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自人的内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sy8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读者》中大量的文章契合了同一个叙述公式:不幸-欲望+精神=幸福。可用一句话概括这个公式:幸福本来人人都有的,只要割断欲望之绳及培养精神的自足性。《读者》因为避免根本矛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选文缺少丰富性和复杂性,因而属于快速精神消费品的休闲类杂志。
  关键词:《读者》 叙述模式 幸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属综合类文摘杂志,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4年发行量806万册,其发行量排名世界综合期刊第四,位于美国《读者文摘》、《国家地理》、《时代周刊》之后。迄今为止,累计发行八亿多册。主编彭长城说,现在每印刷13本杂志,就有一本是《读者》。
   《读者》中的文章往往分为两种类型:一为知识型散文,如知识、看世界、生活、社会等栏目;二为抒情型散文,如文苑、人生、点滴等栏目。对于知识型的散文我们不做探讨,重点探讨后一类型。因前一类型的主要功能是对阅读者的知识面进行拓宽,不明显含有《读者》叙事意识形态与思想性方面的偏向,而后类含有叙事方面的严重意识形态与思想性偏向,对阅读者的人生思想观念有重大影响,所以进行重点论述。
   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的前言中,比较了四个俄国民间故事的常见情节:
   甲:国王给了英雄一只鹰,这只鹰把英雄带到了另一个国度。
   乙:老人给了舒申科一匹马,这匹马把舒申科带到了另一个国家。
   丙:巫师给了伊凡一只小船,小船载着伊凡到了另一个国度。
   丁:公主给了伊凡一个指环,从指环中出现的青年把伊凡带到了另一个国度,等等。
   普洛普认为“以上例子中,变化的是登场人物的名字,但行动和功能都没有变”。他紧接着指出:“与大量的人物相比,功能的数量少得惊人。这一事实说明了民间故事的双重特征:它既是多样态的、丰富多彩的,又是统一样态的、重复发生的。”
   笔者至少在50个抽样文本的范围内,选取较有代表性的10个范本对《读者》叙述进行探讨。我们发现这50个文本中,虽然叙事形态艺术方法各异,虽然主人公社会身份经历各异,但一些基本情节却惊人相似。撷取人生中某些相同的片断在刊物上反复放映正是《读者》十几年的作法,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读者》的风格。《读者》中大量的文章契合了同一个叙述公式:不幸-欲望+精神=幸福。也就是说,《读者》认为幸福本来就人人都有的,只要你的欲望少点,多点精神追求。正如《用幸福衡量财富》(2003年7月)一文中所议论的:
   “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绝对财富的鸿沟无法填平,而幸福感却可能被每个人所拥有。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财富化,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一 《读者》叙述中的初始情景:主人公处于不幸中
  
   读者中大量的散文都以主人公生活的不幸开始,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景,往往无法凸显读者所要宣传的理念。它要让人们相信,不管你处于多么不幸的境地,都可获取幸福。
   1、贫穷
   据统计,《读者》中所揭示的不幸一半以上,属于主人公生活在贫困中。比如《袋里有米,炉边有柴,还要什么》一文中(1998年第4期)写某一诗人:现在自已的袋里仅有乞讨来的三升米,炉边尚有一束柴薪。再比如《老妪的世外桃源》(2001年第17期)中写一对姐妹她们的父亲被木头砸死,两个哥哥先后死在战场上,17岁时母亲去世。她们在童年四五岁大时,就要做一大堆的事,17岁便要接手锯木坊开始独立生活。她们的境况是“在新千年的今天,在发达的德国有一对姐妹,生活中没有冰箱、电视和电话,喝的是溪流中的水,烧木炭熨衣服,用水力锯木头,用搓衣板洗衣”。又如《金色小提琴》(2003年第9期)一文中的海利,在“窘迫不堪”时打算卖掉家里最值钱甚至可以换到一座房子的——父亲的小提琴。
   2、生病或失去亲人
   《读者》所揭示的不幸中的百分之三十是来自这个原因。比如《格林夫人》(2003年第13期)患了癌症;比如《上帝住在一个老妇人的篮子里》(1997年11月)一文中的老妇人死了丈夫没有孩子,在悲痛中失语;又如《上帝的谈话》(2003年第8期)一文中的一对老人,兼备以上所有灾难,贫穷靠糊纸盒为生,因飞机失事失去唯一的儿子,两人两眼全瞎。
   3、来自外界偶然因素。
   比如《难忘的陌生妇人》(1998年8月)一文中的“我”,在逃荒中与父亲离散。
  
   二 《读者》叙述中对不幸的拯救方式
  
