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美国概念下的中国熊猫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体现了大众文化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它融合多种艺术手段,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反应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影像文化为世界范围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试图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对电影《功夫熊猫》进行个案分析,挖掘其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情况。
  关键词:电影 文化差异 价值观 功夫 熊猫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功夫”和“熊猫”这两大中国元素,是梦工厂在片名上向中国的示好。用中国国宝熊猫作为功夫影片的主角,增加了中国观众对外来影片的热爱和支持。据说编导花了八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吸水墨画卷之灵气,取各家功夫之精华。影片展现的丰富的中国符号包括:传统的手推车,四人轿,鞭炮,针灸,麻将,水墨画的桂林山水,小镇上的面馆,吃包子,喝面汤,鹤师父写的书法——“禅”字,卷轴,灯笼,斗笠,兵刃,牌坊,庙寺,宫殿,豆腐,瓷器上的纹路都体现了浓郁的东方特质。片中二胡、笛子、鼓等乐器发出宁静悠长的中国风音乐,古典味十足。
   更令人赞叹的是梦工厂刻意为配合中国文化而设定的龙斗士(dragon warrior)和龙之圣典(dragon scroll)。因为“龙”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图腾形象,传说中能行云降雨,封建时代,作为皇帝象征,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而西方文化中,它只是一只巨蜥蜴,口中喷火,代表罪恶、恐怖,作为战争的旗帜。恶魔撒旦(Satan)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事实上,“dragon”与龙不是同一动物,中国龙一般被称为“Chinese dragon”。动画片《怪物史莱克》中的喷火龙就是典型西方龙的形象。
   美国电影对中国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极力打造,却掩盖不住美国文化不自主地流露。原因就在于电影中的人物言语表达、角色塑造、情节发展必受社会文化的制约,从而使之深深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不可避免地显出其文化的特征。
  
   二 影片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展示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1、美国人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它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尤指个人奋斗,个人独立、坚信个人的存在发展和自由舒展是最重要的核心。它是美国早期边疆精神的一种延续,强调每个人价值必须按其本人意愿与表现来对待、衡量。人们考虑问题不是“what’s the meaning of life?”而是“what’s the meaning of my life?”(Grace Halsell)成年后自立门户,只身闯荡。个人主义主要包括自力更生(self-reliance)、自我完善(self-integrity)、自我实现(self-achievement)。
   2、勤奋工作(working hard):美国早期的移民开拓荒原,建立国家,依靠的是辛勤的劳动。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的工作取得成功是很了不起的,这就是人生的成功。而获得成功是每个美国人的梦想与追求,即所谓的“美国梦”。所以英文里有“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的金玉良言。
   《功夫熊猫》骨子里充满了美国式的“自我成长”精神。熊猫爸爸和浣熊师父对熊猫的教导都有一个过程,即“只要你相信,你就能成功”。憨厚的熊猫阿波(Po)梦想成为“侠客”,机缘巧合被乌龟大师钦点为“龙斗士”,刻苦练习中国功夫。最终从一个只有零级功力的废材变成真正的英雄,拯救了和平谷的老少。
   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仍是影片中的潜台词,美国更崇尚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或者是为了宏伟目标而自我牺牲的人,或者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不同于美国电影,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所以中国的英雄观中似乎不太愿意突出某一个人,而更愿意突出集体的力量。
  
   三 影片对西方社交文化的展示
  
   1、见面语:
   英语中祝愿性质的见面语较多,如“good morning, good evening,good day, good night.”而汉语中较少,北方人见面称“你早”,广东人称“早晨”或“你早”。“你早”和“good morning”含义其实并不同。“晚安”、“早安”都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如片中:
   “Ok, alright, and good night, sleep well…seem a little bit awkward……master tigeress……”
   “Hi,good morning master! I thought I warm up a little.”
   西方的“晚安”、“早安”这种自然性的问候在片中随意流露,而在中国人的交际中却略显奇异。
   2、亲吻和拥抱原则:
   影片中有些场景反映了西方非言语行为之一的亲吻和拥抱原则,如熊猫和父亲深情的拥抱。不同国度的电影里会演绎着相同的非言语行为,而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又传达着相同的意思,这皆是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
   不同于矜持内敛的中国人,在西方国家,家庭成员或关系密切的朋友分别一段时间再见面或告别时,常拥抱和接吻。这就是西方的接触性文化(contact culture)。西方人为人处世偏向于情感流露,性格特征趋于外向。这源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与西方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特点和社会发展规律密不可分。
   3、平等礼貌原则:
   在美国,强调个人价值,提倡自由平等。长辈不能无缘故地向孩子发火,否则要真诚地道歉。而在“尊师重道”的东方,人们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羞于表白自己的歉意,孩子很少对父母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父辈师长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不可冒犯性,拥有不可亵渎的尊严,也很难屈尊向晚辈道歉或感谢。
   影片中,由于熊猫早晨起床晚了,会对父亲讲“Sorry dad……”;在面馆里,顾客接面时,会对熊猫说声“Thank you”。
   熊猫父亲可以对儿子说:“Po……I……I……I am sorry, things didn’t work out, it just wasn’t meant to be.”
   熊猫对父亲说:“Thanks dad……”
   浣熊师傅对熊猫说:“You are the dragon warrior you have brought peace to this valley, and , and me, thank you, thank you, Po thank you……”
  
