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给世界加点料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匪夷所思的“诺贝尔奖”
  
  你喜欢把饼干在水或牛奶里泡一泡再吃吗?你有没有想过怎样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英国的林·费歇尔博士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各种饼干的最佳浸泡方法,并将其用一个简单明了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出来,这让他在1999年赢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说到蜣螂你可能会觉得陌生,但你一定熟悉它的俗名——屎壳郎。两位科威特科学家通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口味独特”的小昆虫也挑食,并不是什么“便便”都爱吃,具体来说,它们比较喜欢马粪、羊粪、骆驼粪,而对狗粪和狐狸粪则不太感兴趣。这两位科学家因此荣获2006年“诺贝尔营养学奖”……
  以上所述绝对真人真事,只不过他们得的“诺贝尔奖”不是“Nobel Prize”,而是“Ig Nobel Prize”——据说是“Ignoble(不光彩的)”和“Nobel Prize(诺贝尔奖)”的组合。我们通常把它翻译为“搞笑诺贝尔奖”。
  别小看这个“搞笑诺贝尔奖”,它迄今已经连续不断地举办了18届(今年将是第19届)。每年10月,当它的颁奖典礼在美国哈佛大学举行的时候,都会吸引全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俨然已是国际级的一大盛事。
  什么样的研究成果能够获此殊荣呢?一般来说,要满足两大条件:一要“愚不可及”,二要“启发思想”。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它们究竟“愚”到什么程度,又是如何启发思想的。
  
  什么是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一些“搞笑诺贝尔奖”的得奖者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2001年,墨尔本的约翰·基奥为自己的一项“发明”向澳大利亚专利局申请专利,这项“发明”的正式名称是“圆形运输便利装置”,下图就是专利申请书中对该装置的形象描绘。发现什么没有?原来,它不过就是“车轮”而已。你肯定想不到,专利局竟然批准了这项申请!由此,基奥先生和澳大利亚专利局一起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科技奖”。
  基奥和专利局官员的脑子都进水了吗?其实,基奥这么做,是要证明澳大利亚的《专利法》是有漏洞的。这部法律规定,任何公民只要能够提供自己所申请项目的实物,并且这项专利还没有其他人申请过的话,就应当批准。专利局的官员们只是在“依法办事”而已。我想,“为车轮申请专利”这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一定能够促使澳大利亚当局认真检讨现行法律中的荒谬之处。
  同“正版”诺贝尔奖一样,“Ig Nobel”也有文学奖。1996年,它被授予《社会文本》杂志。美国物理学家索克尔给他们投去一篇论文,题为《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这标题让你看得眼花吗),编辑们一致同意刊登。但就在发表后不久,索克尔公开声明,自己这篇文章纯属恶搞,除了堆砌科学名词外,根本没任何意义!瞧,“不懂装懂”和“高级迷信”就这么现形了。
  
  搞笑背后的科学态度
  
  英国的瓦塞尔苏格教授是2000年“搞笑诺贝尔生物学奖”的获得者,他的主要成就是:吃蝌蚪。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实验,教授将8种蝌蚪编了号,然后让志愿者们依次将它们(活的!)放进嘴里咀嚼,然后按照从“味道不错”到“特难吃”的五个级别写下各种蝌蚪的口感。最后,教授将研究成果写成报告——《哥斯达黎加旱季蝌蚪的味道比较》。
  笑完了吗?下面来听听教授自己的解释:世界上有很多蝌蚪的皮肤色彩斑斓,跟周围环境截然不同,非常显眼,按说应该招致天敌的大量捕食才对,但是为什么没有呢?传统观点认为,越引人注目的蝌蚪越难吃,从而避免被捕食的厄运。然而,该观点却从来没有被证实过。瓦塞尔苏格教授通过实验证明,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和瓦塞尔苏格同样具备这种“不经验证不轻信任何说法”的科学态度的,还有2005年“搞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化学界的老前辈爱德华·卡斯勒。这事还得从300多年前说起。牛顿与惠更斯曾经讨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人是在清水中游得快,还是在黏稠的液体中游得快?”牛顿认为是清水,而惠更斯的意见正相反。这两大科学家到底谁说得对呢?卡斯勒老先生决定用事实来检验。他和另一位年轻科学家用数吨树胶粉将一游泳池水变成了一池“浆糊”……实践表明:尽管黏稠液体增加了游泳者的阻力,但手脚划水时身体受到的反作用力也同时增强了,两相抵消,人在清水和“浆糊”中游泳的速度几乎没区别。
  你不信?要不要亲自去试试?
  
