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见磅礴 意境深邃写人生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j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送爽,九月如歌,喜迎伟大祖国60华诞前夕,9月5日著名书画家杨良民先生从艺50周年书画作品全国巡回展北京首展式在北京中民大厦隆重举行。国家有关部委的党政军领导及著名书画家近200多人参加了首展式。
  
  杨良民,1953年十月生,笔名:石尧。斋号:厚土山庄。职称:研究员。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常务理事、研究员;国家文化部艺术委员;国家人事部一级艺术委员;中国新闻国家出版社书画院院长、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南海特聘画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国家级专家;首批“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
  杨良民先生从艺50年来,刻苦学习,汲取各家之长,先后受魏俊,张义潜,宋文治,孙宗礼,石羊等名家教益,从书画理论到技巧,如鱼得水,得到了长足发展。他笔下的各种人物栩栩如生,花鸟动物活灵活现,他擅长隶书,更专于大篆,他的书法作品吸取了小篆的柔美,甲骨文的形象,发挥其大篆的金石韵味,信手挥毫书写,自成一家。其大篆书法作品,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源源流长之深远含意。
  杨良民先生画的艺术风格,画的是大山大水之魂,传达的是阳刚雄健之情。画面是大气象、大气势、大气魄,博大、雄浑。极具视觉冲击力、震撼力。中西结合,构图大胆,墨色辉映,自然交融。既有传统的雅致流畅,又有版画、油画的厚重。有胆有魄,独具学术品位。
  其实,山水画才是杨良民先生的得意之作。他的山水画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巨幅大作,气势格外雄伟。近三十余年,他刻苦铭心地研究创新山水画,他不辞辛苦,七下江南,八上华山,四登黄山,北爬兴安岭,西进边垂戈壁大漠……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名山大川,不断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同时,他还先后赴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巴西、泰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使其艺术思维开阔,观念创新。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国画笔墨,并巧妙地吸取油画中的块面结构,又大胆运用了版画中的黑白灰对比,以崭新的表现手法,健康的身心,塑造出了幅幅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山水画卷。比如他的《秋到蜀江》在深远的山峦上,挥毫叠点出郁郁葱葱的朱红山林,简直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其艺术感染力,很难用言语表达。还如《古塞高秋》、《中岳太室山》、《漓江晨曲》、《红树醉秋色》、《祁连雪归》、《秋色正清华》、《太行秋牧》、《五龙姿》、《水天一色》、《春满九里沟》、《长白山瑞雪》、《长江三峡揽胜》、《碧海神光》、《黄河壶口金涛》、《我的天堂》,这些作品,让人观后,感到心潮澎湃,增加力量,会更加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之美。
  杨良民先生是位多产画家,他的诸多佳作,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获奖,不少优秀作品被国家政府和艺术机构及亚、欧、美等国家领导人收藏。近五年来,他的巨幅山水作品,连续被天安门收藏,并悬挂在城楼中央首长休息大厅,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中外宾客共赏。同时,他还是中南海特聘画家,其多幅作品悬挂于中南海国家领导人会议厅、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及陕西、四川、山东、甘肃、云南等省级国家宾馆。
  杨良民先生画如其人,他始终遵循作画先做人的道德格言。他为人热情、真诚、慷慨、乐于助人。他认为,在艺术上,凡同行皆为师,在众多自封画“王”的京都,他始终保持着谦虚冷静的头脑。见贤思齐,总是虚心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他热爱事业,关心同行,多次为书画家筹划举办了大型书画展览。他热心公益事业,慷慨为希望工程捐赠作品,为奥运捐赠作品。他带领画家在京都义卖书画,亲临四川地震灾区,奉献爱心。他的生活和艺术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他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不发牢骚,没有怨言,不论对国家和个人都充满了希望,向往着光明。
  天道酬勤,由于他的刻苦努力,不断求索创新,其书画艺术取得了显著成效,因而,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表彰证书,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时,被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局聘为首批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史。他还被国家文化部、国家人事部和相关艺术权威机构授予“世界金奖艺术家”、“德艺双馨艺术家”、“著名国画艺术家”荣誉称号等。其艺术业绩,广为电台,电视台,国内外报刊登播,宣传,并入编《世界名人大辞典》、《中国美术全集》等数十部大型典籍。
