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隧道见证现代工程学奇迹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qtq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指给一位登山家一条连绵不绝的山脉,他的眼光会落在最高的峰顶。如果给一位航海家指向一条海峡,他的眼光会停在对面最适合停靠的峡湾。如果把山脉和海峡指给一位隧道工程师,他会立刻做出一个关于穿越山海的隧道设计方案,还附送一摞预算表。
  在现代,技术因素不再是阻止宏伟计划实施的最大壁垒。一批批隧道工程师们在山脚和海底孜孜不倦地指挥挖掘,他们的成果不仅使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全、便利,也创造了一系列工程学上的奇观。

陆路贯通英吉利海峡


  远在1802年,拿破仑即将当选法兰西共和国的终身执政时,意气风发的他手握攻无不克的世界最强陆军雄视欧洲,恨无对手。而长期与法国隔海相望的宿敌英国,是他的最大目标之一。
  恰好,有一位法国青年阿尔伯特·马修献策,希望借着共和国的财力修建一条贯通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拿破仑闻言大喜,作为著名的新技术拥护者,他敏锐地注意到这条隧道一旦建成,在军事上将大大有利于他的精锐陆军。于是,他于《亚眠和约》时期让自己的哥哥跟英国方面吹了吹风。
日本津轻海峡鸟瞰图

  第二次反法同盟刚刚失败,对拿破仑的崛起无比警惕的英国人接收到这个消息后,哪会猜不出拿破仑推销这条号称“马车两小时跑过海峡”的隧道的醉翁之意?他们只是无可无不可地听取,这项工程自然连立项的机会都没有就胎死腹中了。
  其实这项大计划即使真的破土动工,多半也不会有太好结果,因为它对于当时法国的工程技术水平而言,算是大大超前了。
  隧道计划由人力挖掘,马车运载泥土,隧道内的照明靠油灯,解决空气问题要用木质换气塔伸出海面。如今,对现代科学稍有了解的中学生,都会发现这个计划里很多不合理处。不过,作为设计海峡隧道的先驱,马修这个名字依然铭刻在欧陆交通史上。

  当人们乘坐“欧洲之星”号豪华列车穿越英吉利海峡时,恍若穿越了200年的时光。

  30年后,一位叫作德加蒙德的法国工程师,又对海底隧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早期的计划是把一些大铁管子用船沉到海底,然后派工人抽水并接合管子。可想而知,把管子拼起来的工程非常艰巨。而在同一时期,盾构法被法国人发明出来,在英国泰晤士河隧道项目上经过反复试验,最终获得了成功。
  当时的盾构法比较原始,就是建造一个大型构架,通过多个工作面的工人挖掘,以及构架底部工人的加固,使得构架一点一点往前挤压,最终挖通隧道。这种盾构方式只适合在松软的泥土层作业,遇到岩石等问题基本上没有办法。为了证明英法海底隧道的可行性,德加蒙德甚至亲自潜水到海峡底部勘测土层,并证明土层适合挖掘隧道—计划上的最后一块拼图已经拼好。
  德加蒙德是拿破仑三世的好友,拿破仑三世也一度对这个看起来可行性相当高的计划表示大力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拿破仑三世下台,海峡隧道依然没有破土动工,如今被称作“英法海底隧道之父”的德加蒙德,也因未遂其志而一生郁郁。
  19世纪后期,英国人也曾经试图为海峡隧道立项,但是又一次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放弃。虽然19世纪的几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但这些先驱们进行的计算和论证没有白费。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强势崛起,欧洲诸强国难以与之抗衡,只能抱团取暖。于是,英法均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以往的恩怨虽然难以彻底放下,但至少它们暂时认为对方是亲密盟友加重要贸易伙伴。英法海底隧道这一计划,因而再次被提上日程。

  真正促成青函海底隧道建设的,是发生在1954年的一出惨剧。

  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都是实干型的政治家,同意私人募集资金开挖隧道。隧道计划在1981年被提上日程,1985年获正式提案,1988年开工。
  这项工程由三条隧道和两个终点站组成。三条隧道均长51公里,由北向南平行排列,南北兩隧道相距30米,是单线单向的铁路隧道,隧道直径为7.6米;中间隧道为辅助隧道,用于上述两隧道的维修和救援工作,直径为4.8米。
  在辅助隧道的1/3和2/3处,分别为两条铁路隧道修建了横向联接隧道。当铁路出现故障时,可把在一侧隧道内运行的列车转入另一隧道继续运行,而不中断整个隧道的运营业务。在辅助隧道线上,每隔375米,都有通道与两主隧道相连,以便维修人员工作和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人员。
英吉利海峡

