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乐学者”

来源 :中学理科·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i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片的结构”一课在《生物》七年级(上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笔者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按照“观察一提出问题一思考一巩固深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在问题中探索,在探索中得到巩固和深化,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通过感觉和知觉等去认识各种事物的外部联系,还要通过思维活动去认识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它们的发展规律,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终身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处于疑问和矛盾之中,使他们的思维犹如起伏向前的波浪,不断得到激发。疑问、矛盾是启发思维的动力,这种动力的大小取决于学生对疑问和矛盾的兴趣。兴趣越强烈思维的启动力越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为了让学生成为“乐学者”,我从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发展思维。
  一、以趣诱思 教学中,笔者通过演示一些趣味性实验或者提出一些趣味性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学生每天看见绿色的叶片,但从不去思考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种子一萌发就是绿色的。为了使学生理解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进而让学生掌握叶绿素的功能,笔者设计了一个用黄豆苗作材料的对比实验:甲组的黄豆苗在光下培育,乙组的黄豆苗用黑袋罩着。当笔者打开乙组的黑袋,学生看到甲乙两组黄豆苗的反差时,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学生都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最后学生终于明白:叶片呈绿色是因为含有叶绿素,叶绿素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学生还积极探索在光下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等一系列内容。下课后,学生纷纷问笔者要“黄白色的黄豆苗”,他们要亲自观察,看看叶片在光下如何从黄白色转为绿色。这个实验很简单,正因为简单,才使学生感到亲切,觉得“我也可以做”,有一种参与感,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情境。
  二、以疑激思思维自疑问开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而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都落后于学习新知识的要求,这种矛盾正是思维活动的动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不断揭示并促进这种思维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何做到以疑激思呢?笔者在讲授每个概念或知识点时都力戒廉价的给予,不轻易让学生获得,而是尽量设置一些疑点、难点,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在碰碰磕磕的过程中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例如,在上《叶片的结构》这节课时,学生经过实际操作,观察了叶片的表皮细胞,了解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笔者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以下问题:人活着要呼吸,生长着的植物的叶片需不需要呼吸?气体通过哪里进出叶片?气孔的开关由什么细胞控制?这种细胞的形态特点如何?学生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开展热烈的讨论,掌握了气孔和保卫细胞的特点和功能。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不断设置疑问,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三、以思促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为什么”的学生,往往善于思考,自主学习能力也更强,这些学生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启发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不仅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那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以思促学的能力呢?