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太平清醮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p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洲太平清醮是香港地区的汉族传统节日,亦是长洲一年一度的大庆典,是极具特色的香港离岛区传统习俗,抢包山比赛和飘色会景巡游是节庆中的两大亮点。2011年6月,长洲太平清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洲是中国香港地区的一个离岛,长洲太平清醮是充满当地色彩的民间庆典,这项一年一度的盛事,举行之日为农历四月初六,会景巡游为四月初八,同日也是佛袓诞。整个建醮期一连5天,有“迎神”、“走午朝”、“超幽”、“送神”等祭祀仪式。其中飘色会景大巡游、醒狮与祥麒表演、抢包山既为游人呈献精彩,也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摄影良机。
  长洲太平清醮已传承了百多年。据岛民相传,清代晚期,长洲曾发生瘟疫,岛民死亡枕藉。为求消灾,居民延请高僧喃呒,在北帝庙前设坛拜忏,超渡水陆孤魂,更奉北帝神像绥靖游行街道,之后,瘟疫果然停止。自此以后,岛民每年皆举办太平清醮,酬谢北帝神恩,保境平安。百多年来,长洲岛居民为驱瘟逐疫,保境安民,一年一度举办太平清醮,从未间断。节庆的丰富传统内涵,在居民持续多年的参与中,得以传承发展。每年建醮亦是居民展现其多彩多姿的汉族民俗传统的场所;如纸扎神像、扎建包山、手制包点等民俗工艺,加上汉族民间道教仪式和音乐、飘色、舞狮、舞麒麟、大锣鼓等汉族民间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的参与者,年复一年,以长带幼的方式,将累积的宝贵经验传给下一代。长洲太平清醮定于每年农历四月五日至八日举行。
  太平清醮期间,长洲北帝庙前会有三个挂满包子的包山。过去的包山高约13米,仅用竹棚搭成,每个包山挂上了约1.6万个包子。包子名为“幽包”,是一种曾被贡神的印有红色“寿”字的莲蓉包,又叫“平安包”。抢包山通常会在太平清醮的最后一晚举行。在子夜零时、村长一声号令后,过百名男子便会爬上包山,尽他们所能抢夺包子。按照传统说法,取得越多和越高的包子,福气就越高,于是抢包山的人你推我挤,情况通常都十分混乱,争先恐后,甚至不时出现“叠罗汉”,险象环生。数分钟内,数以万计的包子便一扫而空,抢得的包子则会分派给其它居民。
  不幸的是,在1978年5月9日的抢包山中,300多人从四面八方攀上包山抢包,其中一座包山因不胜负荷而塌下,导致多人受伤。此项活动便被禁止。直至2005年,停办了26年的抢包山才得以恢复,重办的抢包山与传统的抢包山有一些区别。
  现代抢包山与传统抢包山相比,在包山构造及攀爬方法上有不少分别。三个挂满包子的包山依旧放于长洲北帝庙前。可是高14.42米的包山,由结构工程师认可的物料和方法搭成,内部的支撑结构为钢架,外部配上没有支撑用途的竹枝,以保留传统风情,造价约57万港元。包山的构造上取得香港屋宇署、香港建筑署、香港工程师学会及香港攀山总会的意见及支持,以确保包山的安全。每个包山只挂上了6000多个包子,包子改印“平安”二字,寓意安全第一。至于爬包山人士均需接受香港攀山总会的攀包山及防堕安全训练,而且必须佩戴安全绳。包山底部会铺上软垫,即使参赛者跌下亦不会受重伤。经当局严格选拔后,只有12个参赛者获准参与抢包山,其中有2名为女性。比赛形式上,12名参赛者须在3分钟内爬上包山抢包子及返回地面,逾时不能返回地面者作落败论。包子分为1分、3分及9分3种,9分包子集中近塔顶位置。在限时内抢到总分数最高的参赛者,便可在抢包山比赛中胜出。而比赛场地只容许1000人现场观赛。
  抢包山是长洲太平清醮两项主要活动之一,另一项为飘色巡游。飘色巡游又称会景巡游,简称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源于广州南沙,也是长洲太平清醮中的一个重点表演项目。在这个表演项目中,由小孩被支架撑着,扮演中国历史人物、经典小说中的人物,以及新闻、政治名人等,在街上巡游演出。
其他文献
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
期刊
汉族舞蹈,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秧歌流行中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
期刊
中国古代帝王皆自命天子,“坐北朝南,殿宇接天”,试图构建君之权“受命于天”的假象。但是,自元代始,至清朝亡,有33代皇帝办公、寝居的地方,并不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在左右北京城后700余年的建筑格局上,中轴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今天的专家学者发现,它并没有同子午线重合……  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然而,经过测量发现,这条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与子午线有所偏离。  