  20世纪80年代,隧道掘进机已经成了隧道施工的主要设备。施工方准备了11台来自不同国家的掘进机,它们的总重量甚至超过了埃菲尔铁塔,可分别满足不同情况的施工要求。机器沿着三条隧道的两端开挖,一共有12个开挖面。由于每耽误一天工期,就要支付高达200万英镑的贷款利息,所以海峡隧道的施工速度非常迅速。但最终,整个施工的费用达到46.5亿英镑,远超预算。
  1994年5月6日,英法海底隧道竣工,从拿破仑开始的陆路贯通英吉利海峡之梦,终于告一段落。一条隧道把孤悬海外的英吉利变成了欧洲大陆事实上的一部分,这不仅是欧洲交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工程史上的一桩伟业。如今,人们花35分钟就可以穿过海峡,而当人们乘坐“欧洲之星”号豪华列车穿越英吉利海峡时,恍若穿越了200年的时光。

青函隧道:笨蛋工程?


  说起日本著名的青函隧道,可能很多日本的普通市民会报以会心一笑。因为这个隧道与“大和”号战列舰、伊势湾“排海造田”工程,并列为昭和时代三大“马鹿”(笨蛋)工程。
  这个至今仍是世界第一长海底隧道的青函隧道,真的是笨蛋工程吗?这还要从它建设的初衷说起。
  拿起日本地图,我们会看到位于最北端的北海道跟日本本州岛是分开的,中间那一条狭窄的缝隙就是风急浪高的津轻海峡。隧道开通前,从日本本州到达北海道只能靠船运或者空运。从青森到海峡对岸的函馆,海上航行要4.5小时,到了台风季节,每年至少要中断海运80次,而且青函隧道未建成时的空运还是非常昂贵的。
  北海道北侧的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是日俄(苏)均主张主权但由俄罗斯实际控制的岛屿。拥有北方四岛的俄罗斯(苏联)对北海道的觊觎,是日本最担心的事情。于是,建造可以由陆路迅速支援北海道的海底隧道,一直是日本政府筹划的计划。
2015年8月24日,瑞士政府在圣哥达基线隧道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隧道已基本完工

  二战战败后,日本百废待兴,一批战前从事工程事业的士兵归国。1946年,一位叫作粕谷逸男的铁路工程师,争取到一笔小额经费和国家运输省少数赞助者的支持,对建设穿越津轻海峡的隧道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开始初步的勘探和取样。钻孔机钻至海床下90米的深度,取得了一些数据。但计划还是被搁置了。
  真正促成青函海底隧道建设的,是发生在1954年的一出惨剧。津轻海峡渡轮“洞爷丸”在航行中途遇台风翻沉,1155人遇难。惨剧发生后,虽然隧道计划重新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但直到十年后的1964年,隧道项目才破土动工。
  由于青函隧道的海底部分,存在不可预知的地质运动以及火山岩结构,比英法海底隧道复杂,因此,工程师无法使用大规模的掘进机械,有时还不得不爆破掘进。
  青函隧道主要采用的掘进施工方法,是采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下导坑先墙后拱法”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法”两个策略,利用千米级超长水平钻探,以水玻璃泥浆泵压软岩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加固等具体施工方法,掘进后立刻加以支护,从而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
  隧道由南北两支各1800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的挖掘队同时凿進。由于挖掘条件十分艰苦,挖掘人员每4小时轮班,每小时挖掘的进度只以英寸计。施工中还出现了几次严重的隧道注水事故,其中一次让施工中断了半年之久,有33位技术人员在抢险过程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此后,在通行安全方面,青函隧道作了非常周密的准备。隧道内建有两座避难车站和8个热感应点,隧道内装有火灾探测器、烟雾报警器、自动喷淋装置、地震早期探测系统、漏水探测器等设备。一旦发生危险,列车可迅速就近驶入“龙飞”或者“吉冈”避难车站,乘坐避难列车离开,或者直接从车站中的竖井升上地面。
  1988年3月13日,历经24年的施工建设,共耗资6890亿日元的青函隧道正式投入运营。两趟列车自函馆站与青森站对开,通过海峡的单程不到 30分钟,连通了日本本州与北海道。
  之所以有人会把它称作“笨蛋工程”,是因为在建设隧道的24年中,空运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飞往北海道的航班变成了普通人享受得起的服务。所以,花费大量公款建成的青函隧道,显得相当鸡肋。