笔者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和探究。如在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叶肉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课前笔者让学生收集四种叶片,四人一个小组对叶片进行观察,由小组长集中大家观察后的问题。学生观察叶片后的问题很多,“为什么叶片有大有小,都不一样?”“为什么叶片有厚有薄?…‘为什么叶片向上的一面特别绿,向下的一面绿得浅?”等等。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在生物教学中,笔者着力营造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寻找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只有学生乐问,才会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此时才能让学生乐思乐学。
  现代教育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
其他文献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这“刀”呀,有各种各样的“挨”法,可这一回,实在是太诡异、太荒唐、太可笑了……  张明是城里的一个小混混,一天傍晚,他和几个狐朋狗友聚在一起喝酒,这酒劲一上头,脑子一热,胆儿就大了,几个人一合计,要做一件平时不敢做的大事——抢劫!张明运气不好,抓阄时被选上了,该他率先动手。  张明嘀咕了一声:“抢就抢,谁怕谁呀!”  他们来到了一条僻静、昏暗的街道,这里叫“新街口”。几
齐行是一名解放军战士,20世纪50年代,他所在的部队进山剿匪。正是大雪封山的季节,首长认为这样容易引蛇出洞,然而,部队低估了匪帮的疯狂,穷途末路的他们依仗着对地形的熟悉,展开了猖狂的撕咬。齐行所在的部队被打散了,更可怕的是,还引来了不远处另一个匪帮的堵截。  连长说:“总部命令,暂避锋芒,先行突围。”  齐行哪受得了这个气?他心想,老子当年在山西被胡宗南围了三天三夜都没撤,现在被几个土匪一围,就跑
春暖花开时节,总有许多不知名的花草悄悄地从泥土里钻出来,仿佛要告诉每个经过它们身边的人,春天来了。我决定择一个晴日对我的小花园动手了。  我的花园不大,但七七八八的花盆倒是不少。清理枯枝落叶,为空盆找寻新的“小伙伴”可都是个体力活。正忙得不亦乐乎时,突然瞅见一个空置许久的花盆里竟冒出一丛小草,爱心形的叶子,十分讨喜。仔细一瞧,咦?竟是儿时经常趴在草地上找寻的“幸运草”。说它是幸运草,是因为它多为2
医生:“你能不能看到墙上的字?”患者:“什么字,哪儿呢?”  医生“啪”地盖了个章,说:“你通过听力测试了。”  (史志鵬)
一个姑娘刚考出驾照不久,这天开车上路,因违规行驶被交警拦下了。交警请她出示驾照,她却说没带。  交警不相信地问:“开车出来怎么可能不带驾照?”  姑娘理直气壮地回答:“人家好不容易考出來的,带在外面万一丢了呢!”  (清风)
大龄剩女周淑芬一直以为自己嫁了个五好男人,直到丈夫临死前说出一个秘密……  噩梦:婚前被性侵举步维艰  2002年4月的一天,媒婆找上了门,给周淑芬提亲。对方46岁,丧偶,名叫莫建明。周淑芬时年30岁,70后,广东省梅州市人,大龄未婚。  媒婆如数家珍地说:“他是工厂的机修师傅,脾气好,又能挣钱养家。人还勤快,不上班的时候,经常开摩托车到外面载客,贴补家用。家里有两栋三层的自建房,前年死了老婆,虽
李财主为人狡诈,自以为识得一篮半箩“之乎者也”,凡是雇请长工、短工,总要立下字据,从中钻字眼,设圈套盘剥别人。长工、短工们常常被他寻找借口,东扣西扣,把工钱扣掉大半。人们恨透了他,背地里都叫他“李刮骨”。  有一回,李刮骨要翻拣房屋,放出话说:“哪个帮我拣瓦,每个工给他十块腊肉。”懂得底细的人,都知道他一肚子鬼名堂,不理睬他。有一个从外地来打工的黄老头,不知道李刮骨螺蛳肚里弯弯多,照他说的话立下字
午夜时分,我因为燥热不适而醒来。我打开窗户,扎起披散的头发,然后倒了一杯水。我顺手扫了一眼手机,开始删除通知和垃圾邮件,退订部分服务。做完这一切,我重新回到床上,脑子里开始浮现一些事:如果我不慎点开了垃圾邮件中了网络病毒怎么办?如果我在凌晨两点这会儿失手给通讯录里的某人发了一条汉堡王的广告消息怎么办?  我愈发清醒了,继续想着别的事情:我父母的身体,我继子的大学学费,项目的交付日期……时间一点点流
2008年《欲望都市》电影中的场景:带来钻心疼痛的高跟鞋  让我们来谈谈高跟鞋:脚趾挤压在一起,脚背向上拱起,肌腱微微刺痛;重心前移,似用脚尖站立;为保持平衡,必须后移臀部,绷紧上身。  将脚伸入高跟鞋的过程就是一次痛苦的平衡练习,更别说真正穿着走路了:重心在前脚掌,最开始感到疼痛的是脚趾,不久脚背开始疼,然后疼痛加剧,坐下来会让人感到轻松些,但是即便坐着,双脚仍然扭曲在鞋子里,要达到真正的放松状
1968年,保罗·埃利希在其颇具影响力的著作《人口炸弹》中告诫人们:为养活全人类所作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他预测,世界人口的增速将超过地球所能承载的范围,灾难即将来临,“无论当下采取何种应急措施,都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活活饿死。”  这番末日言论让这位昆虫学家跻身名流,也激励了多年以后的人口控制计划和环境保护运动。不过,同时期的另一波社会浪潮已证实埃利希的预测是错误的。| 出生率持续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