  “没有用”的用处
  
  加拿大青年特罗伊·赫图拜斯20岁那年在荒野中遇见了一只大灰熊,从此他立志要发明一种能够防御灰熊的盔甲。经过7年的不懈钻研,并且在陆续花掉了15万加拿大元之后,“俄修斯·马克六代”诞生了。这套盔甲穿在身上宛如一个“机械战警”,它集成了各种高科技装备:防火橡胶、钛金属外壳、风冷系统、无线电通信系统、广角摄像机、“黑匣子”……它经受住了重重严格和苛刻的测试(包括:卡车冲撞11次,来复枪和弓箭射击,树干和斧头的打击和砍劈,从15.25米高悬崖上跳下等),抵御一只灰熊看起来毫无问题。当然,它也有个小小的缺点,那就是它重达70公斤,没人能穿着它走5步以上!
  这件“华而不实”的发明为特罗伊带来了1998年“搞笑诺贝尔安全工程奖”。然而,它真的一点用处也没有吗?在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教授罗斯看来,这套“防熊盔甲”虽然有点像“屠龙术”,但特罗伊在研制它的过程中却对肌肉与骨骼生物力学、现代材料科技等进行了各种创造性的应用,给人们带来别样的灵感。
  而且,特罗伊的执著和钻研精神,不也值得我们敬佩吗?
  顺便考考你——一款能识别出是你在敲击键盘还是猫咪踩到键盘上的电脑软件有什么用?一个安着两个轮子、能在地板上跑来跑去的闹钟又有什么用?
  
  科学是好玩的
  
  说到“有用”,我们总认为科技一定要造福点什么或促进点什么,反正总得有点“用处”吧。但说不定,最初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就只是为了满足一下好奇心和求知欲呢!
  印度学者斯里库玛和勒马兰显然对测量大象很感兴趣,当然不是如何给大象称体重——这个问题已经被曹冲解决了,而是如何算出大象的表面积!虽然谁也想不出来有什么必要去做这样的计算,但他们最终还是得出了一个完美的公式:S=-8.245 6.807H 7.073FFC,其中S表示大象的表面积,H表示地面到大象肩部的高度,FFC表示大象前腿的直径。他们也因此荣获2002年“搞笑诺贝尔数学奖”。
  本文开头提到的“最佳浸泡饼干法”以及对“挑食的屎壳郎”的研究同样也体现着科学的另一面——不一定“有用”,但真的很好玩。
  Ig Nobel的颁奖典礼当然也妙趣横生。尽管没有任何奖金,大多数获奖者都愿意自费前往哈佛大学领奖;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来到现场,一改平日的严肃形象,把自己打扮得千奇百怪,来担任颁奖嘉宾;台下的观众纷纷以向主席台投掷纸飞机的形式向获奖者致敬;而负责清扫这些纸飞机的重任落到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头上,这位辛勤的“清洁工”只在2005年旷了一次工,因为他当时正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
  鼓励“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科学和科学家“人性与有趣的一面”,让人发笑,也让人思考——让我们一起期待,今年谁能赢得Ig Nobel Prizes。
  