   四 影片中的文化空缺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凝汇了古老的中国文明,中国人的传统特性、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认知、生活方式等方面与西方人存在着点点滴滴的差异。由此产生了“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空缺现象。
   1、熊猫练功时,师父用的食物是典型的中国包子,而英语对白则用“I said you are free to eat, have a dumpling(饺子)”。这个遗憾的疏漏,正是由于中国包子与饺子在美国文化中的空白而造成的概念上混淆。
   2、“He hides his almond cookies on the top of shelf.”中“almond cookie”是美式小甜饼,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根本不存在,中国人看不懂片中猴子在架子上藏的到底是何物,着实不如我们的传统月饼亲切。
   3、外国人对“shifu”(师父)的含义理解模糊,似乎认为“shifu”是个具体的头衔而非泛指,如:“Master Shifu!”“master”中文译为“能手,大师,师父”,后面又加个“shifu”,直译为:“师父师父!”
  
   五 结语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从独有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中发展而来的。文化的影响已成为一种潜意识,隐性或显性地支配着人们的言语行为、思维习惯。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可体现时代和民族精神,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各种文化,是多元文化凝集的艺术结晶。如果没有对异族文化的了解,就不能持宽容的态度去面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甚至认为《功夫熊猫》有亵渎中国传统文化的嫌疑。由此,对电影中东西方文化深刻的剖析和比较,求同存异,尊重和理解异文化中存在的空缺现象,从而有助于各民族间跨文化的交流,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付佳,女,1977—,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法,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在长期的《诗经》研究中,人们的关注焦点总是离不开诗的本义是什么,诗为何而作这类话题。而对于《诗经》的话语权力,乃至其发挥的功能等问题却似乎不大关心。深入探究《诗经》话语权力,对于正确评价《诗经》的价值及影响无疑是一大有帮助。本文将就《诗经》独特的言说语境及形成途径剖析其话语权的渊源。  关键词:诗经 渊源 礼乐文化 话语权力 人神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礼乐
期刊
摘要 竹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与其具有的特殊的文化品位紧密相关。本文从竹文化“发端流传”、“与文人关系”、“文化意蕴”、“文化建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挖掘竹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多重内涵。  关键词:竹文化 发端流传 文人化 文化意蕴 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以其特有的风格品位,成为文人情感关照的对象,也是文人审美价值的一个集
期刊
摘要 《读者》中大量的文章契合了同一个叙述公式:不幸-欲望+精神=幸福。可用一句话概括这个公式:幸福本来人人都有的,只要割断欲望之绳及培养精神的自足性。《读者》因为避免根本矛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选文缺少丰富性和复杂性,因而属于快速精神消费品的休闲类杂志。  关键词:《读者》 叙述模式 幸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属综合类文摘杂志,从创刊
期刊
摘要 卡米尔·圣-桑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从他的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圣-桑性格和艺术上的二重性因素对其作品的内在影响。  关键词:卡米尔·圣-桑 性格 艺术 二重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欧洲的文化艺术在1848年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流派纷纭而至。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
期刊
摘要 当前书法创作中,文化缺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具体表现为汉语水平的下降、书法家文学修养的欠缺和书法“雅”气的丧失。书家文化缺失,既不能保证书写文字正确、内容恰当,也不利于提高眼界和提升书法创作的审美情趣。大而远之,最终会导致书法传统艺术的地位被削弱,以及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沦丧。  关键词:书法创作 文化缺失 下降 欠缺 丧失 危害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民谣研究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结合音乐常识、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华民谣进行了研究。中国民谣在20世纪90年代中经历着平稳中的高潮和低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结合民谣中所包含的民俗特征、涉及的民谣领域及方法方面予以归纳理并,对该领域中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民谣 研究 整理 综述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李斯特晚期的钢琴作品与前期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和声、调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本文主要从李斯特晚期钢琴作品中和声的不协和音程与非传统和弦运用以及音阶、调式与调性的分析,来深入探讨他作品中的印象主义。  关键词:印象主义 新风格 李斯特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李斯特晚期的钢琴作品,在作曲技法上较以往的传统有了较大突破,同时他的钢琴作品与之后
期刊
摘要 油画创作中的色彩,可看作是画家借以同欣赏者进行交流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可以体现出画家个人独到的体验和感受。色彩不仅传达画家的情感,而且内含了画家自己对生命、自然的态度,展示画家独有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油画 色彩 古典透明画法 直接画法  中图分类号:J519 文献标识码:A     在油画创作中,色彩作为画家精神的载体,与受众的心灵进行交流沟通。客观世界绚烂的色彩所造成的美,和绘画的色
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了辛迪·舍曼和弗里达·卡洛艺术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认为二者都具备了独立的女性视角,不同的是弗里达·卡洛更加注重内视自身,而辛迪·舍曼则更加注重“外观”社会。  关键词:女性艺术 男性权力 图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辛迪·舍曼和弗里达·卡洛两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当中,虽然都表现出了一种自觉的姿态和鲜明的女性意识,但是两者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异。辛迪·舍曼主要是通过“
期刊
摘要 “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人的审美理想,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体现。本文着重论述了设计中的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融合的,而设计者只有在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中,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设计境界。  关键词:设计 自然 心师造化 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人类文明起源于自然,设计也是起源于自然。设计与自然的关系源远流长,从中国古代传统的和谐理念,到当今世界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