期刊
“送王船”又称“烧王船”,是广泛流行于闽台两地的王爷崇拜信俗之一,通过祭海神、悼海上遇难的英灵,祈求海上靖安和渔发利市。该信俗如今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耗资巨大的“烧王船”  海滩上人山人海,围绕着一艘舷边插满彩色纸偶的木帆船。船身彩绘,长六七米,舱中央有座小神庙,三桅白帆,船头插着一面“代天巡狩池府千岁”的红旗。围着木船忙碌的,是一群红衣人和黄衣人,他们齐心协力,肩扛、手托,一寸寸挪
期刊
赛蛇神,是福建南平樟湖镇独特的崇蛇民俗。明代《长溪琐语》记载:“(福州)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板(即樟湖)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缠人头,出赛”。这一祭蛇神民俗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  每逢农历七月七,樟湖人都要聚集在蛇王庙奉蛇王出巡境内。人们大清早就来到蛇王庙燃烛敬香,并排成长队,鸣锣开道。队伍中人手一蛇,他们将蛇握在手中,或缠绕在臂手、项间,更有甚者与蛇亲吻,千姿百
期刊
《火鼎公火鼎婆》是涂脚戏项目之一,是福建泉州民间庆典、迎神赛会“踩街”、“妆人”游行中,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至今有近300年历史。  在闽南侨乡,无论集镇或农村,每逢元宵值佳节,常有火鼎公婆这种传统节目的表演,其表演形式是一个装扮火鼎公,另一个装扮火鼎婆,两人抬一个放在斗篮上的大铁鼎,两侧并贴上“扫去千灾,迎来百福”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红联纸。  铁鼎之中点燃柴火,火鼎公手执长的竹烟
期刊
中国符号,就是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突出而具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文化软实力正是通过文化符号表现出来。通过中国文化符号观来把握、感知中国形象,进而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可参照的样本,不失为考察中国文化软实力状况的一条可行途径。  文化符号的年代  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原意指对自然界生物的驯化、培育、耕种,进而演变为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教化、培养、训练;中文的文化一词源自《易经》中的“
期刊
霍童线狮的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依附霍童的汉族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是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霍童线狮已经超越了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的范畴,成为霍童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宁德霍童线狮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一种艺术方式。舞狮许多人都见过,但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则鲜为人知,这就是宁德
期刊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每逢听到这首歌,我脑海中就情不自禁地涌现出一条条灯龙,在家乡的春夜中盘旋游行,游向黑沉沉的山岭溪谷,游向雾蒙蒙的田原野地,游向月色迷离的海边沙滩,游得人们心潮澎湃,血脉贲张。  舞龙是远古龙图腾崇拜的遗存,其原始形态是人们排成逶迤的队形,模仿龙的动作,舞动行进。这种活动称为“舞雩”,含有祭龙、祈雨、祝祷年成等多项内
期刊
算盘陪伴着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以其独特的传统结构和算法口诀,为人们提供了快捷便利的计算方式,享有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美誉。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中国珠算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计算方法,它借助算盘和珠算口诀,通过人的手指拨到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1800多年以来,珠算在中国广为流传。它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赖以成长的重要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