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课程资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3-0067-01
新课标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的教、学新方式。因为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分析、磨砺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又可转变教师角色,把教师从单纯施教的苦海中解放出来。但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觉得要进行探究式学习,重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此,我结合九年级历史“中古时代的欧洲”这一课的教学实例,谈谈自己对实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学思经历与认识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版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上)“中古时代的欧洲”主要讲述的是中古时代欧洲的社会概况,包含“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罗马天主教廷”“西欧的城市复兴”和“君士旦丁堡的陷落”四个子目的内容。它上承西方的上古时代,下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在本册中地位十分突出。在以前的教学中,为完成课标的教学要求,我按照课文顺序——“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罗马天主教廷”“西欧的城市复兴”和“君士旦丁堡的陷落”一口气上完,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所以,这学期在学习本课时,我集中精力吃教材,注重对本节课的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改进创新。先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文所提到的一句话——“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上古时代和奴隶制的终结”然后探讨问题:课文为什么这么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又进入了什么社会?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他们马上得出结论一原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步入了封建制的中古时代。到了这里,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活了。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观察“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总结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一目了然。既然西欧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国王的权力有限。那么,到底谁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最高主宰呢?中国古人不是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趁热打铁,我又抛出了这个问题。学生一下子又兴奋了起来,是啊!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看,到了这里,学生的探究欲望跃然脸上。他们的思考探究、归纳表达能力一下子齐上阵。经过学生的讨论归纳,他们明白了:西欧中古社会世俗权力的衰落,客观上给了宗教势力膨胀的空间。因此,这一时期的欧洲,是宗教神学占统治的时代,是黑暗、蒙昧的时代。紧接着,我又设疑:就在这种黑暗、蒙昧之中,我们又可看到一缕曙光,这一缕曙光指的是什么?学生的任务又来了。从课文的阅读、分析,他们又知道了一个事实:这一时期西欧城市的复兴、大学的出现,为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及资产阶级革命夯实了基础。就是这一缕曙光,带动了人类的前进,这是中古时代欧洲的大幸,但紧接着又有了大不幸,那又是什么呢?学生马上发问了,思维向更深处前进。看来,不再探讨是不行的。经过探讨,学生最终清楚:“君士旦丁堡的陷落”,拜占庭文明被摧残,是欧洲的不幸。最后,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引用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的一句话:“当西欧处于黑暗、蒙昧的时代,中国人的心灵是睿智的、兼收并蓄的。”以此来引发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提升了本课的学习主题。从实践来看,课堂教学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均得以顺利实现。而三维目标的顺利实现,完全归功于我对本课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挖掘,创设合乎学生思维活动的新问题。
通过教学、反思,我认识到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的教、学新方式并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实现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创设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历史教材(不论何种版本)是编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每节课都隐含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如何利用众多的课程资源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构建积极和谐的教、学新方式,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简介]陈东亮,男,1975年生,福建省云霄县人,福建省东山县杏陈中学教师。
[实习编辑:吴 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3-0067-01
新课标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的教、学新方式。因为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分析、磨砺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又可转变教师角色,把教师从单纯施教的苦海中解放出来。但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觉得要进行探究式学习,重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此,我结合九年级历史“中古时代的欧洲”这一课的教学实例,谈谈自己对实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学思经历与认识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版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上)“中古时代的欧洲”主要讲述的是中古时代欧洲的社会概况,包含“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罗马天主教廷”“西欧的城市复兴”和“君士旦丁堡的陷落”四个子目的内容。它上承西方的上古时代,下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在本册中地位十分突出。在以前的教学中,为完成课标的教学要求,我按照课文顺序——“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罗马天主教廷”“西欧的城市复兴”和“君士旦丁堡的陷落”一口气上完,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所以,这学期在学习本课时,我集中精力吃教材,注重对本节课的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改进创新。先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文所提到的一句话——“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上古时代和奴隶制的终结”然后探讨问题:课文为什么这么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又进入了什么社会?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他们马上得出结论一原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步入了封建制的中古时代。到了这里,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活了。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观察“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总结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一目了然。既然西欧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国王的权力有限。那么,到底谁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最高主宰呢?中国古人不是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趁热打铁,我又抛出了这个问题。学生一下子又兴奋了起来,是啊!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看,到了这里,学生的探究欲望跃然脸上。他们的思考探究、归纳表达能力一下子齐上阵。经过学生的讨论归纳,他们明白了:西欧中古社会世俗权力的衰落,客观上给了宗教势力膨胀的空间。因此,这一时期的欧洲,是宗教神学占统治的时代,是黑暗、蒙昧的时代。紧接着,我又设疑:就在这种黑暗、蒙昧之中,我们又可看到一缕曙光,这一缕曙光指的是什么?学生的任务又来了。从课文的阅读、分析,他们又知道了一个事实:这一时期西欧城市的复兴、大学的出现,为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及资产阶级革命夯实了基础。就是这一缕曙光,带动了人类的前进,这是中古时代欧洲的大幸,但紧接着又有了大不幸,那又是什么呢?学生马上发问了,思维向更深处前进。看来,不再探讨是不行的。经过探讨,学生最终清楚:“君士旦丁堡的陷落”,拜占庭文明被摧残,是欧洲的不幸。最后,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引用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的一句话:“当西欧处于黑暗、蒙昧的时代,中国人的心灵是睿智的、兼收并蓄的。”以此来引发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提升了本课的学习主题。从实践来看,课堂教学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均得以顺利实现。而三维目标的顺利实现,完全归功于我对本课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挖掘,创设合乎学生思维活动的新问题。
通过教学、反思,我认识到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的教、学新方式并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实现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创设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历史教材(不论何种版本)是编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每节课都隐含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如何利用众多的课程资源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构建积极和谐的教、学新方式,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简介]陈东亮,男,1975年生,福建省云霄县人,福建省东山县杏陈中学教师。
[实习编辑:吴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