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rui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新课堂注定是要向只允许有一种权威、一种声音的“一元化”的规范和禁令提出挑战的。试想,如果一种声音由父母传递给孩子,由老师传递给学生。由媒体传递给观众,从小学到大学。一个孩子 几年如一日地操练教条式的语言,一个民族也渐渐习惯用一种思维模式去思考。用一种声音来说话,这多么可怕!
  
  一、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无“疑”之原因
  
  1 教师观念障碍
  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和学的出发点,但问题通常由教师提出,提问成为教师的专利,学生处于“答问”的被动地位,有些老师甚至示学生提问为“故意刁难”。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已有的认知与当前学习内容的认知产生冲突。而且会扼杀学生的提问意识,造成学生主体的失落。
  
  2 学生信息障碍
  问题意识是对已有知识的困惑,产生于对已有的答案不满足或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知识的不解。这对学生而言。既要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又要有一定的信息储备及信息处理能力。小学生如果信息贫乏,只用单一的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就会产生信息障碍,影响问题意识的产生。
  
  3 教材教法障碍
  应试教育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老师、家长只看考试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为追求高分,老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封闭的寻找“固定答案”的过程。既然有“固定答案”,学生只要记住“固定答案”就能拿高分,又何必煞费苦心去想答案是真是假、答案如何形成。这样又何来有“疑”呢?
  
  二、追求新式课堂提问:师生互问,学生多问
  
  1 营造民主氛围,激发质疑勇气
  目前学生有“疑”而不问的现象很普遍,甚根源就是学生缺乏一个自由而安全的心理环境,有着自卑,紧张的“心理障碍”。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表示关切、赞赏,或能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恰当的帮助,学生就会产生安全感,从而大胆质疑。反之,则损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认为与其惹老师生气,不如安分守己听讲,有的甚至产生自卑、紧张的心理。“温言一句有如三春暖”,美好的语言恰如柔和的春风,使人精力充沛,满怀壮志。教师在上课时,若常用鼓励性的语言鼓舞学生的学习情绪,那么学生表现在外的将是“活泼开朗且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提出一个独特的想法时,老师应态度诚恳地及时鼓励,如:“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老师从来都没想过呢!”“你的想法既新鲜又好玩,实在太好了。”这样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还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就更乐于提问了!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质疑欲望
  问题应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使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解的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因为能否创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多数教师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得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并一再强调必须是等底等高。但这样教学没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是传统的一言堂。新课改精神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一起互动,学生能做的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做。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根据这样的要求。在教学时,我将学生分为三组做“倒沙”实验。甲组用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乙组用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做,丙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做。由于器材的不同,得到的体积关系当然不同:有的是三倍,有的不到三倍,有的超过三倍。当学生发现每组答案都不同时,必然会产生疑问。最后教师再点拨,共同寻求问题所在,并一起解决问题得到结论:圆锥的体积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这样的教学是在一种人人参与、人人动手的氛围中进行的,学生能发现问题,也能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质疑来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数学问题生活化”已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教师要有“生活意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师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在生活的数学中发现问题,寻找质疑来源。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平时用的碗、盘子、脸盆等物体的底面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又如还没学过小数点的学生在去购物的时候,碰到那些小数点该怎么计算呢?怎样验证售货员有没有计算错误呢?让学生发现其实问题来源于生活,只要大家多多关注生活,“疑问”无处不在。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摒奔封闭式的“填鸭式”教学,实行民主和开放式教学,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挣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式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凡事都要有个“度”,教师在培养学生“敢问”的同时。也要把握好这个“度”,避免一些学生纪律散漫、故意捣乱行为的发生。
其他文献
走进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核桃“元素”到处可见。盛夏的核桃大道旁,青核桃挂满枝头,随风摇曳;萨依巴格乡核桃七仙园内,几株千年古树华盖如伞……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新疆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哲理。  2.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做抗争的情感。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出示: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1)读一读
【案例描述】《导体和绝缘体》由两个活动组成,一是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二是判断教室里和家里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
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大学生入党动机多样化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入党动机多样化的各种表现及对导致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多样化的原因,提出了新形势下进一步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
本文从全站仪两种不同的施测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的原理出发,得出两种不同的施测三角高程测量的计算公式,并对各公式进行误差来源分析,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得出各自的误差方程式,并进行精度分析比较,最后得出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利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可达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文化,可以从两个层面体现,首先指外化的物质,如走廊书画、专题板报、温馨提示、醒目标语等;其次是指内隐的精神,包括学校内部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成果。真正的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优秀的文化是一种氛围,能引领师生意
针对人工分类方法辨别药用植物种类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药用植物叶片图像的自动分类方法:首先,对药用植物叶片图像进行预处理操作;其次,计算叶片图像的10个形状特征和5个纹理特征;最后,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实现药用植物叶片的分类.实验对12种药用植物叶片图像进行分类,平均识别率达到93.3%.实验结果表明:叶片图像多特征提取与SVM相结合的方法对实现药用植物自动分类是可行的,研究成果为药用植物
公安查缉行动中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对其的评估是警务战术分析的重要内容。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对危险因素的评价分析是否细致和充分,把握的是否全面,直接影响着查缉实战行动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