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深入思考

来源 :中华民居·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对建筑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抗震性能不达标,一但遇到强度较大的地震,就会使得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对居民生命财产产生巨大的威胁。本文从现阶段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提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对策
  1 引言
  近年来,世界各地地震多发,防震设计这一涉及到建筑安全的话题再度呈现在世人面前,究竟怎样的抗震设计才能使得建筑安全得到最大的保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应该怎样避免?这都是现阶段困扰抗震设计技术人员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抗震理论,加强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致力于解决常见问题,早日寻求出一套最为精确的抗震设计方案。
  2 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
  该目标根据地震的强度分为以下三个水准: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小震不坏)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3 建设抗震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3.1选择建筑抗震场地
  在相同的施工条件下,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受到破坏的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选择建筑场地是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高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进行场地选择时,要尽量避开地质条件较差的场地,最大程度上的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害。
  微风化、中等风化的基岩、密实的砂土层以及含水量较低的黏土层都属于比较有利的场地,而液化土、软弱土、湿陷性黄土都属于不利的场地,在选择时要注意辨别。遇到无法避免的不理地段时,要根据土质问题的级别采取一定的加强措施,以改变或改善不利的地质条件带来的影响,并且要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进行预先的估计,估算不同强度的地震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加固和加强处理。对于地震时可能出现崩塌、断裂或塌陷的场地,应该进行事先的地基稳固工作,有可能避开的情况下,尽量不选择此类场地进行施工,实在无法避开时,要确保稳固工作的有效进行。
  3.2 选择建筑结构抗震体系
  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抗震体系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抗震体系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的决定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体系设计时,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2.1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有效的避免部分结构受到破坏时对整体结构产生过大的影响,应该避免当部分构件遭到破坏而导致整体结构瘫痪的情况,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赘余度,还要拥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内力重分配功能。这样当地震发生时,即使部分结构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坏,甚至退出工作,其余部分仍然可以承担起竖向荷载,保证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固。
  3.2.2建筑结构体系的计算简图应该比较清晰,同时应该制定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路径,在竖向建筑构建进行布置时,应尽量使其在垂直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压力水平趋于平均,在对楼屋盖梁体系进行不只是,垂直重力荷载应该以最短的路径想竖向构件方向传递。进行转换结构布置时,应该尽可能的使上部结构竖向构件传递的垂直重力荷载通过转换层进行转换。建筑整体抗测力结构,即框架、剪力墙、支撑等,应该尽量相互联系,具有一个明确的体系。
  3.2.3建筑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应该合理,刚度和强度的分部也应该合理,避免由于局部削弱或者变形导致薄弱部位的产生,或较大的变形或应力集中现象。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应当考虑节点问题,保证节点不备破坏,对于有可能出现的较为薄弱的部位,可以实现采取适当的防护和加固措施,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3.3建筑结构平面布置的规则和对称
  根据抗震理念对建筑的平、立面布置进行相应的设计,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规则性,非常不规则的方案一般不建议采纳,根据相关的政策规定,对于不规则的建筑设计(包括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都应该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而对于凹凸不规则,则应该采用复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强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对于相对薄弱的部位应该乘以内力增大系数,按照相关规定对弹塑性变形进行分析,并对薄弱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抗震构造措施。
  对称性是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十分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包括了建筑物的平面对称、质量分布对称以及结构刚度对称。最理想的方案实施建筑的平面形心、质量中心、刚度中心都在一个点上,称为“三心重合”。一般而言,结构的对称主要就是指抗侧力主体结构的对称,这种对称结构比较容易实现,也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规则性主要是在抗侧力主体结构和刚度强度等方面体现的,首先要保证主体结构沿主轴方向的刚度和强度比较接近,变形特征差别不大,其次要保证沿抗侧力主体结构主轴线的强度和刚度分布较为均匀,再次是要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刚度和强度必须具有较好的抗扭性,以避免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出现严重的扭曲变形,造成结构构件的破坏,虽整体建筑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
  4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方法
  首先,各地区要根据所处区域的地质特征,提高抗震设防标准,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破坏性更强的地震灾害。科技、地震、建设等部门要严格建筑技术规范,从建房选址、规划设计、材料选用、施工保障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各类建筑设施符合抗震设防要求。
  同时要积极推广研发符合本地建筑物特点的抗震减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技术,推广应用到各类建筑设施中。尤其是在重点设防地区,即使成本高一些,也要坚持使用抗震能力更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要坚决杜绝不安全建筑材料使用,要科学选材,新材料的使用要严格把关,进行抗震测试和检验,提高可靠性。需要提供相应的出厂证明等材料,安排专人对材料质量进行检测,将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一旦出现问题,做到有据可查。
  另外,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对建筑的抗震能力起到最大的影响。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都會对建筑抗震能力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必将带领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
  5 结语
  近年来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基础的体系,并且日趋成熟起来,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日程的工作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想要保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顺利完成,就必须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抗震设计方案,确保建筑拥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使得建筑物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大标准,为居民们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避免由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和危害。
  参考文献
  1.谢晶,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2.杨秋根,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商品与质量,2012
  3.陈维东,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以修正的风险度计算为基础的风险分析结果,提出了以隐患治理、监控为主要内容的危机管理模式。从应急处置原则、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行动流程入手,制定了以处置天然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安全控制网关(SACG)和调度数据网络(DDN)灵活实用的远程维护方案,结合综合自动化技术、二次安防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在调度主站就可以实现对变电站内的IED
针对共轴旋翼无人飞行器的姿态控制问题,基于反步法设计了鲁棒跟踪控制器.考虑旋翼挥舞、气动参数时变、模型简化误差和外界干扰等因素,建立了不确定非线性姿态控制模型.对于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性能基准的性能评估方法,可以对广义预测控制器(GPC)进行性能评估,以实现预测控制器的在线评估.深入剖析了广义预测控制的目标函数,分解出与控制量无
针对负载型四足步行平台位姿调整方法研究的不足,对其姿态调整过程及目标姿态角选择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步行平台运动学及足端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支撑腿形成的支撑平面
一、菜青虫1.为害与发生菜青虫的成虫称菜粉蝶、菜白蝶。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还有东方菜粉蝶、大菜粉蝶、褐脉粉蝶和斑粉蝶,但主要是菜粉蝶。菜青虫除为害十字花科作物外,还可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房地产开发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建筑能耗开始增加。本文首先分析了民用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從窗户、屋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对策。  关键词:民用建筑;建筑节能;节能设计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能源危机加剧,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重视起建筑方面的能耗,建筑设计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建筑能耗,已成为
期刊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LDH)是骨科常见、多发病,是在日常生活中引起腰腿疼最常见原因.根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轻体力劳动者53%、重体力劳动者64%;出现腰疼患者3
气象因素(Meteorological factors)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高危因素之一,也是目前国际上研究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因素的热点领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