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细颗粒物PM2.5水溶成分对人黑素细胞系PIG1增殖、迁移和黑素合成的影响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anl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空气细颗粒物PM2.5水溶成分对人黑素细胞系PIG1增殖、迁移、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含量的影响。

方法

收集采暖季雾霾天气PM2.5,制备混悬液。建立人黑素细胞系PIG1培养体系,将PIG1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分别用10、20、50、100、200 mg/L(细胞迁移实验用10 mg/L)PM2.5混悬液处理48 h,对照组不用PM2.5处理,其他同实验组。处理完成后,采用MTT法、微孔膜法、多巴氧化法、NaOH裂解法分别检测黑素细胞的增殖、迁移、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含量。两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每两个均数间的比较采用SNK法,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方法。

结果

与对照组[(100 ± 1.41)%]相比,20、50、100、200 mg/L PM2.5组PIG1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93.41 ± 2.13)%、(88.31 ± 1.36)%、(79.75 ± 1.89)%、(69.83 ± 2.50)%]均受到明显抑制(均P < 0.05),且随PM2.5浓度的上升,PIG1细胞的增殖率(r = -0.98,P < 0.01)和酪氨酸酶活性(r = -0.93,P < 0.01)均呈下降趋势。10 mg/L PM2.5处理后,黑素细胞迁移率为(66.23 ± 1.11)%,显著低于对照组[(76.86 ± 1.81)%,t = 7.55,P < 0.01]。随PM2.5浓度的升高(50~200 mg/L),PIG1细胞黑素含量逐渐减少(r = -0.97,P < 0.01)。

结论

空气细颗粒物PM2.5可能通过抑制黑素细胞增殖、迁移和降低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含量而影响黑素细胞的正常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报道1例桥粒斑蛋白(DSP)基因自发突变导致的Carvajal综合征。方法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收集1例Carvajal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抽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和100例无关健康人外周血,提取血液基因组DNA,应用Ion torrent PGM二代测序平台检测先证者家系皮肤病相关基因各外显子编码区域的序列突变情况,PCR-Sanger测序验证致病性突变。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羊毛状发,弥漫性
先证者女,3岁,出生后头皮可见片状毛囊角化性丘疹,无毛发生长。2岁左右头部开始生长稀疏毛发,粗细不均,间断脱落,触之易断。部分眉毛、睫毛脱落、折断,长短不一。体检:营养良好,身高、体重及智力正常,其他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皮顶部、枕部片状毛发稀疏、脱落,残留断发及毛囊角化性丘疹。牙齿、指甲、趾甲及汗腺正常。病发在皮肤镜、光镜及扫描电镜下均表现为念珠状发。基因测序显示,先证者桥粒芯糖蛋白
目的分析蓝痣皮肤镜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无锡市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确诊为蓝痣患者的临床及皮肤镜资料。卡方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65例蓝痣患者共66处皮损,23处做了皮肤镜检查,其中均质模式20处(87.0%),假网状模式2处(8.7%),脑回样结构模式1处(4.3%),均质模式多于其他模式(χ2 = 8.79,P < 0.05)。皮肤镜下表现为单色10处(43.5%),
紫外线在银屑病、白癜风、皮肤淋巴瘤、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病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光医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安全高效的紫外线治疗技术在皮肤病治疗中得到推广应用。为提高紫外线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本共识对紫外线治疗在皮肤科的临床规范应用提出具体建议,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参考。
目的探讨微针注射透明质酸治疗敏感性皮肤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6月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美容科门诊确诊的53例21~54岁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生成器结合余数法分为3组。高压喷注组23例,右侧喷注透明质酸(治疗侧),左侧喷注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侧),每2周1次;微针注射组15例,右侧注射透明质酸(治疗侧),左侧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侧),每4周1次;联合治疗组1
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及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是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疾病,其皮肤镜特征对于明确诊断、与其他皮肤肿瘤相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和手术以及动态监测皮损变化等都有一定帮助。本共识对这3种疾病的皮肤镜特征进行了总结。日光性雀斑样痣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皮损边界清晰、虫蚀状边缘、模糊的色素网、指纹模式、棕色均质模式、假性网络。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皮损边界清晰、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脑回
生物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解决重症、难治以及特殊类型银屑病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何合理、有效、安全地使用生物制剂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此,我国银屑病诊疗领域部分专家依据国内外研究数据和临床经验,结合中国银屑病患者的特点,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制订本共识,从主要生物制剂的应用原则与方法、疗效与安全性特点、患者的筛查与监测、常见问题与对策以及特殊人群应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为
目的分析2007—2018年解脲脲原体(Uu)临床株对9种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的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8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性病科性病实验室对19 431例患者进行的Uu临床株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其中男6 076例,女13 355例,年龄15~68岁,受试抗生素包括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结果2007—2018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