  但是,火车和飞机这么横向对比似乎不是特别公平,更何况隧道还有军事上的用途,所以到底是不是“马鹿”工程?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至今,圣哥达基线隧道仍是世界上最长与最深的隧道。

穿越阿尔卑斯:愚公移山


  数百年来,瑞士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圣哥达峰的山口,一直是意大利通往德国和北欧的一条重要通道。这个山口早在古罗马时代就为人们所知晓,但直到14世纪才被频繁使用。圣哥达山口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作为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义军根据地,还是在近现代战争中令瑞士作为永久中立国闭关自守的重要基地,圣哥达都是战略要地。
  二战结束,来之不易的欧洲和平基本降临后,被德法意奥拱卫的瑞士,地理位置愈发重要。在圣哥达基线隧道开工之前,圣哥达峰下已经开通了一条重要的圣哥达公路隧道。圣哥达线路是瑞士公路系统中连接南北干线的重要环节,甚至是连通欧洲南北的一条轴线中的重要部分。公路通车时,北面从巴塞尔经当时的联邦德国通往法国;南面从洛迦诺经意大利与当时的南斯拉夫相连,堪称欧洲的大动脉之一。
  由于人民的富裕程度随现代化进程提高,圣哥达线路的交通量暴增十几倍之多。瑞士政府从运输、环保等多方面考量,决定再修建一条贯通圣哥达峰的隧道。与本文前两条海底隧道不同,圣哥达基线隧道是在充塞岩石的山脉里开凿,虽然遇到的困难不同,但在工程实施的难度上,毫不逊色于海底隧道。
  1947年,虽然圣哥达基线隧道的设计图已经基本完成,但正式破土动工的日子是在50多年后的1999年。在圣哥达山的南北侧,施工队在离地面几千米的覆盖层下共同开工。
  隧道工程中的绝对主力—撑靴式硬岩掘进机,约长410米。它的先进之处在于,切割岩块后还能将碎岩抛向后方,同时将预先塑好的水泥块铺到周围,以形成隧道。灌浆贴合水泥隧道壁的工作,也由其他机器完成。24小时掘进56米的成绩,也是当时该尺寸掘进机的掘进世界纪录。纵使有如此强大的机器,隧道工程投入的工人也达到了2000名以上,整个工程亦持续17年之久。
  隧道施工的最深处,离地面有2300米左右,温度最高可达46摄氏度,工作环境相当恶劣。许多头发茂密时加入施工的青年工人,经过17年的磨砺,完工后已是谢顶的大叔了。隧道采取双孔单线式设计,在安全性方面,每隔325米就有一条横向的联络通道将两条隧道连接到一起。若有紧急情况,乘客在第一时间便可疏散到安全区,列车也会驶入两座紧急停靠站,让乘客从竖井撤离。
  由于圣哥达基线隧道极高的施工难度,其建设过程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条瑞士花费103亿美元建设的隧道,也被称作欧洲奇迹以及欧洲团结的象征。2016年6月1日,圣哥达基线隧道开通典礼上,瑞士、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多国领导人亲临现场,见证穿越阿尔卑斯山心脏地带只需17分钟的科技魔法。至今,圣哥达基线隧道仍是世界上最长与最深的隧道。
  以上三大隧道只是现代工程学奇迹的一小部分。和平时代,人类的智慧不再全力为战争服务时,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就可以在增进人们生活便利、促进全球一体化的科技参天大树上,催发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其他文献
“你为什么来日本留学?”“因为离家近啊。”  在无数次被问同一个问题后,我开始借用《灌篮高手》中流川枫的经典台词,半开玩笑地回答。  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在中国留学生的选择中,日本位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之后排名第四,在非英语国家中名列榜首。  虽然中日之间一直存在种种历史问题和现实的政治问题,但赴日留学的温度一直不减。庞大的在日中国留学生团体引发了日本媒体的关注,2018年7月7日出版的《
《生命的边缘:站在珠穆朗玛峰之巅》  [美] 吉姆·惠特克 著  犹家仲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8月  1963年5月1日早上6点,在被飓风袭击的帐篷里度过了一个悲惨的夜晚后,我爬出来,进入一个风卷雪形成的旋涡中,绑上夹子,把我的背包捆起来,跟我的夏尔巴朋友纳旺·贡布系在同一条绳索上,迈开了最后征程的第一步—攀登这座世界最高峰最终花了两个月时间。  在海拔27450英尺的高度,空气
