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人性越来越冷漠,面对同胞所受的苦难,人们普遍采取漠视和围观态度,忽略了一个人该有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关爱意识,人性的冷漠反映出爱与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面对种种情况,我们应该要培养人们完整的人格和爱的能力。
关键词:人性;冷漠;爱;人文精神
一人落水众国人围观,而一名外国人跳下水将其救起,上岸之后,那名外国人说:"我不明白为什么都有人落水了他们不是下水救他而是拍照?"2014年6月,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后阳村,马路边一排厂房着火,火灾发生10分钟后,包括记者在内仅有两人拨打119电话,而整个现场围观看热闹的有上百人,国人的冷漠暴露无遗。在有人感慨当今社会道德世风日下、人心冷漠的时候,我想说人性的冷漠反映的是爱的匮乏与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
一、思考
其实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很多人早已司空见惯。回想一下,2011年广州的小悦悦在先后被两辆车碾压后,十几个行人路过都熟视无睹,直到后来一位捡垃圾的阿姨伸出了爱心之手才将其救起,但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到了现在,中国人人性的冷漠依然没有改善,看到痛苦本身并不会引起一般民众多少同情心。因为袖手旁观的人们认为他们没有义务去帮助,而且很多人还会用曾经的南京"彭宇案"来证明他们行为的正确性。在很多人的眼里,彭宇案开创了一个新的道德和法律先例:在一个陌生人遇到困难时,不应该热情的介入帮忙,否则,你的行为明显与情理相悖。也就是说,你的热心和主动是动机不纯的。
人性的冷漠必然导致我们生活环境的冷漠,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生命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缺乏爱的关怀,爱的教育,同时也不会对他人有关怀意识、责任意识。现如今,让人望而却步的房价,社会的贫富不均,资源的分配不当,物价太高,工资太低,特权横行,教育不公等等,可以说让人们焦虑。大学生除了担心找不到工作,还有挂科、单身、被舍友投毒等焦虑;中年人更是焦虑职位能否晋升,婚姻保卫能否成功,为人父母的还要担心孩子的这种那种问题......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种种焦虑确实让很多人只为自己的小圈子而奋斗,从而忽略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关爱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同胞所受的苦难往往漠视。社会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人性冷漠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人性的冷漠折射出我国民众爱的匮乏与人主义精神的缺失。而且,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情感和爱的哲学的认识,与我们当今的教育及主流话语完全隔绝,这也是国人缺乏爱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原因之一。和其他一些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家不同,我们国家对于爱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自古以来就是通过教育方式,而不是通过教堂和信仰。而现如今面对爱与人文主义精神都严重缺失的教育,国人的人性冷漠也就很难治愈了。
二、建议
人性的冷漠违背了"善"的道义,善源于爱。爱不仅是拥抱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爱还要展开双臂拥抱这个世界。儒家思想倡导"仁者爱人",期望人们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仁爱之心推及他人,甚至天下万物。从孔子开始,就把爱与情感视为人性和人生的本源及基础。如果一个人对他人或者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必定会迷失自我。
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人民对自己的国家有足够的自信,对自己的同胞有足够的相信,相互之间有深深的道义感和责任感,面对别人的困难,不是冷漠面对,而是倾其所获,尽其所能。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美好的人性始于爱的力量。构筑在爱之上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缺少爱的和谐将是最大的不和谐。我们不是圣人,但我们应该有一个人微薄的良知,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能知恩图报,只希望我们生活的天空不要太灰暗,能更明净一些,恬静一些,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的力量。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可以多一点安慰 ,多一点幸福,让跌倒的老人有人肯扶起,跌到小孩有人肯救助。
近些年来,教育理念偏离和大学精神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这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旨趣。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继而进入社会,服务于社会,但如果仅仅这样理解大学,便把大学等同于一般的培训机构,这显然不是大学的全部意义。复旦大学校长在欢迎新一届的大学新生时说,大学应该向古代书院那样,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智慧,而不是纯粹的专业知识。专业教育可以把人培养成有用的工具,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体会,否则只能像一条经过专业训练的狗一样。我们现在要培养的是对个人及他人,对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都有责任心和爱的关怀的人格健全的完整人。因此,国外一些名牌大学恪守大学精神,把人文主义精神融入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责任意识、社会贡献意识和社会价值意识。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文主义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我们也应该结合我国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儒家思想,对"仁、义、礼、智、信","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所强调的人文素质有扬弃的继承,通过对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精神和现代中国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的认识,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道德修养。
三、小结
人之初,性本善。善来源于爱,爱在人文主义精神中得到弘扬。人性的冷漠,对同胞苦难的视而不见,是与我们的传统道德文化相违背的。我们要把人文主义精神对于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追求的终极维护和关切,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教育中,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联俊.关于"公民意识"的几个基本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2]陆建平,田金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
