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战犯不够格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love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6年初的某一天,盟军驻东京宪兵司令部门口来了一个身着和服的老头儿,从他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脚步和每次迈步时的痛苦表情中,不难看出他已时日无多。然而,他面对接待他的美军军官说的两句话,立刻把全场都惊着了。第一句是:“我是来自首的,我觉得我有资格成为甲级战犯。”第二句是:“如果由我来当(日本陆军)总参谋长,根本轮不到你们今天在这里耀武扬威。”
  这个跑到盟军宪兵司令部自首的老头儿,就是在终战时已经退役的前陆军中将石原莞尔。作为“九一八”事变的发动者,石原自首的理由固然十分充分。不过,与他的自首相比,更令后世研究者后怕的,其实是石原的后一个论断——的确,如果这个曾被奉为“关东军大脑”的人能如愿成为整个日本战争机器的大脑,日本军国主义还会在亚洲肆虐多久,着实难说。
  跟天资欠缺的东条英机不同,石原年轻时就是个考神。1902年,13岁的他轻松地考上了仙台陆军幼年学校。其他学生被沉重的课业压得透不过气来时,他却在阅读与考试无关的闲书,还总能考高分。石原的考试神功最著名的一次展现,是在他考日本陆军大学时。面试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机枪应该怎样使用?石原沉思片刻后回答:“装在飞机上,对地上的步兵扫射!”主考官们全愣住了,这一年是1915年,石原所预言的战斗机刚好在当年的4月份被法国人发明。
  不幸的是,石原虽然智商爆棚,但情商似乎是负数。在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时,毕业学生前五名就能得到天皇赏赐的银怀表,而校方偏偏以品行恶劣为由将石原的操行分打得很低,其名次被拖到了第六名;在陆大学习时,石原重蹈覆辙,他的毕业成绩本来是第一名,首席毕业生享有觐见天皇并发表御前讲演的荣誉,校方怕这位怪胎在演讲中说出什么悖逆狂狷的话吓着天皇,硬生生把他拉到了第二名。
  虽说失去了首席毕业生的风光,石原好歹成绩优异,是获得天皇御赐军刀的“军刀组”一员。按说这样一个人在日本军部谋份美差应该不难。然而由于石原浑身散发出怪胎气息,不出几个回合,他就在军部落了个“正常人无法与之合作”的名声。毕业两年后,石原被“发配”到中国武汉华中派遣队当参谋,期满又被派到德国留学三年,刚回来不久又被派到关东军去当参谋。不过,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对于石原的这种“发配”,却无意中打开了整个战争的潘多拉魔盒。
  日本关东军是日俄战争后,日本为守护其在中国东北获得的满蒙权益所建立的卫戍部队。在“九一八”事变前,这支部队不仅力量弱小(人数只有一万人,是奉系东北军的三十分之一),而且按照当时日本文官政府缓和对华关系的打算,关东军还面临条约到期后卷铺盖走人的尴尬前景。也正因如此,这支部队一度成为日本陆军用以打发不受欢迎军官的回收站,以至于关东军内部积聚了大量郁郁不得志的少壮派军官。这批军官虽不得志,却偏要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积攒了一肚子的青春荷尔蒙无处发泄。此时,石原如同一个火星,落在了这个火药桶上。
  石原被分配到关东军后,编了一套鼓吹拿下东北的“最终战理论”——东西方之间迟早要有一战。石原认为日本国土纵深太小,根本无法进行一场现代战争,要想和西方打,首先得有个后方基地,这个基地就是中国东北。
  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有点灰头土脸,对外扩张受到英美压制不说,国内还又是地震又是经济危机。因此,石原的“最终战理论”让日本舆论界一时如打了鸡血般亢奋。当然对此更为兴奋的是关东军——该理论为关东军的闲散愤青们指明了方向,石原也一下子从“被流放者”变成了连上司都对其言听计从的“关东军大脑”。