1997年,台海曾密布的战云刚刚散去不久,距亚洲万里之外的美国天空之上,首次起飞了世界第一架第五代战斗机:被称作“猛禽”的F-22。这架造型优美的铁鸟,在其F119-PW-100低涵道比“加力涡扇发动机”仿佛能撕裂天空般的尖锐鸣叫中,宣告属于它的空中霸主时代到来。  被中国军迷亲切称为“爱芙娘娘”的F-22首飞的同一年,成都飞机工业集团611所里,以杨伟总设计师为首的工程师团队也默默开始了中国第五
从商业飞行走入人类历史的那一天起,飞机上的座椅宽度就遵循着一套统一的标准:无论乘客高矮胖瘦,经济舱的座椅尺寸无非就在16.5英寸(约41厘米)到18英寸(约45厘米)之间浮动,视乎不同的机型和航空公司,可能会有细小的差别。然而在当今社会,这套标准似乎遇到了新的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从1980年至今翻了两番。到2014年,有超过19亿成年人属于“超重”人群,有6亿则属于
2016年6月,英国就是否“脱离欧盟”举行全民公投,“脱欧派”以52%对48%胜出。其后,英国一直在“脱欧”事务上问题不断,尽管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10月31日“脱欧”的时间不会被推延。  “脱欧”公投时期,一辆红色大巴成为当时“脱欧”运动的标志性形象,车身上刷有醒目的游说标语:“我们每周向欧盟支付3.5亿英镑,让我们把这些钱用在国民医疗服务体系上吧!”它将抓人眼球的大额费用支出,与具有公益性的英国
决定欧盟乃至欧洲前途的2017“超级大选年”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关键节点:3月15日举行的荷兰议会大选中,争取连任的中间偏右党派自民党(VVD)成功抵挡住了来自极右民粹势力的挑战,保住了议会第一大党的位置。自民党党首、现任首相马克·吕特将迎来其第三任期。  选前一度被认为将缔造又一政坛“黑天鹅”事件的荷兰极右翼党派自由党(PVV)及其党首基尔特·维尔德斯没能成功逆袭——盡管该党在本次选举中跃升为了第二
2018年6月29日,泰国芭提雅,一名市民提着宠物狗准备过马路。2018年6月26日,泰国素万那普机场,一家商店的门口摆放了一尊佛像,一名赤脚的旅客双手合十向其朝拜。下午6时许,曼谷街头,下班路上的摩托车群。  落地素万那普机场时,刚好是当地时间的凌晨4点半。因为预定的公寓要等到10点后才能入住,我们两个睡眼惺忪的游客只能在机场晃荡等天亮。  溜达到机场一楼,发现了一间热闹得好像大学门口宵夜档的2
北京时间11月9日出炉的美国总统大选结果不仅令全世界震惊,更让未来四年的美国国内政治以及全球局势陷入了一连串的不确定性之中:希拉里无非是奥巴马八年执政周期的延续,尽管这种“无法带来改变”的个人标签已经被无数评论认定为葬送她白宫之路的终极原因;当选总统特朗普一路以“现状挑战者”的姿态走来,他和他的支持者们不仅唾弃“希拉里-奥巴马”式的自由派意识形态,也坚持认定华盛顿的“建制派”共和党人并非自己的一路
今年4月1日,西方愚人节,一向以“钢铁侠”形象示人的埃隆·马斯克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当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连串更新,“接下来几个小时有重大新闻!”“尽管为筹集资金进行了大量的努力,但特斯拉最后还是申请了破产……”“破产的原因有很多,批评家指出的弱点,特斯拉都有。”  做戏做全套,马斯克還亲自“出镜”,发布了一张自己一脸憔悴地倒在特斯拉Model 3旁边的照片,他身上还放着一张被撕裂的印有特斯拉Lo
疯马巨石比拉什莫尔山更加宏伟  过了几秒钟,镜头才聚焦到疯马雕像上。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那雕像是从641英尺高的石头上雕刻出来的。从远处看,它就像另一座普通的山峰,映衬在南达科他州万里无云的天空中。但当你离它越来越近时,它的形式和细节就越来越明显:一张不屈的脸,一只抬起的手臂,一个手指,所有这些都以惊人的规模呈现出来。“疯马”是人  疯马巨石并不是南达科他州的主要景点。从这里向东,走18英里,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