   1、割断欲望之绳
   《读者》认为,人类似乎没有穷尽的物质欲望,正是人们痛苦与不幸的根源。它认为欲望是非本原的需要,是可以被塑造出来的,而且是常常被塑造的。因此只需要从这种被塑造的境况里摆脱出来,来自物质世界的压迫也就不存在了。正像《割断欲望之绳》(2001年第17期)一文中所说:“众生就像那头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
   如果舍弃了这些欲望,你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呢?比如《老妪的世外桃源》一文中那对贫困的姐妹,本可以卖掉磨坊里一座出自14世纪,价值100万马克的木雕,可是克拉拉说:“可我们要这钱干什么?”她们热爱锯木头的工作,只要锯子在养活她们,她们就满足了。她们在劳动中一个骨折,一个中风了。她们的老眼中放射出幸福的光彩,她们说:“生活给了我们许多,快乐、满足和幸福。”这就是《读者》的回答。然而“世外桃源”的题名正泄露了它的弱点:这仅仅是世外桃源嘛!尘世中的人又如何做得到。这名字无疑成了一个讽刺,连《读者》自已都不肯相信.
   那么怎样做到克制欲望的产生?《读者》的方法是相当简单的,那就是常想自已所拥有的,就是知足,比如《常想一二》(2003年第9期)一文中,有人问霍金: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答道:“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再比如《好日子》(2003年7月)一文中写道:“好日子永远是相对的,一个脑瘫患儿的母亲,不会忘记孩子打点滴康复出院的日子;一个称职的演员接到一部好戏;一个女孩得到心满面意足的初吻;一个浪子的回乡……总之,人的欲望可以很小,很具体,也可以无限膨胀。”
   相似的片断屡屡复制,让人惊叹《读者》所宣扬的精神至高境界的同时,让我们反问:是不是我们本应都很幸福,只是我们要求的太多?
   2、培养精神的自足性,和谐、爱心、奉献、宽恕
   如何在贫穷中、苦难中体会人生幸福?除了要割断欲望之绳,还要培养精神的自足性。
   第一,学会体会贫穷生活中的幸福,甚至学会挖掘平凡生活中的幸福屑末。比如《金色小提琴》一文中的海利,在酒店里看到最后一次拉小提琴的父亲时,“泪水几乎在一瞬间汹涌而出”,他大声对大家说:“这是我的父亲。这么多年来,他安慰我说他在公司里提升了,其实他一直都在这里用这把小提琴为我提供学费,而我毫不知情。我不是富家子弟,但我的父亲却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富有。”
   又如在艰辛的生活中挖掘幸福的感受。看看《平凡的婚礼》(1998年2月)一文中,两个贫穷的年轻人结婚时所说的话:“我带着外出找工作未得的一身疲惫与沮丧回来时,她会端出仅剩的一块面包;当我没钱给她买衣服时,她会穿着破旧的衣服安之若素。我们没有汽车代步,但我们一起背着背包郊游,却让感觉快乐如在天堂;没有高档礼服,我们不能参加豪华的宴会和沙龙,但我们一起在陋室里和着舒缓的钢琴曲跳舞,却让我觉得我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公主与王子……记得去年情人节时,他将一枝红玫瑰递给我时的那副又得意又调皮的表情,可谁又知道,就为了买到花店里这最后一枝处理的玫瑰,他捏着仅有的50美分在店外的寒风中整整站了两个小时。”
其他文献
摘要 敦煌P·2553号残卷首残尾全,抄写的是关于王昭君的故事,现拟名《王昭君变文》。关于它的创作时代,大致有七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变文中的一句话:“故知生有地,死有处,可惜明妃,奄从风烛,八百余年,坟今上(尚)在。”笔者依据变文的敦煌地域特征、文章主旨、男女主人公的称呼及唐代文献的相关记载,认为P·2553号残卷《王昭君变文》的创作时间在786年—816年之间。  关键词:敦煌P·2553号残卷
期刊
摘要 白居易前期表现出激进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其政治实践和文学实践中有鲜明的表现。在其倡导新乐府运动期间所作的大量“唯歌生民病”的讽喻诗中,闪烁着激进的民本思想的光辉。  关键词:白居易 讽喻诗 诗歌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白居易的诗歌可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等四大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其作谏官(左拾遗)三年中所创作的以《新乐府序》、《秦中吟》为代
期刊
摘要 《红楼梦》中真情之真,是作为存在意义上的源始之真,它开启着善,显示着美,是《红楼梦》中真情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曹雪芹 本真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之“以情悟道”是对明清性灵思想“即情以求性”的生发,也是对明清情感本根论以及文学创作的超越。主人公宝玉之“意淫”思想意趣,在故事情节中的动态展开,就是对警幻所训“以情悟道”“意淫”之训的践行;宝玉因“