作者简介:李航(1984-),河南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改革研究。
关键词:人性;冷漠;爱;人文精神
一人落水众国人围观,而一名外国人跳下水将其救起,上岸之后,那名外国人说:"我不明白为什么都有人落水了他们不是下水救他而是拍照?"2014年6月,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后阳村,马路边一排厂房着火,火灾发生10分钟后,包括记者在内仅有两人拨打119电话,而整个现场围观看热闹的有上百人,国人的冷漠暴露无遗。在有人感慨当今社会道德世风日下、人心冷漠的时候,我想说人性的冷漠反映的是爱的匮乏与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
一、思考
其实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很多人早已司空见惯。回想一下,2011年广州的小悦悦在先后被两辆车碾压后,十几个行人路过都熟视无睹,直到后来一位捡垃圾的阿姨伸出了爱心之手才将其救起,但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到了现在,中国人人性的冷漠依然没有改善,看到痛苦本身并不会引起一般民众多少同情心。因为袖手旁观的人们认为他们没有义务去帮助,而且很多人还会用曾经的南京"彭宇案"来证明他们行为的正确性。在很多人的眼里,彭宇案开创了一个新的道德和法律先例:在一个陌生人遇到困难时,不应该热情的介入帮忙,否则,你的行为明显与情理相悖。也就是说,你的热心和主动是动机不纯的。
人性的冷漠必然导致我们生活环境的冷漠,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生命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缺乏爱的关怀,爱的教育,同时也不会对他人有关怀意识、责任意识。现如今,让人望而却步的房价,社会的贫富不均,资源的分配不当,物价太高,工资太低,特权横行,教育不公等等,可以说让人们焦虑。大学生除了担心找不到工作,还有挂科、单身、被舍友投毒等焦虑;中年人更是焦虑职位能否晋升,婚姻保卫能否成功,为人父母的还要担心孩子的这种那种问题......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种种焦虑确实让很多人只为自己的小圈子而奋斗,从而忽略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关爱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同胞所受的苦难往往漠视。社会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人性冷漠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人性的冷漠折射出我国民众爱的匮乏与人主义精神的缺失。而且,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情感和爱的哲学的认识,与我们当今的教育及主流话语完全隔绝,这也是国人缺乏爱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原因之一。和其他一些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家不同,我们国家对于爱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自古以来就是通过教育方式,而不是通过教堂和信仰。而现如今面对爱与人文主义精神都严重缺失的教育,国人的人性冷漠也就很难治愈了。
二、建议
人性的冷漠违背了"善"的道义,善源于爱。爱不仅是拥抱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爱还要展开双臂拥抱这个世界。儒家思想倡导"仁者爱人",期望人们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仁爱之心推及他人,甚至天下万物。从孔子开始,就把爱与情感视为人性和人生的本源及基础。如果一个人对他人或者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必定会迷失自我。
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人民对自己的国家有足够的自信,对自己的同胞有足够的相信,相互之间有深深的道义感和责任感,面对别人的困难,不是冷漠面对,而是倾其所获,尽其所能。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美好的人性始于爱的力量。构筑在爱之上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缺少爱的和谐将是最大的不和谐。我们不是圣人,但我们应该有一个人微薄的良知,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能知恩图报,只希望我们生活的天空不要太灰暗,能更明净一些,恬静一些,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的力量。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可以多一点安慰 ,多一点幸福,让跌倒的老人有人肯扶起,跌到小孩有人肯救助。
近些年来,教育理念偏离和大学精神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这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旨趣。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继而进入社会,服务于社会,但如果仅仅这样理解大学,便把大学等同于一般的培训机构,这显然不是大学的全部意义。复旦大学校长在欢迎新一届的大学新生时说,大学应该向古代书院那样,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智慧,而不是纯粹的专业知识。专业教育可以把人培养成有用的工具,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体会,否则只能像一条经过专业训练的狗一样。我们现在要培养的是对个人及他人,对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都有责任心和爱的关怀的人格健全的完整人。因此,国外一些名牌大学恪守大学精神,把人文主义精神融入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责任意识、社会贡献意识和社会价值意识。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文主义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我们也应该结合我国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儒家思想,对"仁、义、礼、智、信","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所强调的人文素质有扬弃的继承,通过对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精神和现代中国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的认识,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道德修养。
三、小结
人之初,性本善。善来源于爱,爱在人文主义精神中得到弘扬。人性的冷漠,对同胞苦难的视而不见,是与我们的传统道德文化相违背的。我们要把人文主义精神对于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追求的终极维护和关切,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教育中,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联俊.关于"公民意识"的几个基本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2]陆建平,田金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
作者简介:李航(1984-),河南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