  对了,公布前面两道“考题”的答案:荣获2000年“搞笑诺贝尔计算机科学奖”的“猫爪感应系统”不仅能解决养猫人士的烦恼,也让那些深受小BABY乱拍键盘之苦的人们看到了希望;而到处乱走的闹钟让那些想要关掉它的懒鬼主人们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来,它以其“提高工作效率,刺激经济发展”的功效使其发明者获得2005年“搞笑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它本身也产生了经济效益——你已经可以从“淘宝网”上买到它了!
其他文献
范佳毅译  第六章 越野长跑    四十来个男生松散地聚成一堆,准备参加越野长跑。  詹姆斯有点迫不及待,想拉拉腿,可刚转身避开人群,就差一点撞上海烈波勋爵。  “别急呀,小伙子,”他说,“有点等不及了吧?”  “对不起,”詹姆斯说,他抬头望着美国人那古铜色的脸。  海烈波勋爵打量着他,像一条洞察猎物的蛇。“我见过你,不是吗?”  “我叫詹姆斯·邦德……安德鲁·邦德的儿子。”  “啁,对了,”美国
地点: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  时间:中午  场景:“嘿咻!嘿咻!嘿咻!……”四个男生抬着一只鼓鼓囊囊的大麻袋走向校门口。  他们是谁?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原来,这是桐乡一中高一(16)班的学生们抬着他们从全校各个班收集来的饮料瓶,正要到校门口去出售给已经联系好了的废品收购点老板,班里还有几大袋要拿出来呢。他们中午时间不好好休息,为什么要忙着收饮料瓶卖呢?这事还得从他们刚进校不久说起。    倡议
真正的“潮人”,并不是穿着举止时尚的人,而是引领潮流、影响一代年轻人的人物;真正的“潮事”,并不是许多人争相去做的事,而是真正能震撼你内心、改变你人生的事。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新中国这六十年来,在每个时期都有哪些“潮人”与“潮事”。     50年代  【保尔·柯察金】  他是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苦难童年、战争烽火锤炼了他的意志,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后,他仍坚持小说创作。  无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定数量的童话,教师应以语言为载体,鼓励学生个性 朗读,尊重其独特感受;关注插图,把握童话人物形象;在涵泳阅读中迁移学法,学会积累运用;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精彩故事,带领学生进入童话的世界。  【关键词】童话教学涵泳独特感受把握形象积累运用  童话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虚构性文学体裁,通过 夸张、想象和拟人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情节离奇,趣 味性强,符合学生的认
如何取到大的钻石  问题  一楼到十楼的每层电梯门口都放着一颗钻石,大小不一。你乘电梯从一楼到十楼,每层楼电梯门都会打开一次,你只能拿一次钻石,问怎样才能拿到最大的一颗?    参考思路  在前五层楼不拿,观察各层电梯门口钻石的大小。到后五层楼再选择,选择大小接近前五层楼出现过的最大的钻石。  这是一道国际大公司招聘员工的经典试题,没有标准答案,主要考你的思路。即在不能保证最优的情况下,如何争取较
【摘要】推理能力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备能力,数学是最适合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一门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推理意识——想推理,在探究中训练学生的推理方法——会推理,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学生的推理素养——能推理。教师和学生都要紧紧抓住数学学习的“金钥匙”——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情境 探究 问题解决 推理能力  推理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凭着自身的经验和直觉
篮球:不是简单的“扔球”游戏    你是先看过《灌篮高手》漫画书,还是先迷上打篮球?如果你的回答是前者,那么有必要告诉你,樱木花道给篮球下的定义“无聊的人玩的扔球游戏”是不对的。  1891年12月21日,美国麻省春天学院的体育指导员詹姆斯·奈史密斯有点发愁,因为下雪,室外运动不得不停止,但当时学校的室内运动只有体操与器械操,学生们因无聊而显得无精打采,奈史密斯需要一个新点子。  该校所在地盛产蜜
新年来了!班里同学们自己组织的元旦联欢会真热闹,歌声、笑声汇成一片,直到联欢会结束,还有很多同学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这不,好多同学开始摘下教室里装饰用的气球,放在地上用脚踩,发出“嘭嘭”的声音,好一场狂欢!  很快,气球就被踩光了,大家却仍然意犹未尽。这时,几个眼尖的同学发现,周老师正抱着一个紫红色的气球往外走。“周老师——”大家叫着,向周老师扑过去。  周老师刚想快步逃开,可还是被同学们围起来了
【摘要】统编版教材依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其中,语文要素明确了单元学习的重点,指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向,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本文提出要“明确”要素:基于课前导读,聚焦目标方法;“初感”要素:基于内容信息,形成提速方法;“迁移”要素:基于结构特质,迁移实践方法;“审视”要素:基于认知需求,辩证扬弃方法。   【关键词】多向思维 落实要素 辨析需求 扬弃方法   统编
如果你有哆啦A梦,最想实现的愿望是什么呢?哇,光是想想它那个能拿出各种宝贝的口袋就令人激动吧。嘘,小声点!我听见有人在唱“如果我有仙女棒,变大变小变漂亮,还要变个都是漫画巧克力和玩具的家”。哈哈,是的,我的愿望就是让我们的世界里到处都是玩具……  这个,可不是空想哦。    WOW!这些玩具    大风车、七巧板、洋娃娃……只要有一颗爱玩的心,哪怕是一根小木棍也能成为有趣的玩具。不过,科技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