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问题设计能力”例谈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我校两位语文教师分别执教了四年级下册第六课《最佳路径》,听后大家产生了不少思考,其中大家最关注的是我们语文课堂上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和讨论,而不是频繁提问,让琐碎问题冲淡了关键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松散而无序,让学生在很多毫无思维含量的问题下失去了深度探究的热情。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从传统教学中的“满堂讲”和“满堂问”中走出来了,变成了在主干问题引领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样,主干问题的设计就成了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那么如何准确有效地设计主干问题,就成了当前语文教师有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思路的重要教学技能。
  在我眼里,所謂的主干问题必须具备三大特质:第一,它是理解文本内涵与形式的合适的切入口并指明探究方向;第二,它涵盖并统整了很多枝节问题从而使学习过程清晰而简约;第三,它顺应了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与形式的多向思考和独特发现。
  一般对于一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学生往往会遇到三类问题,第一类是“根问题”,指向作者表达主旨和文本特色风格,这类问题不多,一两个即可;第二类是主干问题,是对“根问题”的逻辑分解,当主干问题逐个解决以后,“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三类是枝节问题,这是对主干问题进一步的细化分解,往往是为解决主干问题服务的。这三类问题其实处于文本理解的三个不同层次,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为“文本阅读问题树”,它们犹如大自然中的一棵大树,有深厚庞大的树根和树身,有笔挺强健的主干和支干,有舒展柔韧的枝节和树叶。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对文本的阅读理解,重点要抓住根问题和主干问题来指向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对于枝节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通盘考虑并在必要时作为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时的一种追问,但切不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中重点的预设问题。那么教师在钻研教材的时候,如何能更好地关注“根问题”和主干问题,如何能让过多的枝节问题转化为几个主干问题,从而让课堂从教师“满堂问”和学生“满堂答”的不利局面中扭转过来呢?笔者认为,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关键是教师要清晰分辨自己提问中涉及的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归纳思维是从特殊到普遍的思维,演绎思维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思维。教师要灵活把握双方的转化规律,让原本归纳思维的习惯转化到演绎思维中来,逐步提高自己将枝节问题统整提炼成主干问题的“问题设计”能力。
  例如,在《最佳路径》一文中有一个重要的句子:“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我们教师都会通过问题的设计来指导学生开展理解和品悟。
  有两位教师执教这篇课文,在这个重点句子上都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思考。
  【案例一】一位教师采用“归纳思维”来设计问题的,下面是她的课堂实录:
  师:老太太卖葡萄为什么生意那么好呢?(接着教师出示一个葡萄园的照片,配上舒缓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葡萄园的情景中)
  师:当你迈步在这样的葡萄园,你想摘哪一串?
  生:我想摘葡萄最大的那一串。
  生:我想摘葡萄最紫的那一串。
  师:你想到哪里摘?
  生:我想到那个高高的葡萄架下面摘。
  生:我想到那个斜斜的山坡上摘。
  师:你还想在葡萄园中做什么?
  生:我还想看看风景。
  生:我还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生:我还想玩玩自拍……
  师:你甚至还可以约上一两个好友干什么?
  生:一起品尝着葡萄,谈天说地。
  师:你从中摘到了什么?
  生:摘到了自由。
  生:摘到了满意。
  生:摘到了幸福。
  【案例二】另一位教师是采用“演绎思维”来设计问题的,下面是她的课堂实录:
  师:老太太卖葡萄为什么生意那么好呢?(接着教师出示一个葡萄园的照片,配上舒缓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葡萄园的情景中)
  师:当你来到这样的葡萄园,你想怎样自由地摘葡萄呢?
  生:我想一边摘葡萄,一边尝尝这美味的葡萄。
  生:我想约上三五个好友一起摘葡萄,边摘葡萄,边聊聊家常。
  生:我想摘那些颜色最好看的,晶莹剔透的,一定很好吃。
  生:我想边摘葡萄边拍照,留下美丽的风景。
  生:我想在这个葡萄园里舒舒服服地躺一会儿,享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
  ……
  师:在这个葡萄园里,你摘到了什么?
