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事散逐香尘”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qi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安时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此时涌现的大量女性作家,成为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平安朝才女辈出的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自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至镰仓幕府成立,贵族文化在约400年的时间里逐步发展兴盛起来。实力强劲的藤原一族确立起“摄关政治”,并通过与皇室联姻,进一步巩固地位。为让女儿日后入宫为妃,高级贵族往往会招收名门才女负责女儿的教育,在其入宫后也会挑选才学兼备的女官随侍在侧。而中层贵族也迎合这一需求,为将女儿培养成后宫女官不遗余力。这些才女们的碰撞,使得当时的后宫中涌现了许多文学和文化沙龙,女性文学的浪潮也应运而生。
  由于当时的女性地位低下,其名通常不为外人所知,所以今人也只能以为人女、为人母或为人妻的身份来称呼她们。然而就是这些连名字都不得而知的女子,却留下了众多垂名青史的篇章:世界著名的《源氏物语》自不必说,藤原道纲母的《蜻蛉日记》、和泉式部的《和泉式部集》《和泉式部日记》、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紫式部的《紫式部日记》以及菅原孝标女的《更级日记》等,均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些作品或追溯作者一生的经历,或描绘多彩的宫廷生活,或记录对人、事、物的品评,或表达对昔日爱情的追忆……堪称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笔法曼妙,灵气十足。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这些作品,走进千载之前的平安朝才女们的心灵世界吧。
  独守深闺的藤原道纲母
  《蜻蛉日记》的作者藤原道纲母是一位美貌的名门闺秀,其身份也十分显赫。其夫藤原兼家是权倾朝野的重臣,他用计逼花山天皇退位,拥立其女所生的一条天皇为帝,作为外戚摄政,独揽大权,由此开启了藤原家的盛世。
藤原道纲母与《蜻蛉日记》

  后来其子道隆、道长先后担任摄政、关白等要职,又分别将女儿嫁入宫中为后,而清少纳言、紫式部、和泉式部等一众才女都是此时的后宫女官。也就是说,道纲母无论从资历还是身份上看,都是平安朝才女中的“前辈”。
  夫居高位,爱子在侧,坐拥荣华,自身又才貌双全,诚可谓那个时代的“人生赢家”了。然而《蜻蛉日记》中所展现的完全是另一番光景。日记回顾了从兼家求婚到婚后20余年间的生活,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在婚姻中苦苦挣扎的怨妇形象。
  “蜻蛉”即蜉蝣,寿命短暂,正如缥缈无依的人世。作者这样慨叹道:
  思及命运无依无靠,顿觉一切虚无缥缈,每日里净想些有的没的,这日记应叫做《蜉蝣日记》吧。
  令她如此不安的原因就是不如意的婚姻生活。在走婚制盛行的年代,独处深闺的女子每日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丈夫的到来。道纲母正是这样一位痴情的传统女子,她希望丈夫只爱自己一人,连过年的祈愿都是“每月三十天,天天夫君来”。夫君不来访的日子里,她只能白天独守空闺,形影相吊;夜晚迎风洒泪,对月伤心。等过一天又一天,往往等来的却是夫君巧言搪塞的借口、言不由衷的书信,甚至另有新欢的传闻。
  多少次她听说丈夫来到附近,满心欢喜地梳妆打扮,门前迎候,却只听到过门不入的隆隆车声。风雨交加的夜晚,她看到妹妹与情人缠绵,听侍女们议论“当初老爷和夫人恩爱之时,比这还大的雨都照样来访呢”,不由得泣下沾襟。
  她曾给丈夫写感人肺腑的长信,也曾冷言冷语拒夫入门,甚至欲出家了却凡尘,但都无法改变丈夫的风流成性,只得继续在怨叹中度过余生。
  《蜻蛉日记》以现实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在婚姻生活中痛苦挣扎的贵族女性形象。痛苦,因为用情至深,这大概是陷入爱情的女子共同的宿命。
  潇洒率真的清少纳言
  进入一条天皇朝后,文化发展达到了高峰。史无前例的一帝两后制,使得后宫中的竞争上升到了文化层面,各种文化沙龙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清少纳言、紫式部、和泉式部、赤染卫门等才女,均是出自此时的后宫之中。清少纳言乃著名歌人清原元辅之女,后入宫侍奉皇后定子,以其渊博的学识、机敏的性格,成为宫内闻名的才媛。
  清少纳言的代表作《枕草子》是一部记录宫廷生活点滴与日常所思所感的随笔集,现存300余段,大多短小精悍,长则五六百字,短则一两句。内容分为类聚章段、随想章段、回想章段(日记章段)三大类。“类聚章段”即罗列世间性质相同之事物,并加以品评。此类文章颇为简短,体现作者观察之细密,见解之独到。“随想章段”即随笔,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日常生活的观察思考。文中多次出现“をかし”一词,意为“有意思的,有情趣的,奇妙的”。清少纳言认为“凡事物,不论草木鸟虫,且不管是辗转听闻,或偶有所感,皆不可漠不关心”。世间万物,人生百态,她都能从中找到乐趣,信笔写来。“回想章段”即回忆自己在后宫中的生活,主要描写了与以皇后为首的众人的交往过程并加以品评。语言幽默辛辣,个性十足。其笔下的定子后宫充满了开放、和谐的气氛,皇后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而清少纳言自己也因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高人一等的能力,深得皇后宠爱和贵族公子们的推崇。
