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路上的秋日盛事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ween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平路是上海一条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小路,秋天也是它最美的季节。这里的文艺气息大多是因为路上有一所国际知名的学校,即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这个秋天的东平路与往常一样,但又不太一样。2019年11月4日晚,德国艾茵根音乐学校的中学生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小音乐厅奏响了“2019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国际室内乐艺术节”的号角,拉开了为期五天的“国际室内乐艺术节”的帷幕。今年的艺术节汇聚了中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西洋管弦乐及室内乐艺术家和五个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室内乐团共同参与,为十二所国内外专业音乐院校的师生呈上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一百场专家大师课、五场音乐会、一场校长高峰论坛,以及集聚国内外室内乐教学成果的展演活动。

从2010年到2019年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未来音乐家的摇篮,一直以培养国际顶尖音乐人才为目标,而这里的学生确实也不负众望地获得过许多国际音乐大奖,成为世界知名的音乐家。向来注重国际交流的上音附中在多年来的海外交流中发现,国外的专业音乐学校培养的演奏家除了具有较强的独奏能力之外,其综合演奏能力也较为突出。上音附中校长丁缨说:“中等音乐教育是培养未来音樂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既要培养能够赢得国际比赛、为国争光的精英音乐人才,也要培养善于合作的综合型人才。”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刘英


上音附中校长丁缨

  2010年上音附中正式建立了室内乐学科,同时举办了首届“巴洛克室内乐音乐节”,这在当时为国内首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长周挺说:“2010年上音附中成功举办了首届巴洛克室内乐音乐节,这是以古乐器原汁原味演释巴洛克乐曲风格为主题的音乐节,在这之后一共举办了九届。在这个音乐节的平台上,学校邀请了中国、欧洲、美国等在古乐领域有影响力的演奏家、教育家,通过音乐会、大师班、讲座等形式为师生们传授了古乐器的特点,以及在演奏中所涉及的弓法、吐音、运音法、装饰音、即兴演奏等风格知识,使我们对巴洛克的音乐在理论和演奏方面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也给我们用现代乐器演奏巴洛克风格打开了很多思路和眼界。从2018年开始,我们举办音乐节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宽,从巴洛克风格扩展到了其他各个音乐历史时期风格,这样可以有更多的师生参与到音乐节里来,探讨学习更多的演奏风格。除了之前的音乐会、大师班形式之外,我们还增加了展演的形式,使各校师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新时代,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他们不仅要学会精彩地独奏表演,也要学会与其他音乐家一起合作。室内乐培养的是一种合作的精神。室内乐的学习在中国相对起步较晚,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音乐节的举办,和其他院校共同促进室内乐教学和演奏,提高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水平。”


汉四重奏


恰空古乐团

从艾茵根到上海


  今年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与德国艾茵根音乐学校友好交往二十周年。二十年来,双方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为青少年音乐教育不懈努力。双方每年都进行互访、排练和演出,2007年两校成立“中德青少年室内乐团”,今年来自艾茵根及其周边的十六名学生在校长米歇尔·邦茨和指挥弗科尔·弗朗克的带领下,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青少年交响乐团一起排练,并在“2019年国际室内乐艺术节”上共同演出。回顾二十年来的交流学习,中德乐团指挥、上音附中室内乐科长赵晓鸥说:“在个人演奏上,我们学校的学生业务更加精湛,但是在团队协作上德国学生更胜一筹,他们更懂得倾听乐团其他演奏员的声音,并与之配合演奏。也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这一问题,我校在2010年创立了室内乐学科并举办巴洛克室内乐音乐节,以此来提高我校学生的乐队合作能力。”

从巴洛克到二十世纪


  2010年上音附中设立室内乐课程并举办了第一届巴洛克室内音乐节。教学与演出实践相结合,是上音附中室内乐教学的一大特色。上音附中室内乐副科长吴淑婷作为国内第一位音乐学院附中专职室内乐教师,同时担任汉四重奏的小提琴手和上海友人室内乐社的团长,而乐团的其他成员也大多来自上音或上音附中的教师队伍。汉四重奏主要演出德奥经典的室内乐作品,而友人室内乐社则旨在向大众普及二十世纪的经典室内乐作品,乐团成员们把自己从台上摸索出来的演出经验带到了课堂。
  吴淑婷说:“此次艺术节最大的亮点,是艺术节的曲目跨越四百年音乐史,从巴洛克到二十世纪的作品都有所涉猎。虽然室内乐作品最为人熟知的多为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奥经典,但其实巴洛克的室内乐才是室内乐的源头,上音附中的室内乐教学也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