  嘴瘾过完,下面该实干了。这时,日本陆军的一项奇葩特质显现出来——表面看上去日军是一支近代军队,有严格的军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只要你打出“爱国”这杆大旗,干什么都行。石原抓准了这点。他和拥趸们对于“九一八”事变的策划,就是打着“维护日本生命线”的旗号进行的,弄到最后,连驻朝的日军都公然越过国界,跑到东北来“帮忙”了。如此目无中央的私下军事调动,日本军部看不下去了,派了个叫建川美次的大将去视察。可建川也追捧石原的理论,他一路磨洋工,“九一八”事变当晚才到东北,到后看到关东军上下一片紧张气氛,明显是要今夜动手,于是干脆跑到酒馆来了个一醉方休。
  其实,对于“九一八”事变到底有多大胜算,石原也没底儿——奉系的东北军不仅人数绝对占优势,而且武器装备也比日军精良,配备了当时极为少见的捷克轻机枪,飞机、坦克也一应俱全。事变前几天,石原和拥趸们开了个最终会议,有人提议搞个占卜仪式,拿了一支铅笔竖在桌子上,手松开,往左倒就干,往右倒就不干。结果这铅笔还真就朝右边倒下去了。几个人大眼瞪小眼。一阵难堪的沉默过后,座中一个人突然跳起来:“你们不干我一个人干!”他的二杆子精神激励了在场所有人,“九一八”事变就这么被敲定了。
  等建川美次从酒桌上爬起来时,整个东北已经江山易手。石原的“最终战理论”就这么实现了。石原经此事变一跃成了日本的“民族英雄”,站在了他人生的顶点。
  在将整个中国东北鲸吞后,石原的态度突然大转弯,成了日军内部极力鼓吹对华怀柔的旗手。按照石原的计划,日本现阶段对于中国的挤压应该到此为止,东北拥有丰富的工业原材料,在日本统治下的东北的GDP几乎和日本本土相当,好好发展这片抢来的风水宝地,日本将积聚足够的战略实力,而中国在羽翼丰满以前是不敢跟日本贸然开战收复领土的。如果这种战略僵持下去,中国进步,日本同样也进步,收复东北将遥遥无期,中国将在缓慢的蚕食中被日本肢解。
  万幸的是,人算不如天算,石原计算好了国家力量格局,却忽略了一个人之常情——他这个前辈借着“最终战理论”立下功勋,后辈们当然想有样学样,也弄个“民族英雄”当当。于是日军内部各色“小石原莞尔”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石原认为日本本土需要东北做纵深,那东北需要华北做纵深,华北又需要华南做纵深……“山寨版最终战理论”就这么一步步往外推,“小石原莞尔们”没石原本人对于战略的精细考量,野心却个个都比他大。石原意识到自己已经管不住这帮要山寨自己的下级。可以说,日本陆军走到这里,已经彻底丧失了约束的可能性,再没有什么战略可言了,只能朝着战争的深渊狂奔而去。
  石原后来的命运有些讽刺,由于他总强调“日本再战必亡”的“泥潭论”,以致原先将其奉为“英雄”的军国主义分子越看他越像“日奸”,他逐渐被排挤出了军部,以一个虚职黯然退役。在日本最终战败前,石原已失业在家多年,这就是美军占领日本后没找他的原因,所以石原才上赶着去当战犯——这位曾经的“天才”,过得实在太郁闷了,哪怕是上绞架,他也想露回脸。
  编辑/冰如
其他文献
西安事变爆发后,在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上,南京政府内部分裂成“主战”和“主和”两派。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力主明令讨伐西安,并出任“讨逆军”总司令,迅速组织陆军向西安逼近,空军轰炸西安近郊。  “讨伐”的主张最初是得到部分国民党元老支持的,其中尤以戴季陶的支持最为强硬有力。起初戴季陶在召开中央政治会议时,大声疾呼,主张声罪致讨,说到大义凛然之时,大拍桌子,以补声泪俱下之不足。但后来由于宋美龄在中央军校
香菱还未出场之前,就已经作为一个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被荣国府的人知晓。他们的亲戚、那个号称“呆霸王”的薛蟠因与人争购这个女子而犯下命案,险些被官府通缉,幸好审判此案的贾雨村与他们家有些瓜葛,设法放过了薛蟠,让他能够顺利从南京来到北京。  这样一来,荣国府的人自然对香菱充满好奇,纷纷猜想:一个让人宁愿为她去死的女子应当是风情万种的吧?待大家见到她本人时,发现她确实很美,就连阅美无数的贾琏都忍不住在凤姐
