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陌生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ma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陌生化”这一原理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近百年来,它已经成为人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 “陌生化”正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超越个人的种种利害关系和偏见的限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
  陌生化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发现的问题,产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点燃兴趣的熊熊火焰,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陌生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有效地调动并运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用好奇的眼光审视文章,提取有用的信息,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践行“陌生化”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陌生化”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就拿“导入新课”来说与过去的相比,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来看这样的两个教学片断:
  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二年级课文《猴子种果树》。老师一上来就问:“小朋友,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呀?”(如果问得艺术一点:大家的小脑袋里钻出了哪些小问号?)于是学生很乖巧地说:
  1.猴子种了哪些果树?
  2.猴子种的果树长大了吗?
  3.猴子吃到了自己种的果实了吗?
  4.猴子为什么要种果树呢?
  ……
  这样的导课,在我们日常或公开课教学中比比皆是。细读这个教学片断,我们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善解人意——竟然能提出诸如此类的“伪”问题。试想,开学新课本就发下去了,由于一般并不存在语言上的太大障碍,学生大多浏览数遍后,文本内容大多了然于心。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有必要让他们去编织这些所谓的问题吗?即使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那也是善于察言观色的学生为了配合老师所“演”的“戏”。因为学生知道老师需要这几分钟的过渡才能把课进行下去。这样的导课,仅仅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学习上来,仅仅是将课“引”出来,而不是启动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的动力引擎。这样的导课,远离了语言文字,而且其目标指向于学生已知领域,可以说是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
  有位老师教《长城》一课,一开始让孩子们听《长城长》这首歌,然后让他们谈感受。在此基础上出示三句话:
  1.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成这样伟大的长城!
  2.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别的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3.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太伟大了!
   然后教师让学生猜猜这些话分别是谁写的,学生当然猜不着。于是老师告诉他们这三个人分别是叶利钦、尼克松和拉宾。听了老师的介绍,学生感到很惊讶,此刻,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什么长城在这些政治家心目中地位那么高?长城究竟伟大在哪里呢?这样,阅读期待、欲望产生了,学生就能很自觉地投入到与文本对话中去。
  这位老师在课的伊始,合理地运用了陌生化策略,让学生带着新奇的眼光去阅读。这样引起他们内心真实而强烈的冲突,成功地引发孩子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心中升腾起一种新的兴致,这样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果。
  抓课题导入新课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教法。教师导课的最主要目的,不仅仅是组织教学、使学生从课前休息式中惊醒过来,更应该是引起学生的新颖之感和关注之神,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受文本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从而兴致盎然地投入与文本的自由、深入的对话,并将对话逐渐引向深入。在第二个课例中,教者建构陌生化阅读话题,其指向是将要开始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那么,相比于“导入新课”,建构陌生化阅读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其一:建构陌生化阅读的主要目标是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司空见惯的东西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现代哲学认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往往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已知的东西一旦变成习惯,就步履艰难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文艺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熟悉的、认识了的事物,人们就不再注意它了,否则人的心理就会被弄得精疲力竭,穷于应付。只有那些新鲜的尚未认识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作品中的“陌生化”其实这本是文学的一个特点,在每一篇作品中都是存在的。阅读教学中陌生化的建构,其目的也是通过某种刺激,强化阅读主体对将要对话的阅读客体的探究欲望与强烈的期待。有了这份期待,学生对文本的主动参与度就提高了,对话也就有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一种被“照亮”的感觉。它使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欣赏作品,具有一种俯视的优势,是我们在观照作品,而不是被作品牵着走。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品虚构起来的世界,而且看到这个虚构的世界的来龙去脉,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美的享受。陌生化阅读,它正是我们打开这一虚构世界的钥匙。
  
  其二:建构陌生化阅读的心理机制是阅读张力的发现与逐渐消融
  从美学的角度看,在理解一部(或一篇)作品前,接受主体与作品之间存在着张力——包括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作者的视界与读者的视界之间的张力。因此,作为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参与者和引领者,老师有责任在对文本的解释中帮助学生消除或至少减弱这种张力。在阅读教学中,张力是在文本的视野与对话主体的视野融合中被暂时克服的。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他们的生活积淀还不够丰富,他们的生存智慧还不够丰盈,他们的审美体验还不够丰实,这就决定了他们与文本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落差。因此,教师要努力去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的距离,并通过陌生化阅读的建构,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捷的手段,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界融合、张力消除的目的。
  “陌生化”之陌生,绝非对生活(事实)的陌生,而是对作品而言,是对认知上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的陌生,是对感知上浮光掠影、见多不怪的惯性心理的陌生。陌生化就是要打破这种“前结构”和“前思想”,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陌生化,就是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从身边推开,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使学习变得生动鲜活。其实质就是把脑中贮存的表象和再造想象,经过情和理的糅合,在联系网中自由驰骋,最后定格的创造过程。陌生化阅读,就是对接文本视野与学生视界的一张梯子,顺着这张梯子,学生渐渐地走近文本、理解文本,消解张力。这便是陌生化阅读建构的另一层意义上的本质所在。
其他文献
文章分析了导致仔猪腹泻的病因,探析了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制,旨在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射,也是常见的呼吸道症状,有时咳嗽作为呼吸系统的唯一临床表现,持续时间超过3周,胸部影象学检查未见异常,且未使用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称为不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年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渗透于课堂教学,而且更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也成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可以提取为三点:第一,培养学生的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渐渐地爱上阅读;第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想象和塑造,让学生享受阅读的美感;第三,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培养孩子不能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不受智力影响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等。据有关幼儿工作者的
我想让医院提起医疗事故鉴定,可以吗?律师同志:我在某医院做第一次腹腔手术后,感觉腹部一直作疼,后在另一家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腹腔内有肿瘤,即在该医院做切除手术。手术后病理检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