期刊
摘要 通感,也叫移觉,修辞格的一种,指用描写一类感觉的语句来描写另一类感觉,沟通两类感觉,造成表达上的新奇感和生动性。本文就古诗中使用想象性的视听通感特点方式,略作归纳。  关键词:想象 通感 交相为用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典诗歌有不少欣赏音乐和描写音乐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对于音乐的感受,常常用想象性的视听通感来表现,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以声喻乐。
期刊
摘要 元结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闵荒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上承陈子昂,下启白居易,可谓新乐府运动之滥觞;他的散文创作及其理论对韩愈、柳宗元等影响颇大,亦可谓开古文运动之先河,受到后世推崇。  关键词:元结 文学创作 历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元结(719-772),天宝进士,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于猗玗洞,故号猗玗子,河南汝州鲁山(
期刊
摘要 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需要有不同的文学作品来反映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国古代市井文学的主要文学样式,经历了从汉乐府、南朝民歌、唐宋传奇、元杂剧到明清小说的变迁,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  关键词:市井文学 传奇 杂剧 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类别,黄宗羲提到“台阁之文”与“山林之文”;鲁迅先生有过“廊庙文学”与“山林文学”、“帮
期刊
摘要 陆游《陇头水》一诗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我”与前方将士的交谈,谴责“和亲”政策的不得人心,抒发了诗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之情。这首诗内容单纯,语言浅显,率意造语,直吐胸臆。但在主题表现及人物刻画上,却有其匠心独运之处。诗人通过设置悬念、环境烘托、欲扬先抑及层层剥笋等手法来表现作品的爱国主题,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陆游 《陇头水》 主题表现 人物刻画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歧路灯》才写到第十二回,主人公谭绍闻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其父谭孝移就在作者的安排下匆匆告别读者、弃世而去,抛下他牵挂不已的孩子和家庭,并把教育、监护儿子的重担留给了糊涂的妻子。但这样的人物命运设计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关键词:《歧路灯》 谭孝移 构思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歧路灯》共一百零八回,可主人公谭绍闻的父亲,被作者奉为理学楷模、端方正直的谭孝
期刊
摘要 在长期的《诗经》研究中,人们的关注焦点总是离不开诗的本义是什么,诗为何而作这类话题。而对于《诗经》的话语权力,乃至其发挥的功能等问题却似乎不大关心。深入探究《诗经》话语权力,对于正确评价《诗经》的价值及影响无疑是一大有帮助。本文将就《诗经》独特的言说语境及形成途径剖析其话语权的渊源。  关键词:诗经 渊源 礼乐文化 话语权力 人神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礼乐
期刊
摘要 竹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与其具有的特殊的文化品位紧密相关。本文从竹文化“发端流传”、“与文人关系”、“文化意蕴”、“文化建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挖掘竹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多重内涵。  关键词:竹文化 发端流传 文人化 文化意蕴 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以其特有的风格品位,成为文人情感关照的对象,也是文人审美价值的一个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