北宋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商业氛围浓郁,文明程度也是世界一流。如果穿越到宋朝,你会发现宋朝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比现代人还小资。  1宋朝人对生活细节的追求一点儿不比现代人逊色,他们精致的一天从清晨开始。大宋百姓在报时人的钟声中醒来,然后洗脸、刷牙。他们的牙刷材质霸气,刷柄上还雕刻有各种花纹,堪称日用品中的艺术品。  2洗漱完毕,大家就陆续上街吃早餐了—是上街吃,不是在家里吃。繁华的汴梁每天早
在《水浒传》里,王婆开了一间茶坊,具体位置就在武大郎家隔壁。  南宋人对当时茶坊的描述是:“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屬。”但王婆的生意似乎不是如此,她对西门庆说:“三年前六月初三下雪的那一日,卖了一个泡茶,直到如今不发市。”  可见,王婆茶坊的主业至少在三年前就开始悄然转型,利润来源不再是靠卖茶水,而是从事杂趁(正业之外的买卖)。用王婆的话说是“
音乐家哈德莉·理查森是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可以说没有哈德莉,海明威不可能成为著名作家。  1920年,29岁的哈德莉和21岁的海明威一见钟情,她单纯直率、心地善良,且对他的才华十分赞赏。那时的他还是一个初涉文坛的生涩写手,当他惴惴不安地请她读他不成熟的作品时,她毫不怀疑地肯定他的才能:“我看得出來你是当作家的料,无论如何,你有天分。”  哈德莉的由衷赞叹让靠写“垃圾文案”赚取可怜稿费的海明威深受鼓
生于诗书之家的吴芝瑛和出身名门的徐自华是秋瑾后期走得最近的两位密友。在闺密眼里,秋瑾“生平好侠负气”,遇到“不达时务者”,往往当面指责,丝毫不留情面。  有一次,秋瑾和徐自华等人在上海同游张园。小憩喝茶时,恰逢一个日本留学生带着一个雏妓,乘马车而至。他们在临近的茶座,恣意笑谑。秋瑾喟然叹息:“看到留学生的腐败模样了吧?我要过去劝谏他。”徐自华笑着阻拦:“这些家伙在学校待了半年,好比鸟入笼中。如今来
《红楼梦》第36回里,王夫人第二次过问家务,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给袭人涨工资,从月例一两银子涨到二两银子一吊钱,让她享受准姨娘的待遇。  那么,袭人到底有何可取之处,让领导如此看重?实际上,袭人有意无意地实践了一个晋升法则——任势。任势与借势的区别是,前者在于营造某种条件而后利用之,后者仅在于抓住某种条件。  袭人是善于把喜怒哀乐藏起来的丫头。叽叽喳喳原是青春期女孩的天性,袭人这样做,显然是有意在
有人说星星是“发光的漂浮在太空中的石头”,这种说法很有诗意,也较准确,但我觉得“石头”一词太重了。  波兰作家舒尔茨也说过星空是“闪烁着朦胧信号和布满陨石的天空”,跟前面的说法大同小异,“陨石”一词同样让我觉得太重。  我在夜里看星星的时候,常常忽略掉它们的重量,后来懂得一点儿有关星星的知识,也不愿相信它们是石头或陨石。  为什么我会这样固执?因为,我一直认为有重量的东西都会坠落——那么,一颗星星
秦惠文王即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在秦国变法近二十年的商鞅车裂灭族。然而奇怪的是,秦惠文王并没有对商鞅的新法采取任何措施,也就是杀其人而不废其法,这是为何呢?  因为秦惠文王是反对商鞅其人,并不反对商鞅变法。为何秦惠文王要反对商鞅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因为私仇,第二是因为忌惮。  当年商鞅在推行变法的时候,身为太子的秦惠文王触犯了法律,执法刚正严苛的商鞅便拿太子的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作为
张居正死时只有57岁。他为什么死得那么早?主流说法是他死于痔疮发作。万历九年(1581年),从张居正故乡来了一位民间医师,给辗转卧榻的张居正治病。他给出的方子对痔疮治疗效果不错,但也极大损害了张居正的健康,张居正在奏章中说自己“数日以来,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寸步难移”。这不像是痔疮发作。那么,张居正到底死于什么呢?  要想搞清楚这一点,首先要知道当时的人是如何治疗痔疮的:他们使用一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