那一天,她所乘坐的火车驶离巴黎后,她狂乱地在车厢中翻找,意识到她已经把放置丈夫所有手稿的皮包落在了站台上。她后来一定琢磨过,那件事是不是他们原本完美的婚姻的第一道裂痕,从此两人的关系再也无法弥合。    伯尼
期刊
在美剧《达·芬奇的恶魔》中,无所不能的达·芬奇被杜撰为机关枪的发明者,而机关枪也成为阻止野心家罗马教皇占领佛罗伦萨的利器。仿佛没有机关枪,美第奇家族就将亡族,达·芬奇就将被发配到罗马为奴,文艺复兴就将夭折,欧洲将重新沦落入肮脏的中世纪。  机关枪或许真的曾经改变过人类历史,但肯定不是在达·芬奇时代。1884年,美国发明家西拉姆·马克沁兴冲冲地带着世界上第一挺全自动机关枪来到了欧洲“路演”,他满以为
期刊
从前的生活  那种天长地久的氛围  当时的人是不知觉的  从前的家庭  不论贫富尊卑  都显得天长长,地久久  生命与速度应有个比例  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不自然  人类在灭绝地球上的诗意  失去了許多人  失去了许多物  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氛围   (六月的雨摘自豆瓣网)
期刊
那是1981年,我准备去长春学习日语。  去长春前,我在北京有时会去找外语学院的林老师补习英语。我的英语不怎么样,不过林老师对我读过不少翻译的文学作品似乎印象深刻,我又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夹生年龄,能够背诵一串串书名和情节概要,于是补习变成了聊天,到后来,林老师竟与我成了忘年交。他当时40多岁,虽是闽人,却南人北相,颀长清瘦,深目高鼻。许是教了多年外语的原因,他说话清晰柔和,用词讲究,颇具那一代知识
期刊
两位老人,消失已久,却从未离开。52年过去了,他和她,两个50年,加在一起,便是“百年孤独”。  孤独与陪伴  沿着蜿蜒崎岖的羊肠牧道驶进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处,一间用土块和牛粪砌成的屋子孤零零地立在空旷的草原上。土屋往西一公里处,一群羊散落在草地里悠闲地啃草,旁边有一个身着迷彩、头戴白帽的黑老头,骑在一垛野草上呆呆地盯着羊群,手里不时拨弄着挂在胸前的那部黑色收音机。  這位老人叫魏德友,一个扎根中哈
期刊
在传统的美剧中,大都会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剧情:在通往郊区的林蔭大道上,一辆轿车缓缓地驶离喧嚣的城市,来到一片静谧的社区,在一栋全木质的别墅前缓缓地停下。  明媚而灿烂的阳光洒满院落,两三个孩子在草坪上玩耍,一条苏格兰牧羊犬懒懒地躺在旁边。这个时候,大门缓缓地打开,优雅的女主人走出房门,与刚下车的西装革履的男子拥抱亲吻。  这是大部分“美剧迷”记忆中熟悉的画面,也是大部分美国中产阶级的写照。  在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