  然而,这样一个性格明朗、心直口快的姑娘,却遭到了同时代的另一位才女——紫式部的恶评:
  清少纳言是那种脸上露着自满,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总是擺出智多才高的样子,到处乱写汉字,可是仔细一推敲,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总是故作风雅,即使在清寂无聊的时候,也要装出感动入微的样子。这样的人就在不放过任何一件趣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不良的轻浮态度。
  紫式部入宫时清少纳言已离宫,二人并无直接交集。这段恶评主要源于二人性格的差异:清女外向直率,心高气傲,夸耀才学,不拘小节;紫女则深沉内敛,谨小慎微,不善交际,不喜张扬。然而清少纳言这饱受诟病的性格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她身上洋溢着潇洒浪漫的诗性情怀和小女子的率真可爱。正是这份自信、独立、开朗,让她在平安朝众多才女中脱颖而出,留下灵气十足的文字。   不过清少纳言实际的生活并不像她笔下那么美好。她本人经历过两次离婚,所侍奉的皇后定子又遭遇家庭变故,24岁便香消玉殒。清少纳言退出宫中,自此音讯全无。后世附会了许多她老年穷困潦倒的故事,但她真正的结局已无人知晓。
  深沉内敛的紫式部
  紫式部,作为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作者为世人所知。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和泉式部不仅是天才歌人,也是一位热情奔放的绝代佳人。几段惊世骇俗的恋情为她提供了绝佳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其恋歌不拘泥于技巧套路,而是大胆地直抒胸臆,新颖别致,不落窠臼。一些对情爱场面的描写十分大胆奔放,如:
  醒来独卧床榻间/一任枕边黑发乱/忽思前夜锦帐里/良人抚我青丝端
  擅用新奇的比喻也是其和歌的特点之一。一次她被情人抛弃,伤心欲绝前往贵船神社参拜,看到漫天飞舞的萤火虫,觉得那就是自己体内飞散的灵魂,便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相思恍惚间/萤火凌乱飞/点点出胸臆/魂兮何处归
  乃至她缠绵病榻之时,思及来世的愿望,依然是与心上人再度重逢:   一朝别君去/芳魂断今生/来世何所愿/唯愿与君逢
  世人皆道“情到浓时情转薄”,却不知如此多情之人却能将热情贯穿始终。和泉式部传奇的一生随着她的恋歌被人们永远传诵。
  敏感多思的菅原孝标女
  一条天皇朝之后的知名女作家要数《更级日记》的作者菅原孝标女了。
  菅原孝标女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祖先——平安时代初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尊为“天神”的菅原道真,她还有一位同样出名的姨母——《蜻蛉日记》的作者藤原道纲母。虽然其家族已经衰落,但书香门第的家风还是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
  《更级日记》是作者晚年撰写的回忆录,记录了她从13岁至52岁约40年的岁月,描绘了一个聪慧内向、充满梦幻色彩的文学少女形象。
  孝标女自幼爱书成痴。住在上总国之时,她便令人制一尊药师佛像,日日祈祷,只求早日上京,将众多物语尽数赏阅。她敏感而富有灵气,经常沉浸在幻想之中,清楚地记得每一个离奇的梦,相信灵魂不灭,追寻前世今生。
  在她离家上京的途中所记叙的旅途逸闻是《更级日记》里最出彩的段落:家门口伫立的那尊孤独的药师佛像,竹芝寺侍卫背着那遍体香气的公主,足柄山月夜中卖唱的“游女”忧郁的神色……即使在千载之后读来,其情景也仿佛历历在目。
菅原孝标女铜像

  平安时代的贵族才女们无不饱览过宫廷的繁华,也饱尝过婚姻的艰辛,生活的历练让她们更加深刻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人生的意义。她们通过笔和纸记录心情,表达情感,体现自身价值。她们的作品既是个人生活经历的总结,也是对一个时代风貌的记录,永葆超越时空的魅力。
其他文献
一个忙碌的早晨,你因为上班迟到而错过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老板对你发了一通火。到午餐时,你大吃特吃油腻食物,而对蔬菜沙拉视而不见……你一定知道,当压力倍增时,大脑常会促使我们通过进食来发泄情绪。但你也许并不知道,导致贪吃无厌的罪魁祸首很有可能不是你的大脑,而是你的另一个“大脑”。  “第二大脑”担负重任  很奇怪么?没错,你的确有第二个大脑——你的肠道神经系统。在你的身体里有着一个独立而复杂的神经系统
