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童线狮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童线狮的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依附霍童的汉族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是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霍童线狮已经超越了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的范畴,成为霍童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宁德霍童线狮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一种艺术方式。舞狮许多人都见过,但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则鲜为人知,这就是宁德霍童线狮。它源于明嘉靖39年,由汉族民间的单狮表演演变为现今的三狮表演。线狮主要通过头索、尾索及腮索拉动,使表演台上的线狮坐立、蹲卧、摆首等,做到诙谐轻巧、动静结合。更奇特的是线狮能含球、吐球,加上灯光变幻、吐云喷火、打击乐强弱等配合,线狮百态千姿,栩栩如生。大的线狮重40多斤,小的线狮也有20多斤。宁德霍童线狮曾多次参加省内外及港澳的文艺演出,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据历史传说,隋代谏议大夫、开山大祖黄鞠公曾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当地以举办“二月二”灯会的方式来纪念他,线狮表演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明代中后期以来,霍童线狮成为当地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线狮表演之前,从舞台制作、灯光效果配置到绳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绳索的穿结是线狮表演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穿孔动作都必须细致认真。线狮所衔的球精致灵巧,大球网筐内套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灯光,在夜里闪闪发光,犹如点点繁星。狮子全身由多种材料制成,以竹篾为框架,里面填充棉花、布料、橡胶等,狮毛则用特殊的彩色塑料丝制成。经过历代汉族民间艺人的改革,线狮的体积从最初的小如木偶发展到现今的庞大沉重,结构由简单变得复杂,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
  线狮不但制作工艺复杂,表演起来更要过人的技巧。表演者站在台后提绳子,人距离狮子少则5米,多则超过10米;十数位训练有素的线狮艺人得分成数组,每组中一人为主,其他人为辅,配合无间;舞狮者以不同的节奏或频率拉扯绳索,表演出狮子的各种动作神态;舞狮者不但要有熟练的技巧,更要有充沛的体力。
  霍童线狮通过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集文功、武功于一身,其表演有单狮(雄)、双狮(一雄一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4种形式。线狮表演最早是沿途行进,边走边舞,后转为固定台表演。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实践性创造,线狮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能表演坐立、蹲卧、苏醒、伸展、登山等各种不同姿态,仅狮子戏球就有寻球、追球、得球等动作。狮子所有的这些动态表演,全凭艺人们集体的操纵和密切的配合加以实现。
  霍童线狮不仅拥有丰富的表演内容,还具有一套独特的传承方式,有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承特点,由此而导致了后继乏人的情况。在民俗文化地位上霍童线狮堪称中华绝活。由于它具有的一定稳定性使得线狮文化不仅拥有丰富的内容,还具有发展性。然而,对于这门汉族民间绝活的薪火相传,老师傅们却有些忧心忡忡。线狮表演通常只是传统佳节的助兴节目,即使应邀去外地表演,所得经费也往往入不敷出。因此线狮表演艺人平日都要做工养家,演出前才集合排练,这不免影响了对线狮表演艺术的钻研与发扬光大。如今,熟稔线狮表演技艺的大多是族中长者。其实年轻人也很热爱这门祖传绝技,每年都有不少小伙子要求学艺。可是学成之后,由于谋生的需要,辛苦培养的新生力量却在悄悄流失。霍童线狮堪称中华绝活儿,发掘抢救和保护霍童线狮,对认识和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
期刊
花轿,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南宋孝宗皇帝为皇后制造了一种“龙肩舆”,是中国最早的“花轿”。而后,花轿传入民间,成为千百年来传统婚礼的重要一物。  轿子原名“舆”,最早记载见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晋六朝盛行肩舆,即用人抬的轿子。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北宋时,轿子只供皇室使用。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
期刊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舞狮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壮族、苗族、满族等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也有类似舞蹈,狮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现存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他们也会在当地各地舞狮庆祝。  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及海外。近
期刊
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
期刊
汉族舞蹈,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秧歌流行中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
期刊
中国古代帝王皆自命天子,“坐北朝南,殿宇接天”,试图构建君之权“受命于天”的假象。但是,自元代始,至清朝亡,有33代皇帝办公、寝居的地方,并不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在左右北京城后700余年的建筑格局上,中轴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今天的专家学者发现,它并没有同子午线重合……  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然而,经过测量发现,这条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与子午线有所偏离。  
期刊
“送王船”又称“烧王船”,是广泛流行于闽台两地的王爷崇拜信俗之一,通过祭海神、悼海上遇难的英灵,祈求海上靖安和渔发利市。该信俗如今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耗资巨大的“烧王船”  海滩上人山人海,围绕着一艘舷边插满彩色纸偶的木帆船。船身彩绘,长六七米,舱中央有座小神庙,三桅白帆,船头插着一面“代天巡狩池府千岁”的红旗。围着木船忙碌的,是一群红衣人和黄衣人,他们齐心协力,肩扛、手托,一寸寸挪
期刊
赛蛇神,是福建南平樟湖镇独特的崇蛇民俗。明代《长溪琐语》记载:“(福州)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板(即樟湖)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缠人头,出赛”。这一祭蛇神民俗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  每逢农历七月七,樟湖人都要聚集在蛇王庙奉蛇王出巡境内。人们大清早就来到蛇王庙燃烛敬香,并排成长队,鸣锣开道。队伍中人手一蛇,他们将蛇握在手中,或缠绕在臂手、项间,更有甚者与蛇亲吻,千姿百
期刊
《火鼎公火鼎婆》是涂脚戏项目之一,是福建泉州民间庆典、迎神赛会“踩街”、“妆人”游行中,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至今有近300年历史。  在闽南侨乡,无论集镇或农村,每逢元宵值佳节,常有火鼎公婆这种传统节目的表演,其表演形式是一个装扮火鼎公,另一个装扮火鼎婆,两人抬一个放在斗篮上的大铁鼎,两侧并贴上“扫去千灾,迎来百福”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红联纸。  铁鼎之中点燃柴火,火鼎公手执长的竹烟
期刊
中国符号,就是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突出而具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文化软实力正是通过文化符号表现出来。通过中国文化符号观来把握、感知中国形象,进而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可参照的样本,不失为考察中国文化软实力状况的一条可行途径。  文化符号的年代  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原意指对自然界生物的驯化、培育、耕种,进而演变为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教化、培养、训练;中文的文化一词源自《易经》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