从恰空到江南丝竹


  上音附中国际室内乐艺术节一直重视巴洛克时期室内乐作品的演释。以其富有创造性的通奏低音演奏而闻名于世的羽管键琴演奏家韦布·威金斯(Webb Wiggins)和研习西方古乐的恰空古乐团每年都会参与上音附中的室内乐艺术节,向学生们展示和教授巴洛克时期的传统演奏法,这已成为室内乐艺术节的保留节目。
  今年艺术节除了融入了二十世纪的经典作品外,上音附中还不忘推广中国传统音乐,为民族室内乐作品开辟了一块天地。作为活动的负责人之一,吴淑婷认为中国的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世俗音乐中都不乏室内乐的存在,特别是文人音乐的私密性与西方室内乐的精髓如出一辙。室内乐学科音乐会上,顾冠仁改编的三重奏《江南风韵》、胡登跳的丝弦五重奏《映山红》等作品让前来参加艺术节的外国专家们领略了民族室内乐的魅力。
  正如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刘英在开幕式上说的:“‘2019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国际室内乐艺术节’起源于2010年开始的上音附中巴洛克室内乐音乐周,十年来秉承‘开放、融汇、共享’的宗旨,旨在进一步充实音乐教育的内涵,丰富音乐表演形式,扩大音乐教学的学术广度,拓宽音乐教育在新时代形势下的影响力,从而形成涵盖音乐表演、创作、理论、教学于一体的室内乐综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汇聚教学精英和优秀教育成果,传播室内乐精神,促进室内乐教学发展,共同推进室内乐艺术的繁荣。”
其他文献
一个人扎进大众之后,就像一个装备着意识的万花筒。密集的人群、拥挤的交通、移情商品、生产机械、流浪汉……总有人像游手好闲之徒一样在商场闲逛,只是为了四处瞧瞧,实际上不过是想找一个买主。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游荡者”,他们是一群身份不明的人。按照本雅明的理解,他们是置身于十九世纪巴黎都市的一种群像。在巴黎拱廊街,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而在拱廊街消失以后,他们也逐渐消失。“游荡者”随后被理解为工业文明和传统文
期刊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赫赫有名的音乐世家,其中包括著名的“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Ⅱ,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作为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从六岁开始学习作曲的他对“圆舞曲”体裁颇有兴趣,十九岁时便组建管乐团演奏父亲的音乐作品。  小约
期刊
大学时期看电影《钢琴课》(The Piano),十分喜欢霍利·亨特(Holly Hunter)扮演的哑巴艾达(Ada)。电影讲的是爱恨,因一架钢琴而起,又因这架钢琴而终。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是因为电影中的配乐,被钢琴释放出的灵魂。  艾达与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就是钢琴。她被父亲远嫁他乡,无论路程多艰难,也要带着自己的钢琴作为陪嫁。钢琴跟着艾达一起漂洋过海,从滔天的巨浪中被工人们搬下来,拖到沙滩
期刊
提到中世纪,人们往往都会用“禁锢的黑暗时代”来修饰它。从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的消亡至十四世纪末文艺复兴到来之前的整整一千年间,这个战火连绵、教权至上的时期,宗教教会思想占据了主要的统治地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以宗教为大前提,因此科技生产力与生活水平停滞不前,人们始终在暗无天日的世界中苟且生存,思想也逐渐衰退。在这样一个看似萧条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仔细挖掘,可以发现这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一个历史大倒退,中世
期刊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和地理意义上,新英格兰地区都可以被视作早期美国的代表。这里作为“美国文化的摇篮”,在宗教、科学、文学等方面日渐繁荣,不仅孕育了多样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潮,还培养出了许多深受其影响的作曲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便是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 Ives)。 01愛默生 02梭罗 03霍桑  查尔斯·艾夫斯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美国古典音乐作曲家,被视作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古典
期刊
朱光潜先生说:“一生都在喝坏酒,不会觉得酒的坏,喝过一些好酒以后,坏酒一进口就不对味,一切方面的趣味大抵如此。”这些年里我也“喝”过不少原创歌剧、音乐剧、交响作品的新“酒”,而还想去品二回的却很少。  这次由厦门爱乐乐团“开启”的崔炳元交响作品音乐会,并不是每曲都能算上“好酒”,因为他有三部交响曲都只演奏了选段,我没那种能力去臆想它们的完整效果。但当晚确有不少曲子和乐章勾起了我想再听更细腻演奏版本
期刊
大概十年前,节目主持人蔡康永的一本《说话之道》一度引起热议。它让人猛然意识到,“说话”原来是一件很重要、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但其实,“对话”要比“说话”更需要智慧。“对话”的媒介不局限于语言或文字,“对话”的对象也不限于人。  2019年12月9日晚,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的“中国旋律·二胡与交响的对话”,便是由青年二胡演奏家陆轶文发起,力邀青年指挥家林大叶与杭州爱乐乐团共同演绎的一场有趣“对话
期刊
一  我坐在从罗滕堡回慕尼黑的火车上,精神恍惚。  昨夜教堂边酒馆小酌,怡然自得。怎知今日早起仍感微醺,头脑胀痛,于是杂念扰绪,幻觉袭思。黑夜刚“走”,此刻车窗外晨光初泄,巴伐利亚乡间小景如梦如幻。霎时,眼前惊现吴冠中笔下那样“皎洁”的东方楼台,耳边乍起拉威尔的钢琴组曲《镜子》——两重毫无关联的叠念无缝衔接。也怪这若有似无的悠意作祟,我竟不知深浅地写下几句小词:  长夜离席,朱曦烁堤,碧瓦玉池纵游
期刊
也许当彼得·盖尔博(Peter Gelb)2006年接手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一职时,他的职业生涯就长久地与歌剧联系在了一起——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够使整个舞台焕发光彩的歌唱家、指挥家和音乐总监。然而,作为剧院经理,想要对艺术作品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则是盖尔博来到剧院后最棘手的问题。为此,他不得不用较为强硬的手段,并不惜为此斗争。现在,他可以自信地说:“董事会知道,当需要对节目和作品做出决定时,我是
期刊
世人常因自身无法理解古典乐的高雅而与之渐远。但世俗之人素养分千万种,若被奉为精神需求上层水平的古典乐只能供一小部分的“高雅人士”欣赏,那音乐岂不是失去了它无私而富有灵魂的一面?事实上,世俗之人对于一件事物的接受程度往往不是自发形成的,在当今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环境发展的推动力量造就的。新型音乐节目的突破  众所周知,2018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火爆全国的创新性综艺娱乐节目——《声入人心》,它以市
期刊