研讨會简介  2011年10月15日上午,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會在我校科研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8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70余名專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参會,围绕“《语法修辞讲话》研究”、“语法研究”、“修辞研究”、“语用研究”、“语言规划研究”、“结合语法修辞语用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话语分析研究”、“语言符号与传播研究”等多项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大會报告、分组研讨
说到“史诗”,人们最为熟悉的是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其实,世界最早的史诗是古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而古代最宏大的史诗,则是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它计有10万颂,每颂分双行排列,其诗行总量相当于荷马两部史诗总和的8倍,不少印度和西方学者称之为“史诗中的史诗”。  《摩诃婆罗多》的题意有不同的说法。相传诸天神把史诗与作为古代圣典的4部“吠陀”置于天平的两端,由于史诗更重要,因而得名“摩诃婆罗多”。这
《红宇》涉及了相当微妙的主题,但从我处理该主题的方式看,我似乎不应该受到那方面的非议。  ——纳撒尼尔·霍桑    这是霍桑在《红字》出版后致出版商菲尔茨的信中表明的立场。对此,美国布朗大学霍桑研究专家兰德尔·斯图尔特评价道:“的确,他以贞洁的方式处理了一个涉及不贞的主题。尽管他从轻发落了海斯特和亚瑟的罪过,但他从未让他们享受到幸福。”可以说,霍桑在《红字》主题的处理方式上采取了折中、保留的态度,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1905-1982)是当代美国著名诗人,20世纪50年代美国“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军人物和“垮掉派”诗歌流派的先驱。被誉为“美国最有才智的诗人”,他的有些诗歌被西方读者口头传诵,并被灌成录音带出版发行。然而,他的名字对中国的大多数读者来说还是那样的陌生。  雷克思罗斯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南本德,自幼命运多舛,11岁丧母,13岁丧父,父母双亡后,依靠居住在芝加哥的姨妈生活。从
亲爱的孩子:  从海德堡到沙夫豪森的旅程中你经历的困顿——睡在稻草堆中,啃黑面包,搭乘破旧的马车,这些都是你旅程中要经历的必要而适当的历练而已。如果一个人想要提升自己,就会把这些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会遇到的事情当做意外、摩擦与困难的范本。在旅途中,理解就是载着你前进的车辆,理解能力的强弱,会决定你旅程是否顺利,是否需要停下来修整。旅途中,你会时不时遇上一些糟糕的路程和一些糟糕的驿站。因此要小心,使
《圣经》作为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文本,曾经为西方美术史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创作动力。19世纪之前的欧洲美术史上甚至形成一个传统,即绝大多数画家会涉猎《圣经》内容,并借重圣经画创作跻身于主流画家行列。文艺复兴前后,这种时髦尤为明显。耶稣及其十二位使徒“最后的晚餐”,堪称圣经画廊的主题画群。不同画家笔下,餐桌上的戏台,场面和风格纷呈。  一、喧宾夺主的场景设计  文艺复兴先驱之一乔托 (Giotto,约12
这幅画极为清楚地表明,这个时期的高更仍将自己视为印象派画家。他采用间断的笔触,对主要景物的描绘几乎不加勾勒,如画面前部的猪和后面的房子。画面强调空间感,但远处的树木却相互重叠,融为一体,这与塞尚突出树木之间间隔的特点迥然不同。乍一看,左边的整个画面尤其是前面的田野的确很像印象派的作品,唯有高更那特有的色彩—紫色、粉色和浅紫色的堆砌,似乎显示出他后来的风格。不过再一看就可发现高更日后风格中那连绵不断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1975— ),英国文坛新秀,著有《白牙》(White Teeth, 2000)、《签名收藏家》(The Autograph Man, 2002)、《关于美》(On Beauty, 2005)、《西北》(N/W, 2012)四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非小说类文学作品《改变思想》。史密斯出生于伦敦北部郊外一个跨种族的家庭,母亲是牙买加移民,父亲是英国人,
莫妮卡·阿里(Monica Ali,1967— ),英籍孟加拉裔女作家,曾被英语文学杂志《格兰塔》(Granta)列为英国最佳年轻小说家之一。其作品主要展现移民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命运与自由意志碰撞下的精神探索。阿里的第一部小说《砖巷》(Brick Lane,2003)出版前便入围了布克奖,并获得大英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等殊荣。其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突破了子女遵从长辈的传统观念,把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