  生:我摘到了快乐。
  生:我摘到了享受。
  生:我摘到了幸福。
  生:我摘到了自由。
  在上述两个教学案例中,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葡萄园的情景中充分感受“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采摘方式的高明之处。但是,两位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正好相反。第一位教师采用“归纳思维”来设计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种采摘方式的好处,她设计了四个“特殊”的问题。第二位教师是采用“演绎思维”来设计问题的,同样是让学生去体会“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种高人一筹的采摘方式,她没有设计任何“特殊”的问题,而是从“你想怎样自由地摘葡萄”这个“普遍”的问题入手,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主干问题,既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又有开放的思维空间,让教师和学生从“满堂问”和“满堂答”中解放出来,充分体现了教师价值引领与学生自主建构的统一。
其他文献
【摘要】统编版教材依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其中,语文要素明确了单元学习的重点,指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向,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本文提出要“明确”要素:基于课前导读,聚焦目标方法;“初感”要素:基于内容信息,形成提速方法;“迁移”要素:基于结构特质,迁移实践方法;“审视”要素:基于认知需求,辩证扬弃方法。   【关键词】多向思维 落实要素 辨析需求 扬弃方法   统编
如果你有哆啦A梦,最想实现的愿望是什么呢?哇,光是想想它那个能拿出各种宝贝的口袋就令人激动吧。嘘,小声点!我听见有人在唱“如果我有仙女棒,变大变小变漂亮,还要变个都是漫画巧克力和玩具的家”。哈哈,是的,我的愿望就是让我们的世界里到处都是玩具……  这个,可不是空想哦。    WOW!这些玩具    大风车、七巧板、洋娃娃……只要有一颗爱玩的心,哪怕是一根小木棍也能成为有趣的玩具。不过,科技在进步,
匪夷所思的“诺贝尔奖”    你喜欢把饼干在水或牛奶里泡一泡再吃吗?你有没有想过怎样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英国的林·费歇尔博士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各种饼干的最佳浸泡方法,并将其用一个简单明了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出来,这让他在1999年赢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说到蜣螂你可能会觉得陌生,但你一定熟悉它的俗名——屎壳郎。两位科威特科学家通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口味独特”的小昆虫也挑食,并不是什么“
看过许多美国大片,《生死时速》就是其中一本,真够刺激的。不过,这部影片中有许多电脑特技,其虚拟成分较多,比之我在2002年北极之行所经历的现实版《生死时速》,真实性可就差远了。  雪地电动摩托车是北极斯瓦尔巴德岛上的一项极富挑战性的运动。原先我们的探险行程中没有这项活动,因其潜在的危险确实太大。但当我们得知岛上有这项活动时,所有队员都强烈要求参与。什么叫探险?越是艰险越要向前,这才方显英雄本色! 
【摘要】实践活动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以“神奇的影子”为例,探究教师与学生在活动中的地位:在游戏中思考,大胆猜想;在实验中验证,探究问题;在实践中总结,获得真知。活动中,学生习得研究问题的方法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 运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中指出: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刚破获了一个大案,阿木警长身心疲惫。出于关心,领导让阿木乘坐一艘豪华游轮去放松放松。  游轮上设施齐全,干净整洁,一切井然有序。阿木从工作状态中摆脱出来,精神愉悦。  凌晨4点多,阿木穿上衣服,来到甲板上准备观看海上日出。甲板上已经站着一些看日出的人了,大家都望着东方等着太阳从海里跳出来的那一刻。突然,甲板的另一边传来了一阵骚动,紧接着就听到有人在叫:“快来人啊,有人被杀了!”  阿木赶紧跑过去,
“我来自一个没有板球的国家,我承认对这项运动不太了解。”海烈波勋爵像演戏般举起一只手,接着说,“老实讲——请喜欢陆地运动的孩子们原谅我这么说——这种运动对美国人来说,既不够快,也不够狠……”  汤米·钟用手肘碰了碰站在身边的詹姆斯,悄声发话:“乔治·海烈波自打第一场比赛被球砸中后,就再也没有参加过比赛。”  詹姆斯拼命忍住笑。他们站在学校的打靶场,等待比赛开始,可是,临赛前,海烈波勋爵坚持要发表一
更高!更快!更强!  在这句著名的奥林匹克口号的感召下,人类不断挑战极限,一点一点地提高着自己的跳跃高度、奔跑速度、力量强度……运动员的努力和汗水,我们都看在眼里,但是还有一种力量我们看不见,却往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名字叫科技。    披着鲨鱼皮的“鱼雷”    2000年悉尼奥运会,游泳比赛即将开始,索普出场了!这位人称“鱼雷”的澳大利亚游泳天才这次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很多人的
【摘要】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每个人通过科技改变生活。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要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体验到科技的无穷力量,从而热爱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尽力展现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和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对学生而言,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更容易理解,从而更乐于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
漏网之鱼  张老师,这是昨天的语文作业。  张老师,这是昨天的数学作业。  都交了吧?不会有“漏网之鱼”吧?  老师,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