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时千万别心痛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n22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时的痛苦,哪一个更强烈?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其背后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
  这个理论是由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教授率先提出的。想要理解“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
  宁愿得不到,也不愿失去
  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然而到了年终,却一无所获,你一定非常失望。
  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啊!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为什么经历一场想象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会更糟糕呢?
  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被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一得一失,你的钱没有任何变化,“心情满意值”却降成75。
  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后的“满意值”就没有变化了。这就问到点子上了。
  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作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元。
  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
  “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理查德·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


  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
  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的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5天年假。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
  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多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
  理查德·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等同于5天年假)的快乐。
  这一观点是不是让你想起了一个成语——敝帚自珍?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说明“禀赋效应”时,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学生分成3组,第一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第二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第三组可在拥有一个杯子和得到同等价值的一笔钱中选择,然后让3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87美元,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12美元,非常接近。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12美元,高出一倍多。这再一次证明了“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
  在理查德·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为2:1的比例,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带来的痛苦。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当你答应了高1000元薪水的那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来的5天),才能让你改主意。
  不过,有人提了两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
  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理查德·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
  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进而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
  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同样,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钱,是两样东西,卖得不好的商品,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但在生意老手看来,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该清仓甩卖时,毫不犹豫。
  用一句老話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正价值。
  (去日留痕摘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连培伟图)
其他文献
扭开收音机,才知道如今仍有人通过电台点歌。这是一种多么古老的行为呀。在我成长的年代,很多同学听收音机的目的就是为了听听有没有人给自己点歌。同时也急着拨打电话,希望能被接通,把自己想说的话和想让对方听到的歌传送出去,让那个夜里在桌前点灯做功课或者读书的人听见。这叫作凭歌寄意。  以歌传情,是许多恋人乐此不疲的事情。但是送一张唱片、传一首歌,与在電台点歌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私密的,只存在于两个人
期刊
高盛集团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无现金趋势报告”中称,现金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顶点,在不久的将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将进入“无现金社会”。传统的现金支付不再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速度。要知道,每一次现金收付平均需要26秒钟,每一张纸币平均带有18万个细菌,每生产15000张纸币要砍掉一棵树龄20年的树。为了成功实现《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人类在2050年逐渐将碳足迹降至接近零的目标,人类需要一种全新的生活方
期刊
常识的悲哀  最近三十几年,“金钱”二字在报刊标题中的出现频率非常高,这多源于一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  那么,金钱对于人来说究竟有何意义呢?  有钱首先意味着你可以不再为生计发愁。你去工作,你的劳动和付出换取的是生计问题的解决。金钱在这一点上等同于生计。  但是通过工作中的劳动和付出,有时候你能获得比维持生计所需要的更多的钱,这部分钱便不再承担生计功能,变成储蓄或者积累财富的工具。所以金钱又不完
期刊
搜索引擎是很多人了解一个行业时首先会用到的工具。怎么做可以让自己获得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我们可以粗略地把研究方法分为两种: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前者是从行业入手,逐步切入某个细分领域及公司;后者则相反,从公司开始,反向了解它所在的领域以及行业。  从上至下:学会读行业研究报告  要从行业入手,第一步就是去搜集行业研究报告。通常,你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以及前瞻数据等垂直研究报告网站获得这类报告。但这些报
期刊
一  1988年的大年初一,我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停钟村。我爷爷觉得在龙年正月初一出生是个好兆头,预示着我今后将如龙一般一飞冲天。  在我出生那年,我家附近的村子才开始通电,所有和电有关的物件都是奢侈品。尽管家里条件艰苦,给我摆满月酒的时候,爷爷还是请了皮影戏艺人,让他们在一排白炽灯下,演了一出大戏《杨家将》。那算是我们何家办得非常热闹的一次酒席,直到现在,当年参加过满月酒席的亲戚仍然记忆犹新
期刊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对8名日本战犯进行了公开审判。时年25岁的李长泰是其中3名日本战犯的辩护律师。和所有参与此事的法律工作者一样,李长泰一开始接受不了这份任务。日军在侵华战争中那么暴虐,犯下那么多罪行,现在还让中国人为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的日本战犯辩护,这不是疯了吗?李长泰真想不通,他的经历也让他没法想通。  1931年出生在辽宁锦州的李长泰,一出生就成了“亡国奴
期刊
病人中间流传着一句常人不会心,也不觉得好笑的笑话:看中医是看医生,而看西医是看机器。由此可见,病人发明的笑话多半不好笑,病人只要不怨天尤人,表现出对于幽默感的追求就很不错了。至于幽默感能否发挥出来,发挥到怎样一个程度就不必苛求了。  况且,这句话还是说出了病人面临的部分实际情形。譬如去看西医,你连医生的面容都未看清楚,他就埋下头往电脑上敲几个字,然后机器把这几个字吐在一张纸条上。有经验的病人都知道
期刊
“你好,我是明天接机的司机小陈,欢迎你来到四川。明天见!”  我回复了“谢谢”,在手机通信录里存下了“司机小陈”。  因为经常出差,我遇见过很多接站司机,但我从不存他们的手机号。我估计他们也是一样,彼此之间就是一种紧贴着底线的礼貌性应付关系。他们中很少有人像小陈一样提前一天和我联系,而且还是以短信的方式。相比之下,发短信显然比直接通话周全。通话虽然快捷,却让人没有时间思忖,多少显得有些鲁莽。发短信
期刊
曾几何时,国人很难在家中洗澡,要洗澡只能上混堂(公共澡堂)。逢年过节,混堂外排起长龙,里面则插秧似的,一池浊水,濯足又濯缨。我少壮时的努力目标之一,便是老大若不徒伤悲,一定要装个洗澡设施,可以天天在家里洗澡。  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我与混堂早已相忘于江湖,可是我的洗澡情结,仍不时被勾起,尤其是在受到新的刺激时。  异域文化就是新的刺激之一。据我的长期观察和研究,洗澡习惯有东西之不同,可纳入“东
期刊
经路人指点,我终于找到阿玉婶的家。阿玉婶见到我,非常高兴。我看看阿玉婶的家,典型的台湾小镇街旁的透天厝——白天临街的门就大开着,沿着小街一路走来,可以看到每家每户的客厅,里面的家长里短都看得一清二楚。  阿玉婶家的柜子上摆着两张黑白遗照——两个老人,一男一女。我此行的目的,就与这一男一女,还有阿玉婶有关。  “这就是我先生跟我姐仔,就是他的大陆太太啦!哈哈!”阿玉婶指着那两张遗像说。阿玉婶是个不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