   杨良民先生的这次巡展作品,只是他从数以千计的作品中挑选的一小部分,作为献给建国60周年及自己从是艺术生涯50周年的总结汇报。现在,正是他艺术修养绘画技巧最为成熟的好年华,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书画作品面世,值得我们期待。
其他文献
2009年5月10日,一位神奇的花甲老太太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中,她不仅能歌善舞,下腰劈叉,还有一身绝活——变脸变衣、吃火吐火,手提两桶水踩灯泡、用牙叼起一辆自行车等等,并获得“成功奖”。 老太太为了学习这些技艺,也吃尽了苦头。鼻子被扎得鲜血直流,舌头差点被电风扇削断……   如今,老太太已经是64岁高龄的老人,可她几乎每天都在外演出,表演她自学而来的精湛绝技。肥胖的身姿,花甲的年龄,
期刊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是世界艺术中的瑰宝。下面介绍他的趣闻轶事。    走出伦敦  离斯特拉福德不远有一座贵族宅邸,主人是托马斯·路兴爵士。在一个晴朗的月夜,刚20出头的莎士比亚伙同镇上几名好事之徒,打着火绳枪溜进爵士的花园,开枪打死了一头鹿。结果莎士比亚被当场抓住,在管家的房间里被囚禁了一夜。莎士比亚在这一昼夜间受尽侮辱,释放后便写了一首尖刻的讽刺诗,贴在
期刊
在远古文字出现之前,结绳记事是人类记录和交流的主要方式。绳子这个很不起眼的事物,从古到今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人说绳子是一个配角,要附属或作用于其他事物才能体现其价值,但是对于李钉来说,只要给她一根绳子,她就能创造出一个绚丽世界。    2005年底,北京市为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率先在西城区230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家庭中,评选出12户挂牌“家庭艺术馆”。在西直门内大街南侧的一片住宅小区中,
期刊
二零零九年八月下旬,美国媒体报道的一条消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著名女摄影师、旅行作家梁子,在南太平洋进行探险活动时,与外界失去联系。有人推测,她很可能在新西兰某个小岛“失踪”或遭到恐怖分子绑架。然而几天后,喜讯又从天而降:原来她的卫星电话出现了故障,导致通信不畅。一场虚惊过后,全世界千千万万的“梁迷”才松了一口气。梁子是谁?这位传奇女子背后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中国“兵姐”,走进神秘黑人
期刊
1998年张艺谋首次执导歌剧《图兰朵》,以紫禁城当做天然背景的演出惊艳世界,随后张艺谋的太庙版《图兰朵》在世界各地成功上演。11年后,他和他的奥运会开幕式团队投资1.2亿重金打造的《图兰朵》搬进了鸟巢。    鸟巢版《图兰朵》已华丽落幕,张艺谋得到的现场掌声最为热烈。一年前的奥运开闭幕式他获得了全世界的喝彩,但那种喝彩是通过媒体报道转述出来的,不如现场体验那么真切。10月6日晚,由张艺谋执导的鸟巢
期刊
摘要:中国明清城墙继承了中国6000多年来的筑城技术和以城墙为载体的中国传统城市文明成就。从古代城市规划及工程建设而言.城墙并不是简单的一道墙体,而是城市的核心要素,是城市选址、城市防御、城市风水、城市礼制等级及城市规模、城市交通、城市空间结丰句、城市给排水、城市防洪抗灾等几乎所有重大城市生活事项的主要工程实体和控制系统,是城市文化的核心设施与最鲜明的地标性景观。实物资料证明,明清城墙的规模大小有
期刊
齐白石  原名纯芝, 字渭青,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别号白石,白石老人,别署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借山吟馆主者、寄萍、齐大、木居士、湘上老农、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   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 。  1888年起,弃凿学画,先后从萧乡陔、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人学画,曾从陈作埙读书,从王湘绮攻读诗文,任龙山诗社社长 。   190
期刊
中国电影行业的竞争,有时剑拔弩张,有时一团和气。  《建国大业》VS《风声》,两部同具爱国情怀的商业电影正在电影院里交相辉映。一部出自国内最强的国有电影公司中影,一部出自国内最强的民营电影公司华谊,票房上的各自丰收是好事,而且与国内其他经济领域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相反,两家电影公司此番的“竞争并合作着”,中国电影行业正走向更有序的市场竞争。  这个10月对华谊很重要,它正面临着两件大事。一个是《
期刊
被誉为中国版《人鬼情未了》的《爱有来生》,自九月公映起,好评如潮,却质疑不断。早前,俞飞鸿应对媒体时,坦然面对质疑:“我听很多作者型导演说,就算拍悲剧都不能让观众哭,好像煽情是件特别没面子的事。我倒不这么看,观众到电影院就是享受,可以看喜剧片笑到肚子痛,也可以看我们这种电影哭到眼睛肿。我知道我很多朋友都看哭了,导演最大的诚意应该是从观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作为俞飞鸿“十年磨一剑”的处女作,《赤
期刊
我偏爱透过印痕来感受艺术家们的才情,总相信朴实无华的印记之中,涵藏着高尚的品格与心灵,我乐意去探访和交感。  ——徐承中于独山农居    诗意在阳光下流淌  初秋,杭州郊区良渚小镇,圆缘版画馆。  空气里带着青草的芬芳,和煦的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洒遍文化村圆缘版画馆的每一个角落。这个占地1500平方米的圆缘版画馆,在秋日的午后,显得格外自然、浑朴而大气。  此时,圆缘版画馆的主人——祖籍杭州的台湾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